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同盟除暴

東郡太守橋瑁曾經做過兗州刺史,在太守和刺史當中算是很有威望的。他借用三公的名義向各州郡發出通告,宣布董卓的罪狀,號召州郡發兵去征討董卓。

語文活學活用

●罪狀

解釋:犯罪的事實。

造句:為了陷害他,他們給他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狀。

近義詞:罪名。

通告到了冀州,倒叫冀州的州牧韓馥左右為難了。他自己是由董卓推舉做了冀州州牧的,還想忠於董卓。上任不到幾個月,他就聽到屬下渤海太守袁紹招兵買馬,有意跟董卓作對。韓馥正打算派人去警告袁紹不得輕舉妄動,忽然接到橋瑁征討董卓的通告,叫他幫哪一頭呢?他召集底下的人,問:“我們應當幫助董家呢,還是幫助袁家?”有個助理官員叫劉子惠的,說:“起兵是為國為民,哪兒是為了董家或袁家呢?”這句話說得韓馥臉上發燒。他就寫信給袁紹,同意起兵。

讀史學古文

●出自《後漢書·袁紹列傳》

馥於是方聽紹舉兵。乃謀於眾曰:“助袁氏乎?助董氏乎?”治中劉惠勃然曰:“興兵為國,安問袁、董?”

袁紹得到韓馥的支持,膽量更大了。他幹脆派人到各地約他們一同起兵。各州郡的太守和刺史大多是野心勃勃的豪強和士族,以前由於外戚或者宦官把持朝政,他們被壓在下麵,現在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全沒了,他們就像“荷葉包釘子”,個個想出頭了。沒想到半途中忽然出來個西涼的土霸董卓抓了朝廷大權。董卓算老幾?他有廢去少帝、害死太後、屠殺人民的大罪。

語文活學活用

●野心勃勃

解釋:對土地、權力或名利有非常大欲望的樣子。

造句:得到軍隊的支持後,將軍野心勃勃,想要獨霸一方。

袁紹派人去約這些人一同起兵,正合他們的心意。東郡太守橋瑁是個首創人,不必說了。冀州州牧韓馥已經同意。袁紹的異母兄弟後將軍袁術和從兄弟山陽太守袁遺,都起兵響應。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五個人分別寫了回信給袁紹,同意發兵。前騎都尉鮑信早就在泰山招募了步兵兩萬人,騎兵七百人,輜重五千多輛,跟他兄弟鮑韜(tāo)正在練兵。他們招待了袁紹派去的人,當時就發兵來了。曹操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帶著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和五千多名士兵過來。他們算是陳留太守張邈的部下。

曆史追根究底

●從兄弟

古時父親的親兄弟的兒子稱為從兄弟,根據親屬關係還會分為三從、四從等,這代表了古人對宗族關係的重視。

各路兵馬陸續出發,有的帶著兩三萬人馬,有的一兩萬,最少也有五六千人。袁紹到了河內,跟河內太守王匡的兵馬合在一起,暫時駐紮在河內。韓馥把軍隊駐紮在鄴城,督運軍糧。袁術的軍隊駐紮在魯陽,孔伷的軍隊駐紮在潁川。除了這五路兵馬以外,其餘像張邈、曹操、張超、劉岱、橋瑁、袁遺他們都到了一個叫酸棗的地方。到了約定的日期,袁紹他們帶著隨從的人都到酸棗來開會。長沙太守孫堅和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因為路遠,沒來;北海太守孔融和徐州刺史陶謙因為要對付本地的黃巾軍,不能來。當時先後到酸棗開會的就有這十一路人馬。

地理小課堂

●酸棗

古地名。漢代的酸棗位於今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北。公元190年,袁紹、袁術等十幾路人馬在酸棗會合,舉行討董卓大會,組成的聯軍俗稱酸棗聯軍。

開會的時候,大夥兒慷慨激昂地說了話,起了誓,決心征討董卓,輔助皇室,公推袁紹為盟主,訂立了盟約。袁紹就自立為車騎將軍,兼司隸校尉,任命曹操為奮武將軍。袁紹拿盟主的身份正式發出通告,號召各地起義征討董卓。那時候,董卓的兵力很強,他並沒把這十一路兵馬放在眼裏。

