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木牛流馬
大司馬曹真自從收複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以後,還想去打漢中。公元230年,他上了一道奏章,大意說他要從斜穀進兵,如果再有別的將軍從另一路出發,兩路並進,一定能夠打個大勝仗。魏明帝同意了,另外叫大將軍司馬懿從漢水經過西城打過去,到漢中跟曹真的軍隊會齊。可是有人不同意這麽辦。
曆史追根究底
●曹真
曹操養子,曹魏名將。公元229年,曹真因率軍抵禦蜀漢諸葛亮進攻,遷為大司馬,後於公元231年因病去世,諡號為元,配享太祖廟庭。
司空陳群說,當下不是收割的時候,軍糧沒法補充,再說斜穀地勢險惡,道路狹窄,進兵、退兵都不方便,路上轉運糧草、軍需必然會遭到截擊。
曆史追根究底
●陳群
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臣,曆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是魏晉南北朝選官製度“九品中正製”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魏明帝認為陳群說得有理,就不讓曹真去。曹真又建議由子午道那邊進兵。陳群又說那條道兒不好。魏明帝不知道究竟哪條道兒好,就下了一道詔書,叫曹真再跟陳群商議商議。曹真自作主張,拿著詔書,一麵叫司馬懿照原來的計劃發兵,自己率領大軍走了。
漢丞相諸葛亮探聽到曹真、司馬懿兩路進兵,料定他們一定到成固那邊會齊。他就把大軍駐紮在成固,等著他們。好在那邊剛造了兩座城,結實得很,又儲藏著足夠的糧草,要守多久就能守多久。又因為東邊的防禦可以放鬆一點,就叫江州都督李嚴帶兵兩萬趕到漢中來,讓他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接替他父親守在那邊。
曆史追根究底
●兩座城
前文中,東吳與蜀漢訂立盟約後,諸葛亮出於戰略需要,下令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東)建造了兩座城——漢城和樂城。
諸葛亮等候魏兵打過來,誰知道等了一個多月,魏兵可沒來。不是不來,是來不了啦。那年秋天下大雨,連著三十多天下得沒個完,山洪暴發,棧道斷絕。曹真帶領大軍從長安出發,走了一個多月,子午道還沒走出一半。幸虧魏太尉華歆和別的幾個大臣上了奏章,說天時不好,不該進兵。魏明帝才下了詔書,叫他們退兵回來。司馬懿為人機靈,他借口天下大雨不便行軍,早就中途停下了。這會兒接到了詔書,他很方便地就回去了。
曆史追根究底
●棧道
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窄路,一般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搭建支架木樁,再鋪上木板或石板以供行走。
魏兵不能過來,諸葛亮倒叫魏延往西去招撫羌人。這麽一來,就跟雍州刺史郭淮打了一仗,把他打得一敗塗地,再也不敢出來了(這一仗算是四次北伐)。
曆史追根究底
●招撫
招安,使歸附。舊時,統治者用籠絡的手段使武裝反抗者或者盜匪投降、歸順,這種方式稱為招安。
第二年(公元231年)春天二月裏,諸葛亮第五次出兵北伐,圍攻祁山。這次供應糧食和軍用物資采用一個新的辦法,就是不用大量的牛馬,而用一種一個人拉的雙輪小車,人們管這種小車叫“木牛”。用木牛運糧,可以節省畜力、人力,而且因為車身小,分量輕,周轉靈活,適宜於山穀小道。“木牛”確實比牛馬或者一般的軲轆車輕巧得多,可是山溝子裏的小道一碰到下雨,給水衝壞,或者小道上左右不平,就沒法行車。諸葛亮和幾個專做木工的士兵從“木牛”上想主意,試了好多次,居然給他們發明了一種一個人推的獨輪小車。那種小車隻要有道,任何小道,不管多窄,人走得過去,車也推得過去。他們管這種獨輪手推車叫“流馬”。
曆史追根究底
●木牛
相傳為諸葛亮創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諸葛亮集》裏有《作木牛流馬法》。
●畜力
指牛、馬等人類家養的大牲畜,早期主要用於提供肉食,後來用於農耕、交通和軍事領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畜力耕作就已經興起。
