10.此間樂

魏元帝曹奐回到洛陽,另外拜兩個大臣為太尉和司徒,接替鄧艾和鍾會,接著就封晉公司馬昭為晉王,仍舊拜為相國,加封給他十個郡,連原來受封的十個郡,司馬昭一共有了二十個郡。

曆史追根究底

●郡

春秋至隋唐時期的行政區域名。秦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多個。據《漢書·地理誌》,至西漢孝平帝時,天下已有一百零三郡。

那會兒,司馬昭倒不在乎急於要把巴蜀都打下來,而在於怎樣去製服勢力太大的兩個將軍——鄧艾和鍾會。這會兒,他們都被消滅了,自己就要進一步把蜀地都收下來。他聽到蜀漢巴東太守羅憲還守著永安,抵抗外兵,蜀建寧太守霍弋(yì)還統治著南中,就覺得在這種情況下讓劉禪留在成都太不妥當了。別看他昏昏庸庸,沒有什麽能耐,蜀漢的太守們還把他當作皇上,可就不能死了心。司馬昭這才把劉禪和他的一家全都接到洛陽來。

曆史追根究底

●霍弋

三國時蜀漢至西晉初將領,在鄧艾率軍伐蜀時與羅憲領兵各守一方,得知劉禪投降且被司馬氏厚待後,才率領南中六郡投降,仍舊被晉重用。

劉禪被迫搬到洛陽去做高等俘虜。誰願意離開本鄉本土充軍似的跟著他去哪?蜀漢幾個主要的大臣,像薑維、張翼、廖化、董厥、諸葛瞻、黃崇、傅僉他們已經死了;反對薑維防禦魏兵的中常侍黃皓,還有那個勸劉禪投降的光祿大夫譙周,已經離開了劉禪。隻有地位比較低的兩個臣下,一個是河南偃(yǎn)師人郤(xì)正,一個是汝南人張通,沒扔了他們倒黴的主人。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光身跟著劉禪到了洛陽。

地理小課堂

●偃師

古縣名,西漢時設置,治所在今河南省偃師市,屬於河南郡。

劉禪根本沒出過門,更不知道怎麽跟別人打交道,沿路全靠郤正和張通照顧他。到了魏朝廷裏又全靠他們兩個人的幫助、指點,劉禪才不致失禮,鬧笑話。劉禪十分感激,歎息著說:“唉,我到了今天才知道你們兩個是好人!”

曆史追根究底

●失禮

不合禮儀。儒家重視禮,將禮列為五常之一,並將記述具體禮儀的著作列為五經之一,所以認為失禮為很嚴重的錯誤。

司馬昭把劉禪接到洛陽,好讓蜀漢的太守們失去效忠的對象。他很注意蜀漢巴東太守羅憲和漢建寧太守霍弋的行動,一心要把他們收過來。巴東太守羅憲手下隻有兩千人,守著永安。當時劉禪的詔書到了,吩咐他向魏兵投降,不可抵抗。羅憲率領士兵守孝三天,等候魏兵來接收。過了好幾天,魏兵還沒來,可來了吳兵。

剛在四個月以前(就是公元263年十月),蜀漢曾經向東吳求救。吳主孫休派三路兵馬牽製魏兵,誰知道成都很快就投降了。東吳把他們的兵馬撤回去,不再去幫助蜀漢也就是了,萬沒想到東吳還想趁火打劫去奪取一些蜀漢的土地。東吳的大將步協帶領一萬人馬向永安進攻。

語文活學活用

●趁火打劫

解釋:趁人家失火的時候去搶劫;泛指趁緊張危急的時候侵犯別人的權益。

近義詞:乘人之危。

反義詞:雪中送炭。

巴東太守羅憲對將士們說:“東吳跟蜀好像嘴唇跟牙齒一樣地互相依賴著。蜀遭到了大難,東吳不但不表示關心,反倒違背盟約,貪圖眼前的好處。天下哪兒有這麽不講道理的人!再說,蜀亡了,東吳也長不了。我們怎麽也不能投降。”將士們氣得咬著牙說:“東吳豬狗不如!”他們就修理城牆,加強防禦,堅決地不讓趁火打劫的強盜占到便宜。