語文活學活用

●慷慨激昂

解釋: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充滿正氣。

造句:他演講時慷慨激昂,振奮人心。

反義詞:無精打采,萎靡不振。

袁紹的通告發出去以後,又多了兩路兵馬:一路是長沙太守孫堅,一路是上黨太守張楊。這樣,征討董卓就有了十三路兵馬。

長沙太守孫堅帶著自己的兵馬到了魯陽,跟後將軍袁術的兵馬聯在一起。他知道袁術勢力強大,見了他,向他表示願意聽他的指揮。袁術也巴不得有個得力的助手,就向朝廷推薦孫堅,讓他做了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那時候,誰推薦誰隻是一種形式,實際上等於誰派誰去占據地盤。這麽著,孫堅算是袁術的部下,就在魯陽駐紮下來。

語文活學活用

●巴不得

解釋:迫切地希望某事發生。

造句:他巴不得朋友能成為百萬富翁。

近義詞:恨不得。

張楊是雲中人,原來奉了大將軍何進的命令到上黨去招兵的。他招募了一千多人,留在上黨對付那邊的黃巾軍。這會兒,他見到袁紹的通告,就向上黨太守進攻。他雖然沒把上黨打下來,可是既然敢於進攻太守,自己就不妨稱為上黨太守。張楊帶著幾千人馬,到了河內,見了袁紹,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地理小課堂

●雲中

古地名,位於現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

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也派了劉備、關羽、張飛帶著幾千人馬從北邊趕來,就因為路太遠,一時不能趕到。

袁紹的通告到了京師,董卓看了,認為少帝被廢為弘農王,沒有斬草除根,究竟是個禍患,這些東方州郡起兵都拿少帝作為借口。做事得做得幹淨、徹底,大丈夫不能心慈。他就叫郎中令李儒去想辦法。李儒準備了一杯毒酒,給十五歲的劉辯祝壽,硬把他送上了西天。弘農王一死,這些太守、刺史就不能再借著他搞複辟(bì)了。

語文活學活用

●斬草除根

解釋:比喻徹底去除禍根。

造句:對於傳統陋習應該斬草除根。

近義詞:斬盡殺絕。

●複辟

解釋:失去皇位的皇帝重新稱帝,也指被推翻的製度再次出現。

造句:袁世凱複辟稱帝是曆史的倒退。

董卓把河東的黃巾軍看得比這些關東的兵馬更嚴重。他想,關東地區能守則守,萬一不能守,可以往西北退去。因此,他首先派中郎將牛輔帶領大軍去抵抗黃巾軍的餘部,其次他才調兵遣將去對付袁紹他們。

牛輔是董卓的女婿,是董卓最重用的一個將軍,第二個就是呂布了。呂布殺了丁原以後,跟董卓親密得父子相稱。這時候,呂布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他自告奮勇地要去跟袁紹他們交戰。當時就有人攔住他,說:“殺雞何必用牛刀?這些關東亂臣交給我就是了。”董卓一看,原來是另一個中郎將徐榮,就派他去鎮守洛陽附近的地區,不讓關東的兵馬進來。

語文活學活用

●殺雞何必用牛刀

解釋:辦小事用不著花大力氣或動用有能力的人。

造句:殺雞何必用牛刀,有他出麵就夠了。

董卓跟謀士李儒他們商議了一下,李儒認為關東兵馬不少,洛陽又沒有天然的屏障可守,還不如遷都(dū)長安。一來,免得跟這些人糾纏;二來,董卓一走,他們沒有打仗的對手,人多心不齊,必然會自相紛爭起來的,到那時候,再去個別對付,他們就非散夥不可。長安是董卓涼州軍的根據地。董卓點了點頭,同意李儒的建議。第二天,他召集三公九卿,向他們提出遷都的事情。大臣們沒防到這一招,都愣了。

曆史追根究底

●遷都

遷移國都。古時,出於政治、軍事、氣候、地理等方麵的考慮,帝王會將國都遷移到其他城。

過了一會兒,司徒楊彪起來反對,說:“不行!洛陽作為京師已經多年了,一旦遷都到長安去,必然驚動人民,還是不遷都好。”董卓挺起腰板,殺氣騰騰地說:“你敢阻撓國家大計嗎?”太尉黃琬說:“遷都就是國家大事,楊司徒的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還請相國斟酌。”董卓不開口,隻是衝著他瞪了一眼。大臣王允連忙起來,說了幾句好話。他認為遷都是個好計策,漢高祖不是拿長安作京師嗎?他請董卓不必為了楊司徒和黃太尉說錯了話而生氣。董卓果然有眼力,他看上了王允,借個名目把楊彪和黃琬免了職,讓王允做了司徒,另外叫光祿勳趙謙做了太尉。

