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吳王稱帝
轉過年來,就是公元229年,諸葛亮攻下了魏的武都和陰平兩個郡,擊退了前來救援的魏雍州刺史郭淮。諸葛亮安撫了武都和陰平當地的兩個部族(氐部和羌部),派將士留在那邊鎮守,自己又回到了漢中。
地理小課堂底
●武都和陰平
古郡名。武都郡和陰平郡都在今甘肅境內,歸屬蜀漢後,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西,陰平郡治所在今甘肅省隴南市文縣西北。
後主下了一道詔書,大意說:“街亭那次的戰役是由於馬謖的過錯而遭挫折,您一定要自己把責任承擔下來,還堅決要求降級。我不好違背您的意見。去年出兵,打了勝仗,殺了王雙。今年出兵,趕走了郭淮,安撫了氐、羌,收複了兩個郡,顯揚了朝廷的威信,您這個功勳就不小。現在恢複丞相的職位,請不要推辭。”
語文活學活用
●顯揚
解釋:表彰;聲譽著稱。
造句:他的名聲顯揚於天下。
近義詞:顯耀、彰顯。
諸葛亮官複原職,滿朝文武都像透了一口氣那麽痛快。大夥兒不由得想起跟諸葛亮同時要求降級的那位鎮東將軍趙雲趙子龍來了。沒想到就在這一年,他害病死了。諸葛亮傷心得沒法說。後主劉禪早就聽說過趙雲兩次救過他的命。這麽一個救命大恩人死了,他怎麽能不哭呢?他要追封趙雲,叫大臣們商議給他一個稱號,表示尊榮。薑維他們商議下來,尊他為順平侯。他的大兒子趙統繼承爵位,二兒子趙廣也做了將軍,跟薑維在一起。
曆史追根究底
●追封
為了表彰有功之人,在其死後追加封賞和封號。這種封賞一般都可以被受封者子嗣傳承。
●順平侯
見《雲別傳》:“大將軍薑維等議……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得了武都、陰平兩個郡,又做了丞相。消息傳到東吳,東吳的將士們也都眼紅,勸吳王興兵伐魏,奪取中原。吳王心裏一直打算打到揚州去收複壽春和廬江兩個郡,這會兒聽了將士們的鼓動,就先派人去探聽大江北岸的動靜。大江北岸還沒探聽到什麽重要的信息,大江南岸倒出了驚人的新聞。文武百官紛紛上書,要求吳王登基稱帝。孫權早有這個想頭,就怕一旦做了皇帝,曹魏絕不肯放過他。因此,他對魏在名義上經常處在從屬的地位。可是多少年來,東吳一直保持著又是稱臣,又是不受管束,又是接受魏的封賞,又是分庭抗禮、刀兵相見,這麽一個不三不四的局麵。這幾年來,情況可不同了。魏不但沒有東征西討、統一中原的計劃,反倒在東邊和西邊屢次受到打擊,隻能一邊抵禦,一邊退卻,根本沒有回擊的力量。吳王孫權看清了這種形勢,才大膽地做了皇帝,改黃武八年為黃龍元年,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太夫人為武烈皇後,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立王子孫登為皇太子。
吳主孫權拜陸遜為上大將軍,顧雍為丞相,讓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kè)、張昭的兒子張休做了太子的師傅。這時候,張昭已經七十三歲了。他上朝祝賀吳王稱帝。吳主把東吳能有今天的主要功勞歸給周瑜。張昭也想說幾句頌揚功德的話。他剛舉起朝笏(hù),做著發言的姿勢,動了動嘴唇,還沒說出話來,吳主就笑了笑,叫他別說了。他說:“要是當年我聽了張公的話,到今天隻能做個要飯的啦(指赤壁之戰)!”這句話說得張昭直冒冷汗,連耳朵帶脖子全紅了。他趴在地上直認錯。吳主請他起來,叫他別介意。張昭因為年老多病,上書要求退休。吳主封他為婁侯,食邑(yì)萬戶。又過了八年,張昭在八十一歲那年死了。
曆史追根究底
●顧雍
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少年時師從蔡邕,為官後所在之處政績出色,後升任丞相,知人善任,公正無私,深受孫權的賞識和尊重。
●朝笏
古代君臣朝會時所執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用以指畫和記事,後來又有大臣使用。
地理小課堂底
●婁
古縣名,在今江蘇省昆山市東北。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從小聰明。他六歲那年,跟著父親參加宴會。孫權因為諸葛瑾臉長,成心跟他開玩笑,叫人牽來一匹毛驢,拿白粉在毛驢臉上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大字。大夥兒見了,笑得前俯後仰,有的為了討孫權的好,故意捧著肚子好像已經笑得透不過氣來似的。諸葛瑾覺得很別扭,又不能發脾氣,隻好讓人家把自己當作逗樂的玩意兒了。六歲的諸葛恪跪在孫權跟前,要求讓他寫兩個字。孫權拿筆交給他。他就添上兩個字,合成“諸葛子瑜之驢”這麽一句話。在場的人從心眼裏稱讚他的聰明。孫權高興得哈哈大笑,輕輕地拍了拍他的後腦勺,就把那匹驢賞給他。