語文活學活用

●貪圖

解釋:過分想得到(某種好處)。

造句:貪圖錢財卻做不到取之有道,終會受到法律的製裁。

近義詞:妄圖、妄想。

可是羅憲隻有兩千士兵,怎麽抵擋得了步協的大軍呢?他派參軍楊宗殺出重圍,往北向安東將軍陳騫(qiān)求救。救兵沒到,步協日夜攻打,羅憲鼓動將士們出去打一仗。步協沒料到羅憲有這一招,突然打了出來,打得吳兵大敗而逃,步協差點喪了性命。

吳主孫休冒了火兒,他派鎮軍將軍陸抗(陸遜的兒子)率領三萬人馬再去攻打永安。三萬吳兵也隻能圍住永安,圍了好幾個月,可不能把永安打下來。

曆史追根究底

●陸抗

三國時期吳國名將,與父親陸遜並稱“遜抗”,是吳國最後的名將。陸抗曾多次領兵抗擊魏和晉的伐吳大軍,官至大司馬,於公元274年病逝。

楊宗突出重圍,跑到陳騫那兒,請他發兵去救永安。這時候,司馬昭成心滅蜀,他曾經反對鄧艾去打東吳,也許他不願意兩頭作戰,故意避開東吳。為了這個緣故,陳騫不敢自己做主,還得向司馬昭請示一下。司馬昭正想先去收服南中,就把永安這一頭暫時擱下。

語文活學活用

●請示

解釋:請求上級指示。

造句:這件事我不能做決定,要請示一下領導。

反義詞:指示。

建寧太守霍弋都督南中,聽到成都失守,劉禪投降了,也像巴東太守羅憲那樣守孝三天。將士們勸他不如早點投降。他說:“這兒到京師(指成都)道路隔絕,皇上究竟怎麽樣還不知道,我們怎麽可以隨隨便便說投降就投降呢?如果魏有禮貌地對待我們的皇上,安撫我們的百姓,我們在這兒保護著人民,保衛著土地,以後再歸附也不晚。如果魏汙辱我們的皇上,屠殺我們的人民,那麽,我們就該拚個死活,抵抗到底,還談得上什麽早投降晚投降嗎?”

司馬昭還真有兩下子,猜透了像霍弋那樣的太守們的心思,故意不急於進攻別的郡縣,格外優待劉禪,照顧蜀漢的人民,減輕稅負,減少官差,讓蜀地的人們看出,在魏的統治下比在劉禪、黃皓的統治下,日子更好過一些。司馬昭不急於去跟東吳爭奪永安,也不急於去征伐南中。為了使蜀地還沒投降的郡縣早點來歸降,他還請魏元帝加封劉禪。這個辦法還真靈,建寧太守霍弋打聽到了這些情況,就率領他所統管的南中六個郡,上書給魏元帝,表示歸順。晉王司馬昭把霍弋稱讚了一番,拜他為南中都尉,仍舊讓他統管原來的郡縣。

曆史追根究底

●南中六個郡

南中原來有七個郡,文中那個比較接近成都的越嶲郡已經投降了。

司馬昭就這麽收服了南中,接著就合計著怎麽去幫助羅憲抵抗東吳。可是他還不願意在這個時候跟東吳撕破臉,就先請魏元帝封劉禪為安樂公(安樂,地名),再封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們一共五十多人為侯。亡國的君臣還能夠封公封侯,他們感激得把司馬昭當作恩人。

語文活學活用

●撕破臉

解釋:指不顧情分和臉麵,把關係搞破裂。

造句:他們兩個已經撕破臉,鬥起來了。

司馬昭也真能籠絡人心。他大擺酒席,款待劉禪和他原來的臣下,不但有吃有喝,還特地叫人表演蜀地的歌舞。旁人看了,也替劉禪難受,劉禪好像特別欣賞本國本地的音樂和舞蹈,咧著嘴樂個不停。晉王司馬昭瞧見劉禪這個樣兒,對賈充說:“一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還在,也沒法輔導他,何況薑維呢?”

讀史學古文

●出自《漢晉春秋》

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薑維邪?”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兒好,我不想念蜀地。”司馬昭一愣,想:“也許他故意這麽回答我,好讓我對他放心。”他們兩個人這麽一問一答的話都給郤正聽到了。他偷偷地告訴劉禪,說:“您不該這麽回答晉王。以後他要是再問起,您就該流著眼淚,抽抽搭搭地說:‘先人墳墓都在岷、蜀,現在路遠迢迢,我沒法盡孝,心裏悲傷,沒有一天不想念著。’您這麽說,晉王可能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我記住了!”

