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嶄露頭角

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屈原,自幼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因為家庭環境好,他小小年紀便與眾不同。公元前333 年,7歲的屈原就出落得身材修長,舉止文雅,在同齡的孩子還在淘氣玩耍時,他便已有翩翩少年的風度了。

少年時的屈原雪膚玉肌、唇紅齒白,除了相貌出眾外,他的品性更是無可挑剔。他生性謙和,修養極好,總是謙虛待人。他喜歡一個人獨處,很少與同齡的孩子嬉戲打鬧,更不會做出格的事情惹父母生氣,可以說是少年老成。

小屈原還很喜歡動腦筋,他常常一個人漫步在池邊溪畔思考問題,而且往往還思考得非常投入,甚至偶有路人跟他打招呼他都視而不見,可見他非常地專注。

屈原從小喜愛潔淨,每天早晨都要到井邊打一桶水,用清澈的井水洗去臉上的塵垢,洗淨自己的帽纓,然後對著明亮的井水照照衣帽是否整齊或潔淨。

後來,屈原長大後懂得了人不僅要講究外表整潔,更重要的是保持心地純潔與正直。因此,屈原每天洗漱完畢後,都要對著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有沒有私心邪念,行為上有沒有不夠檢點的地方,省察自己對國家忠不忠,對百姓愛不愛,等等。這麵明心透腑的“鏡子”映照著屈原的心靈,也把他的心靈照得透亮鮮明。這口井就是後來人們傳說的“照麵井”。

屈原房間的物品擺放得井井有條。凡是生人進入他的房間,根本就看不出這竟是一個毛頭小夥子的居所。他還喜歡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歡青山碧水,喜歡蟲鳴鳥叫,更喜歡開在山間的蘭花和香草,常將蘭花、香草當作飾物佩戴在身上。

屈原的父親屈伯庸在兒子注重外在美的基礎上,還常常給他講一些古代聖賢的故事,希望屈原從中得到啟發,進而去修煉自己的品行。屈伯庸經常對屈原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啊!一個人注重自己衣著和外貌的整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心靈的潔淨,懂得善惡是非。

經過父親的教導,屈原的一言一行比之前更加規矩了。

他到山間漫步時不會隨意驚擾小動物,也不會隨意摘那些還未來得及開放的小花。他在用蘭花、香草做飾物的時候,不再純粹以好看的心態摘取了,而是懂得了花兒的美麗寓意著高潔,香草的馨香有著聖人高貴的氣質……就連對自己愛洗帽子的習慣,他都有了獨特的領悟;他覺得帽子是主人內心濁淨的外在表現,因此一定要注意帽子的幹淨。

倘說愛整潔、好修飾是屈原的性格特點,那麽聰穎睿智便是他的素質特征了。屈原自幼愛讀書,又十分聰明,幾乎是過目成誦,所以十幾歲時已經學富五車,見識過人,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屈氏為楚之同姓,屈府是貴族世家,不用說,管理賬簿、負責會計,就有一個不小的班子。有一天,屈府的賬房先生們正在忙著結賬,屈原走進去,信手拿過一本賬簿,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然後放回原處。

賬簿未能放穩,落到幾案下的火盆中,當時就燃燒起來了。屈原年少機靈,急忙從盆中去取那燃燒著的賬簿,但是已經晚了,賬簿燒掉了一半。大家都說屈原年歲太小,渾身孩子氣,辦事毛手毛足。屈原見狀,很是氣憤,索性將殘存的賬簿撕得粉碎,投於火盆之中,讓其盡成灰燼。

在場的賬房先生們都驚呆了,特別是負責這本賬簿的那位先生,簡直是三魂離舍,七魄出竅。小屈原卻從容鎮靜,若無其事地說:“簿子上的賬目,我已銘記在心,可以重寫一份,沒什麽可擔心的!”

於是,小屈原便逐一口述,由一位先生筆錄,一本新賬簿就脫穎而生了。後來新賬簿經過使用,果然與實際無一差錯。

屈原出生於王室宗族家庭,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通覽古籍,並十分留意曆代興亡盛衰的蹤跡,積極探求治國安邦之道。在他的心目中早已樹立了這樣一種信念:自己將來要像商代伊尹輔佐商湯、周代呂望輔佐周武王那樣,輔佐楚王,振興楚國,統一天下。

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屈原刻苦讀書,即便是酷熱的夏天,他也不鬆懈。為了避免中暑,他就到伏虎山腳下涼爽的納山洞裏去讀。後來,人們把這個山洞稱為“讀書洞”。

屈伯庸生長於南國,卻喜愛中原文化,特別傾心於儒家學說,所以他要求屈原熟讀《易經》和孔子的書,研究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套學說。

屈原雖然也愛讀儒家著作,對仁義之道很感興趣,但他卻不滿足。他還涉獵諸子百家的著作,就連楚地的民歌他也愛讀。他白天讀書,晚上還要和鄰近的小哥們兒一塊習武,常年不輟。

屈伯庸回來探家時,看見兒子書讀得太雜,隻怕博而不精,還要學什麽拳棒,更會影響讀書。為此,他常常訓誡兒子。

屈原不服,搬出孔子的“六藝”來和父親對抗。還說當時七雄並出,隻會文不會武,便不能適應形勢。屈伯庸拗不過兒子,也隻好隨他去了。

江水浩浩****地流過秭歸。在江的南岸有一塊巨石,看上去像一座米倉;在巨石下麵有一個豁口,活像一個漏鬥,人們管它叫米倉口。老人說,這個米倉口原本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中流出米來,但是隻可解燃眉之急,要想多拿是拿不走的。

後來一個貪心的人把米倉口鑿大了,拿了許多米回去。他回到家一看,米全變成了沙子。從此,這米倉口就再也無米流出了。

有一次,屈原到米倉口玩耍,看到那“漏鬥”裏不時窸窸窣窣地往外流著沙子,就抓起一把端詳著,他心想:要是真的能夠流出白米,窮人家不就可以避免饑腸轆轆之苦了嗎?思來想去,他有了主意。

幾天之後,有人忽然發現米倉口又流出白米了,於是,人們驚喜萬分,奔走相告。之後,每天都有人拿著袋子去接米,但是米不是很多,大家隻好勻著點吃。

就在這時,屈伯庸從朝中回來,卻發現自家的米倉缺損了一個小角兒,覺得有點蹊蹺,便在夜裏暗中到米倉裏去察看。在月光下,他忽然發現一個人背著一個袋子正從那裏離開,便尾隨了上去。走著走著,到了米倉口。屈伯庸走近一看,不是別人,卻是自己的兒子屈原。他一下子全明白了,便叫了一聲“平兒”。

屈原聽見有人叫他,驚恐四顧,當他發現是父親站在那裏時,便跑過去跪了下來。屈伯庸心潮激**,用手撫摸著兒子的頭說:

平兒,你沒有錯,濟困扶危乃仁人君子之所為。可是……以楚國之大,啼饑號寒者何止千萬,憑咱們那小小的米倉如何救得了他們?你要立下大誌,好好讀書。將來擔當大任,救人民於水火之中,解百姓於倒懸之苦!

在這之後,屈伯庸大感欣慰,因為他覺得,平兒這個孩子他日長大成人後,必定不是等閑之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