語文活學活用
●前俯後仰
解釋:身體前後大幅度晃動(多形容大笑時)。低頭叫“俯”,抬頭叫“仰”。
近義詞:前仰後合。
這會兒吳主囑咐諸葛恪和張休輔助太子,其他文武大臣都有升賞。接著吳主就打發使者到成都向蜀後主建議,互相尊為皇帝。後主召集大臣們商議這件事。他們大多認為漢是正統,魏是篡位的,吳自稱為帝,對大漢來說,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怎麽還能跟他來往呢?蔣琬說:“咱們還是去問問丞相。”後主就派人到漢中去問諸葛亮。
諸葛亮說:“孫權早就想做皇帝了,我們所以不把他當作敵人是為了要他幫我一手去拉住曹魏。如果跟他斷絕來往,必然加深仇恨,這麽一來,不但還得加強東邊的防衛,而且先得跟東吳決戰,占領東吳之後,才能夠再打算去收複中原。目前東吳的人才還不少,他們的將軍和丞相又都彼此和睦,不是一朝一夕能把東吳打得下來的。從前孝文皇帝很客氣地對待匈奴,先帝也曾經很客氣地跟東吳聯盟,這都是為了長遠的利益,暫時采取的一種變通辦法。現在東吳派使者來,跟我們結成聯盟,我們出兵北伐,就不必顧到東邊,魏要防備東邊,就不敢把軍隊都調到西邊來,這對我們就大有好經過諸葛亮這麽一解說,大夥兒才認為應當變通一下,跟東吳結成聯盟。吳主跟漢訂立盟約,約定滅魏之後,孫劉兩家平分天下: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東吳,兗(yǎn)州、冀州、並州、涼州歸蜀漢。此外,還有一個司州,以函穀關為界,西邊屬漢,東邊屬吳。
語文活學活用
●一朝一夕
解釋:一個早晨或一個晚上,指非常短的時間。
造句: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
曆史追根究底
●孝文皇帝
指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恒。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重視農桑,厲行節儉,仁慈孝順,令國民休養生息,開啟了漢朝盛世。
地理小課堂底
●司州
古州名,三國時期魏通稱司隸校尉部為司州,西晉開始成為正式名稱,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
那時候,魏、蜀、吳三分天下。魏地最大,除了上麵所說的蜀、吳打算平分的九個州以外,魏還有荊州、揚州、秦州、雍州四個州的一部分,一共十三個州。東吳占領荊州、揚州、交州、廣州、郢州五個州,其中荊州和揚州還跟魏各占一部分。蜀的土地最小,原來隻有一個益州,後來把益州分成益州和梁州,再加上涼州和交州的一部分,勉強也算是四個州。
曆史追根究底
●十三個州
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刺史部,習慣上稱為十三州。漢成帝時撤部刺史,改置州牧,州成為正式名稱。
吳主跟漢結盟後,因為不必再擔心西邊,就遷都到建業。吳主老想往北擴張地盤,可是魏在東麵從廣陵、壽春、合肥起,往西直到沔口、西陽、襄陽都駐紮著軍隊,從東到西,造成一條鞏固的防線,叫吳主很難伸展。諸葛亮曾經說過:“孫權不能打到江北去,正像曹魏不能渡過漢水奪取江陵一樣。”吳主就利用沿海的特殊條件,大量地建造海船,向東、南、北三麵發展。
東吳的大海船往北直通遼東,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經常有來往,建立了南北的海上交通,有了買賣關係,彼此都有好處。東吳往東發兵占領了離臨海郡兩千多裏的海島,島上也有幾萬戶人家。海船往南直到珠崖,在那邊設置了郡縣。海船往東南到了夷洲。吳主還把這些島上一部分的居民移到大陸上來,為的是增加戶口,進行耕種。
地理小課堂底
●臨海郡、珠崖
古郡名。三國時吳臨海郡從會稽郡分置出來,治所在今浙江臨海市。珠崖治所在今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西南。
●夷洲
古地名,東漢、三國至南朝時稱台灣為“夷洲”。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後漢書》載“會稽海外……有夷洲”,《三國誌》載吳軍“得夷洲數千人還”。
東吳和蜀漢訂了盟約,諸葛亮就不必再為東路操心了。他在南鄭西邊沔陽地方造了一座城叫漢城,在南鄭東邊成固地方造了一座城叫樂城,大大鞏固了北伐前哨的根據地,然後再準備出兵。哪兒知道諸葛亮還沒出兵,魏明帝倒派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率領兩路大軍打過來了。諸葛亮決定守住緊要的關口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