●專做木工的士兵
古代有專門從事築壘、修路、架橋、挖地道等任務的兵種。早在夏朝,軍隊就有築城設障、架橋修路等工程作業,就有工兵了。
督運糧食是非常重要的事,諸葛亮特地叫驃騎將軍李嚴負責辦理。這兒一邊用“木牛”“流馬”運糧,一邊把軍隊集中到祁山,警報早就到了洛陽。
大司馬曹真這時候因病回到洛陽,不能出征。魏明帝隻好派大將軍司馬懿屯兵長安,指揮將軍張郃、費耀、戴陵、郭淮等去抵抗蜀兵。沒有多少日子,曹真死了,司馬懿可就掌握了軍事大權。他派費耀、戴陵帶著四千精兵留在上邽,守住後方,其餘的兵馬都往西去救祁山。
張郃認為救祁山用不著這麽多兵馬,是不是可以大軍分成前後兩隊,讓他帶領後隊作為接應。司馬懿回答他說:“我擔心我們全部人馬不一定能打敗敵人,要是再把軍隊分成前後兩隊,力量分散,那就更不行了。”這麽著,司馬懿沒聽張郃的話,他集中兵力去救祁山。
諸葛亮一聽到司馬懿集中兵力親自到祁山這邊來,他偏偏不跟他交鋒。當時分了一部分兵馬給王平留在祁山,轉攻為守,自己帶著魏延、薑維他們率領大軍抄小道往北直上去打上邽。鎮守上邽的兩個將軍——費耀和戴陵,不知道天高地厚,馬上出去應戰。兩軍一碰頭,立見分曉。四千精兵,再精也不過四千,不出來,還可以守,一出來交戰,差不多全部消滅。幸虧雍州刺史郭淮領兵趕到,把兩位將軍和一些敗兵救了出去,逃回城裏,再也不敢出來了。
語文活學活用
●天高地厚
解釋:形容恩情深厚;指事物的複雜、深奧程度(多用作“不知”的賓語)。
造句:有一點本事就班門弄斧,你真不知天高地厚。
●立見分曉
解釋:馬上就能看出結果。分曉:事情的底細或結果。
造句:遇到問題不能空想,試驗一下也許就能立見分曉。
上邽城門緊閉,像死一般地靜。好在城牆結實,蜀兵也不容易打進去。城外有一片好莊稼,正趕上麥收時節。蜀兵老實不客氣,趕緊收割麥子,能割多少是多少,那要比木牛流馬運送更省事。郭淮他們不能出來爭奪麥子,可是他們早已派“飛馬報”去向司馬懿求救了。
曆史追根究底
●麥收時節
中國北方麥收時節在農曆四月下旬至五月。
司馬懿的大軍趕到上邽東邊,就碰上了魏延和薑維的軍隊。司馬懿立刻下令紮營,挑了險要的地區布置壁壘,吩咐將士們隻許放箭,不許出戰。蜀兵幾次進攻,都被射退,隻好收兵回營。以後蜀兵天天出來叫戰,魏兵隻是加強防守,絕不出戰。諸葛亮不能老待在那兒天天消耗糧食,就在五月裏下令退兵,退到鹵城。
司馬懿一直不出來交戰。這會兒瞧見蜀兵退去,他倒要打了。張郃攔著他,說:“祁山那邊知道我們的大軍來了,將士們守城的決心一定更堅,祁山就能保住。我們就在這兒屯兵,讓諸葛亮有個忌憚(dàn),我料定蜀兵隻好退回去。他們退兵一定做了準備,如果我們追上去,逼著他們大戰一場,我們就說打個勝仗,也沒有好處。我怕這不是老百姓的願望。”
語文活學活用
●忌憚
解釋:顧忌,畏懼。
造句:他這麽肆無忌憚地鬧事,就是覺得自己有靠山,沒人敢動手收拾他。
司馬懿不同意張郃的主張,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全軍追上去吧!”心裏可很不是滋味兒。司馬懿率領大軍追到鹵城,可又不出戰,隻是紮了營,掘了壕溝,守在那兒。蜀兵天天到司馬懿的軍營外叫戰、罵街。
魏營裏的將士們幾次三番要求出去打一仗,司馬懿就是不答應。其中有兩個將軍,一個叫賈栩(xǔ),一個叫魏平,實在耐不住了。他們直截了當地對司馬懿說:“明公害怕蜀兵像害怕老虎一樣,可有一件,給天下人笑話怎麽辦?”司馬懿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實在害怕諸葛亮,又因為張郃曾經跟諸葛亮作戰出了名,他幾次獻計,都被司馬懿拒絕,彼此都有點別扭。
語文活學活用
●幾次三番
解釋:形容多次。番是次的意思。
造句:他幾次三番地來找我借東西,到現在還沒有還一樣。
近義詞:三番五次。
曆史追根究底
●黃連
一種藥材,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味道極苦。俗語“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此而來,指人有難以說出的苦楚。
司馬懿追了上來,又不跟人家作戰,將士們在背後笑他,他已經不太舒服了,賈栩、魏平的話更叫他難受。末了,他同意交戰,就給張郃一萬人馬,叫他去救祁山,自己帶領大軍正麵對付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