讀史學古文

●出自《漢晉春秋》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沒過了幾天,果然晉王又問了:“你不想念著蜀地嗎?”這會兒劉禪把郤正告訴他的話很利落地背了一遍。剛背完,他忽然想起郤正叫他流著眼淚抽抽搭搭地說。可是話已經很快地說完了,再抽搭太不自然,哭又哭不出,眼淚擠不出來,就閉上眼睛裝作要哭的樣子。司馬昭聽了,又是一愣,說:“怎麽跟郤正說的完全一樣?”劉禪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看著司馬昭,說:“您說得對,是他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一聲。左右的人使勁兒地咬住嘴唇,還是“撲哧”“撲哧”地笑了出來。司馬昭這才認清楚阿鬥原來是個低能兒,這種人成不了事,闖不了禍,就費些糧食養活著他吧。劉禪四十八歲投降魏國,就這麽窩囊地活到六十五歲(公元271年,晉泰始七年)才死了。

語文活學活用

●利落

解釋:(言語、動作)靈活、敏捷,不拖泥帶水;整齊,有條理;妥當,完畢。文中取義第一種。

造句:工人們技術熟練,工作利落。

●窩囊

解釋:因受委屈而煩悶、難受;怯懦,無能。文中取義第二種。

造句:不能再這麽窩囊下去,男子漢必須奮發圖強。

晉王司馬昭這麽對待蜀漢的君臣,大臣們都稱頌他,說他做得好,說他功勞大,應當加封。司馬昭可不願意把平蜀的功勞全歸自己,就上了一個奏章,恢複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封號。當時得到封號的有六百多人。將士們受了封,更加要求魏元帝加封晉王司馬昭。司馬昭堅決不同意,魏元帝就追封他的父親司馬懿為晉宣王,他的哥哥司馬師為晉景王。

蜀漢差不多全部平定了,隻有永安那一處還沒接收過來。羅憲被東吳圍攻了六個月,救兵沒到,城裏發生了疫病。有人勸羅憲扔了永安逃了吧。羅憲說:“一城的老百姓都依靠著我,現在情況緊急,我倒逃走,還像話嗎?萬一沒辦法,我隻好死在這兒!”他還是鼓勵士兵守住城。

語文活學活用

●平定

解釋:平穩,安定;使平穩、安定;平息(叛亂等)。文中取義第三種。造句:平定邊疆的叛亂後,大將軍暫時留守原地,等待皇帝的旨意。

讀史學古文

●出自《晉書·列傳第二十七·羅憲傳》

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

安東將軍陳騫又請晉王出兵去救羅憲。司馬昭到了這時候,才決定派荊州刺史胡烈率領兩萬兵馬往南進軍,不直接去救永安,反而繞到吳鎮軍將軍陸抗軍隊的背後,向西陵(就是夷陵)進攻。吳主孫休著了慌,守住西陵要比進攻永安重要得多,隻好叫陸抗撤兵回來。胡烈就這樣救了永安。司馬昭拜羅憲為陵江將軍,封為萬年亭侯,照舊請他鎮守永安。

吳主孫休為了想奪取永安,前後發兵三四萬,圍攻半年多,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心中悶悶不樂,沒幾天,突然害了重病。他召丞相濮(pú)陽興進宮,囑咐後事。可是他心裏明白,嘴不能說話,就拉住濮陽興的手,把太子托付給他。吳主孫休死了以後,吳人因為蜀漢剛給魏滅了,東吳南邊又經常發生叛亂,太子還是個小孩子,怕頂不住風浪,要挑個年長的皇子。大臣們就立廢太子孫和的兒子、二十三歲的孫皓為國君,改元元興(公元264年為吳元興元年)。

語文活學活用

●偷雞不成蝕把米

解釋:偷雞沒偷成,還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結果卻吃了虧;也比喻害人不成,反倒害了自己。

造句:他這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曆史追根究底

●改元

古代君主使用年號紀年,君主、王朝改換年號,每個年號開始的第一年稱為元年,即改元。元,本義是人頭,引申為首要的、第一的、開始。

吳人廢了吳太子,立孫皓為國君這件事,引起了晉王司馬昭的不安。要是吳太子自己有勢力,怎麽也不致被廢。司馬昭這麽一想,不能不在自己很得勢的時候替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安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