司徒王允千方百計地向董卓討好,不知道他安的是什麽心。城門校尉伍瓊,還有尚書周毖都罵王司徒隻知道奉承,沒有骨氣。他們準備豁(huō)出性命,一而再地勸告董卓不可遷都。董卓挺客氣地對他們說:“我初到朝廷的時候,你們兩位勸我重用名士,還讓袁紹做了渤海太守。我就依了你們。我還說,好不好往後瞧吧。你們所推舉的人做了太守,做了刺史,怎麽報答我呢?他們發動兵馬來打我!你們還想做他們的內應,硬叫我留在這兒挨打嗎?這是你們兩位對不起我董卓,不是我董卓對不起你們。請別見怪!”他馬上變了臉,吆喝一聲,把這兩個大臣收在監獄裏,定了個裏應外合的罪名,處死了事。

語文活學活用

●千方百計

解釋:形容想盡或者用盡種種辦法。

造句:他千方百計加入了誌願者隊伍。

反義詞:無計可施、走投無路。

●骨氣

解釋:做事剛強有原則。

造句:沒有骨氣的人就像是橡皮泥,任人拿捏。

近義詞:風骨。

董卓殺了伍瓊、周毖,倒不是因為他們反對遷都,而是因為他們推舉了袁紹。袁紹做了亂黨的頭子,袁術占領了南陽,袁家犯了這麽嚴重的叛逆大罪,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和袁術的哥哥太仆袁基當然不能免罪。董卓就把這兩個人和兩家的男女老幼五十多人全都殺了。已經免了職的前太尉黃琬和前司徒楊彪怕連累在內,慌忙跑到相國府,再一次向董卓認錯。董卓又拿出外場人的派頭來了,他向漢獻帝推舉,任命他們做了光祿大夫。

語文活學活用

●裏應外合

解釋:裏麵和外麵都有人接應合作。

造句:要想贏得勝利,就應該裏應外合地組織行動。

董卓把這些難對付的人殺的殺了,安排的安排了,然後下了命令,限期遷都,把住在洛陽的和臨近的幾百萬戶一概搬到長安去。當然有許多人不願意離開本地。董卓真有辦法,他叫士兵們把所有的宮殿、官府、老百姓的房屋住宅一律燒毀。這樣,誰都沒法再在這兒待下去,就隻好哭哭啼啼地走了。沿路有病死的、餓死的、踩死的、打死的,這種慘勁兒就不用提了。董卓做事蠻橫得很,要遷都就遷都,要老百姓搬家就搬家,洛陽周圍兩百裏內再也找不到一隻雞、一條狗了。

讀史學古文

●出自《後漢書·董卓列傳》

於是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屍盈路。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裏內無複孑遺。

洛陽城外還有曆代帝王和公卿大臣家的墳墓哪。別擔心,董卓忘不了。他叫呂布帶領一隊人馬把這些大墳都刨了,把刨出來的金銀玉器跟別的珍寶全都運到長安去。長安經過了王莽時期的戰爭,還有什麽宮殿和大廈哪?就是老百姓的住宅也不多。董卓說,隴右有的是木材,臨近地區有的是瓦窯。瓦窯不夠,再加幾千個也不難。董卓的命令是命令,長安城很快地就建設起來。董卓要辦的事務太繁,他相信司徒王允辦事能幹,又能稱他的心,就把朝廷上的大小事務都請他代勞了,自己還得跟呂布一起去教訓教訓那些關東不服氣的太守、刺史。聽從董相國的,讓他們活,還可以升他們的官;不聽從董相國的,就叫他們死。這些人所說的“同盟除暴”,在董卓看來,都是淘氣的孩子鬧著玩兒罷了,他才不怕哪。

曆史追根究底

●王莽時期

西漢平帝去世後,權臣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這個政權持續十五年(公元9—23年)後被推翻。

●瓦窯

燒製磚瓦陶瓷器的地方。“瓦窯”一詞最早見於《三國誌·魏書·董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