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巨星的隕落

公元前278 年五月初四夜,是個非同尋常的夜晚,在這個夜晚裏,一顆巨星正經曆著隕落前的熬煎與磨難。

自郢都陷落之後,在短暫的三兩個月的時間裏,屈原一連寫成了《哀郢》《懷沙》《天問》三首光輝的詩篇,但他仍覺得意未盡,情未了,誌未明,話未完。於是,他抓緊這辭世前的最後一個夜晚,又趕寫了《惜往日》這首絕命詩。

在這首《惜往日》中,屈原突出表現了自己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法治思想。他痛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張受到讒人的破壞而不能實現,說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以自己的死喚起廣大人民的愛國意識。他對於低能無識的楚頃襄王沒有半點兒指望,他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祖國滅亡後才去死,因而他赴死之心已決。

寫完了《惜往日》,已是三更將盡。天亮後便是五月初五,是民間祭祀圖騰神和始祖的節日。每年的這一天,百姓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裏,然後扔到水裏,獻給圖騰神吃。這便是端午節最早的意義。

在這一天投江,既反映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又展示了他至死不渝的美政思想。

越王勾踐為了複仇臥薪嚐膽,每年於五月初五訓練水軍。屈原選擇這個日子自盡,目的是號召人民團結一心,複仇興國。

死的決心早已下定,死的日期也早已確定,這一切都是自覺的,經過深思熟慮的。

那晚,屈原又拿出竹簡奮筆疾書,寫下了自己的身後事。

之後他來到一堆柴草中,從裏麵扒出兩個三四十斤重的石鎖來,又找來了一個大麻袋,將石鎖裝了進去。他將馬兒牽出馬廄,把那個裝有石鎖的麻袋放在了馬鞍上。

安置好之後,屈原一躍跳到了馬背上。出了村子,馬兒忽然健步如飛,在屈原的駕馭下朝著汨羅江奔去。

屈原是一個愛整潔又十分注重儀容的人,即便是去赴死,他也要打扮得整整齊齊。他將身上的衣袍從上到下重新整理了一遍,將衣服的褶皺撫平。然後捋了捋被大風吹亂的胡須和頭發,接著又將身上的佩劍擺正,把玉佩的墜子梳理好。

一切整理妥當之後,屈原突然跪在地上,麵朝西北郢都和秭歸樂平裏所在的方向,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行禮過程中,屈原一直表現得十分從容鎮定,行禮的動作也十分標準。

行過大禮之後,屈原把馬背上的石鎖卸下來綁在自己身上,然後慢慢移動腳步來到江邊,沒有一點兒停歇便縱身一躍跳入江中。隻聽“撲通”一聲,江水四濺,屈原的身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三閭大夫投江了!”聽到這一噩耗,眾人紛紛往江邊跑。

“三閭大夫!”眾人的喊聲匯成了驚天動地的雷鳴,隨著流水,隨著白雲,傳播到無限遠的地方。

一條、兩條、三條……二十多條小船從江邊劃開,帶著急切的、流血的心四處尋覓。

屈原的蹤影一點兒都沒有了,除了那頂帽子,一點兒痕跡都沒有留下。一代英才,楚國的靈魂,無聲無息地去了,留下的是一片悲哀和綿綿無盡的思念。

此時正是公元前278 年——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屈原享年62 歲。

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一個偉大的天才,蘊涵著救世濟民的巨大能量,卻在內耗中消磨殆盡,這難道隻是他個人的悲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