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旁遮普之路
到了小鎮塔克西拉就標誌著已經走到了低地,然而這條路卻繼續朝著伊斯蘭堡和拉瓦爾品第(20)延伸。隨後,它在旁遮普的印度那部分裏,從阿姆利則(21)直奔德裏(22),進入亞穆納河(23)流域。
旁遮普(又稱五河地)屬於印度河以東的低窪地區,這片地區帶有明顯的五河交匯於印度河的特點。這五條河分別是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河、拉維河、比阿斯河以及薩特萊傑河。由於交匯而在五條河流之間形成了一大片土地(麵積在10萬平方千米以上),這裏的農業采取人工引水灌溉,使得這一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灌溉農業區。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旁遮普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成為居民區。印度河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前2600—前1800)(24)在此積澱,給人類留下了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果實。這一點並未因為印度雅利安人(25)的遷入而改變,恰恰相反,旁遮普卻成了印度教的凝聚點,即便它很快就開始向東遷移。公元8世紀以後,穆斯林勢力的影響在這一地區不斷增長;1206年,德裏蘇丹國(26)建立,隨後的1526年到1858年是莫臥兒帝國(27)統治時期。一個穆斯林的上層統治著一個印度族,而且長達700年之久。在英國殖民地時期,穆斯林與印度族群之間的矛盾沒有成為社會矛盾的主題,然而1947年獨立以後,這個民族矛盾便爆發出來,並且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英屬印度被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現狀,而旁遮普也被分割成兩個部分。
作為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是一個在20世紀60年代才建立的都市,現在雖然有70多萬居民(2014年約190萬人——編者注),但是除了費薩爾清真寺,這個年輕的城市並沒有什麽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這座清真寺是一個可以接納7500名信徒的場所。另外,就是它的姐妹城市拉瓦爾品第,那確實是一座帶有濃鬱的曆史氣息和富有特色古老建築的百萬人口都市。經過巴基斯坦的邊境城市拉合爾(29)——對麵印度一邊的邊境城市是阿姆利則——之後,便可抵達拉瓦爾品第。拉合爾以750萬人口的規模,成為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古代的政治中心,尤其是印度伊斯蘭教的一個中心。那座名為拉合爾堡的古代王宮顯示出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和繁榮。
阿姆利則這座城市則給予人們一種截然不同的麵貌,這裏既沒有伊斯蘭的影響,也沒有印度教的影響,更多的是錫克教。這個宗教信仰是自16世紀以來通過那納克(30)逐漸發展起來的。那座錫克教的金色廟宇是這個教派最神聖的場所。生活在印度境內旁遮普省地區的絕大部分人都信奉錫克教。如果再繼續向東行駛的話,就是另外的一種景象。確切地說,就是進入了印度教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那敬奉著毗濕奴(31),或者說克裏希那、濕婆(32),或者杜爾迦(33)的莊嚴的神廟,還有遠道而來的朝拜者。然而,佛教如今卻隻能在旁遮普北部的喜馬偕爾邦(34)的那些西藏流亡者那裏看到。如今的旁遮普已經成為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融合區,也因此成為地區衝突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