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漢北作《離騷》

聽說楚懷王要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屈原頓時感覺五雷轟頂,對楚國的命運產生了深深的擔憂。雖然如今的他根本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根本不能改變什麽,但他覺得自己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於是,屈原又與將軍昭睢、大臣陳軫等反對合秦的朝臣商議,聯名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不過,昭睢與陳軫等人雖然竭力勸說,但都無濟於事,懷王仍舊一意孤行。

這日,昭睢與陳軫破例帶著屈原一同前去麵見楚懷王,欲將黃棘之盟的利害關係為楚懷王言明。在昭睢與陳軫相繼勸楚懷王無果之後,一直站在旁邊未開口的屈原說話了:“下臣屈原,參見大王。”

楚懷王一聽是屈原,便覺得奇怪,問道:“三閭大夫,你不好好管理祭祀的事情,跑到這裏來湊什麽熱鬧?”

屈原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且臣如今還食著朝廷俸祿,自然關心楚國的前途命運。微臣曾經為大王分析過當今天下的形勢,我們若想振興楚國,唯有與六國合縱,一同壓製楚國一統天下的最強對手秦國。可是如今,一切都顛倒了,大王不僅不再抗秦,反而做出親秦背約之事,簡直是趨利忘義。難道大王不怕天下人恥笑您目光短淺,心無百姓嗎?

楚懷王不等屈原說完就說:

住口!你真是膽大妄言。當初你為張儀沒能及時賄賂你而阻礙我合秦,如今已無參政之權還敢在寡人麵前賣弄你所謂的見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寡人不管你是何居心,希望你能就此打住。寡人念你曾經為變法改革出過力,不與你計較。不過,如果此次不對你稍加懲罰,你日後必然更加肆無忌憚。所以,寡人決定將你流放到漢北,希望你能認真反思悔過。

說完盛怒而去。

昭睢與陳軫見屈原慘遭如此待遇,都感到憤憤不平,可是又無能為力,隻能不住地歎息。不過屈原倒像是早有預料似的,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悲傷之意,反而還安慰兩人:兩位不要為屈原難過,也不要對楚懷王心生怨恨。

他隻是一時被秦人蒙蔽,隻要你們多多勸解,他遲早會醒悟過來的。我這一去,不知何時才能歸來,以後楚國的興衰、萬民的安危都拜托兩位了。

屈原與朝中交好的大臣交代了一番後,便踏上了前往流放地的路途。

在前往漢北的路上,屈原不時聽到關於楚國的噩耗,不是楚懷王為與秦國交好,向秦國贈地、贈人,就是楚國某位大臣因反對秦楚聯合而招奸佞小人讒害,要麽就是楚懷王聽信賣國奸臣的蠱惑,替秦國欺壓其他列國……每一個消息的傳來,都令屈原痛心疾首:

周赧王十二年(前303 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離合約,相約一同攻打楚國,進行討伐。楚懷王麵對聲勢浩大的討伐之師,忽感心驚膽戰,立馬派人向秦國求助。為表達借兵誠意,楚懷王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

楚國太子不堪在秦國受辱,於第二年殺了秦國大夫,逃回了楚國。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 年),秦國便以此為借口,與齊、韓、魏聯合攻打楚國,攻占了楚地重丘。

周赧王十五年(前300 年),幾國又發動了對楚國的第二次進攻。在這場戰爭中,楚國損失士兵兩萬多人,又折損一員英勇大將景缺。眼見著楚國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楚懷王才幡然悔悟,明白了屈原、昭睢等人所說的齊楚聯盟、六國合縱的重要性。於是,他又將太子送到齊國,以求齊宣王能重新考慮齊楚聯盟抗秦一事。

屈原雖遠在千裏之外的漢北,但聞知楚國發生的滄桑巨變,情不自禁地涕淚橫流。

流放期間,屈原想通了許多事情,比如對楚懷王的感情和看法。因為楚懷王曾經有過振興楚國的想法,也曾經非常信任自己並委以重任,二人也算有過誌同道合的經曆,也共同為楚國振興富強做出一些成績,所以屈原對懷王沒有絲毫的怨恨,有的隻是些許失望和同情。

也就是說,屈原對楚懷王仍抱有期望。希望楚懷王有一天能回心轉意,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能夠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悔悟。而對於曾經陷害過他的靳尚和鄭袖,屈原仍然懷有深深的恨意,屈原是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毫無主見的楚懷王,更多的是惋惜,而對奸詐邪惡的小人,就是憤恨了。

想通這些之後,屈原的內心豁然開朗了。因而在閑暇時他又重拾對詩歌的興趣,創作了《抽思》和《思美人》兩首詩,他在詩中將自己的遭遇、誌向和願望寫得清清楚楚。

屈原希望這些詩歌有朝一日能傳到郢都,傳到楚懷王的耳朵裏,使楚懷王有所觸動,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悔悟。可是,詩歌傳出去一兩年之後,也沒見郢都那邊有什麽動靜。於是,屈原決定靜下心來,重新寫一篇更好的、更能打動人的詩歌。

有了這樣的想法,屈原艱辛乏味的生活便有了新的目標。他想象著這首詩歌的內容,想象著它要比以往所寫的詩歌內容更加充實,篇幅更長,寓意更深,既要切合主題,又要包羅萬象,而且語言一定要精練有氣勢。有了一個大致的寫作方向後,屈原便開始著手準備創作了。

屈原構思了很久,突然一瞬間,他有了靈感,終於確定要借用一個楚國當時的名曲《離騷》作為自己所寫長詩的標題。

屈原回顧了自己短暫的從政生涯,從被楚懷王信任、委以重任,到被楚懷王懷疑、拋棄,從執掌楚國內政外交大權的左徒,降為無任何參政權利隻做閑事的三閭大夫,再到如今被放逐偏遠的邊塞之地,屈原心中怎會沒有離憂之思呢?

在《離騷》中,屈原將“以法治國”的主張詮釋得清清楚楚,並暗示楚國君臣之所以蒙昧不明,人民之所以多災多難,大都是“背法度而心治”造成的。這首詩既向楚懷王以及民眾強調在楚國推行法治的重要性,也進一步指出朝中那些阻礙憲令推行的朝臣是多麽愚鈍昏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句直接表達了屈原愛國憂民的思想,是《離騷》中的精華部分,更是全詩中心思想的明確表達。屈原熱愛楚國,熱愛人民,他不論身居廟堂,還是慘遭流放,都始終不忘楚國的興亡。

《離騷》可以說是屈原命運坎坷的寫照,是他慘遭放逐之後有感而發的產物。在詩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自身現狀的無奈,讀出他遠大的理想抱負,讀出他憂國憂民的情思,唯獨讀不出他對楚懷王的怨恨。

屈原想要以詩吸引楚懷王的注意,但他並沒有希望楚懷王能回心轉意,召他回宮,重掌大權,然後享受榮華富貴。而是希望楚懷王能悔過,能為楚國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重新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