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公主遠嫁吐穀渾

唐朝在滅亡東突厥、薛延陀後,又與吐穀渾發生了幾次大的戰爭。

吐穀渾是活躍在西晉至唐朝時期的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穀地(今青海)的一個古代國家。

後秦弘始十年(408 年),吐穀渾的首領樹洛幹占據莫河川(又稱慕賀川,在今青海同德縣),自稱為吐穀渾王,號稱茂寅可汗。弘始十三年(411 年),他揮軍擊敗南涼太子禿發虎台,取得澆河地區。樹洛幹被西秦擊敗,但仍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此後,吐穀渾廣泛招納人才,不斷壯大自身的勢力。其繁盛時期的疆土,東至洮河、龍涸(今四川鬆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望南涼,東接西秦。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誇呂可汗建都於伏俟城(今青海湖附近共和縣鐵卜卡古城)。

在唐朝建立之初,吐穀渾經常聯合西突厥,侵擾唐朝的邊境,襲擊來往的商人,成為當時唐王朝邊境的主要禍患。

貞觀八年(634 年),吐穀渾伏允可汗按照他的謀臣天柱王的計謀,進襲唐廓(今青海化隆)、蘭州,使大唐通往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脅。六月,唐太宗派遣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率軍反擊,段誌玄追至青海湖後班師回朝。

十一月,吐穀渾再次襲擾涼州。唐太宗大為震怒,下決心大舉征伐吐穀渾。十二月初三,唐太宗起用已經退休的右仆射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為副將。

這次同時出征的還有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利州刺史、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等。

吐穀渾聽說唐軍將至,就退走到嶂山,避開唐軍幾千裏。諸將商議準備回軍,但李道宗卻主張堅持追擊。主帥李靖最終同意了李道宗的要求。於是,李道宗率領偏師急行軍十日,終於在一座大山附近追上了吐穀渾部。

吐穀渾部憑借險要的山勢殊死抵抗,李道宗便派千餘騎越過大山襲擊其後部。吐穀渾腹背受敵,大敗而逃。伏允可汗燒盡野草,率輕兵進入沙漠。

李靖分兵兩路追擊,李大亮、薛萬徹等部由北路切斷其通往祁連山的退路,並迂回至其首都伏俟城。

李道宗、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穀渾軍,他們在渺無人煙的苦寒之地行軍兩千餘裏,終於追上伏允可汗,並大破其眾。

貞觀九年(635 年),在戰爭中遭到失敗的吐穀渾首領慕容順率部歸順大唐,被封為可汗、西平郡王。至此,吐穀渾成為了唐王朝的屬國。

慕容順死後,年幼的諾曷缽成為吐穀渾的首領。貞觀十年(636 年),諾曷缽向唐王朝請求賜婚。

唐太宗為了團結吐穀渾,鞏固西部邊疆,決定采取和親政策。他答應了諾曷缽的請求,允諾將宗室之女弘化公主嫁給諾曷缽。

和親,在古代也叫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或者各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出於各種各樣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它作為當時民族總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一種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貫穿於我國古代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對曆史發展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

中國的和親政策始於西漢高祖劉邦。當時,西漢政權國力較弱,無法與北方強大的匈奴抗衡。劉邦為了維護邊境安定,隻得采納大臣婁敬的策略,讓宗室女子以公主或翁主的身份下嫁匈奴單於,由此開啟了和親政策。隋朝時期,為了發展與突厥的關係,隋文帝、隋煬帝將光化公主、安義公主、義成公主等嫁給突厥可汗。

中原王朝的對外和親,既有主動也有被動。例如,漢初的時候,中原王朝被迫將宗室子女嫁給匈奴冒頓單於、軍臣單於、伊稚斜單於;東漢的時候,王昭君曾自願請命嫁於匈奴呼韓邪單於。

和親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例如,王昭君出嫁匈奴成功地改善了當時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係,但漢初嫁給匈奴的漢朝公主卻沒能阻止匈奴侵犯漢朝。

那位嫁給諾曷缽的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是大唐王朝嫁給少數民族政權的第一位公主,時年十八歲。她於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出生,其父李道明是李虎的曾孫,是李唐王朝的宗室。弘化公主自幼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她賢明聰慧,知書達理,人們常常稱讚她“孕彩椒房,含輝蘭閫”。其中的椒房,指的是古代後妃居住的宮殿;蘭閫,指的是婦女居住的內室。後來,人們還在她的墓誌銘中這樣寫道:

誕靈帝女秀奇質於漣波,托體王姬湛清儀於桂魄。公宮秉訓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規挺璿闈之睿敏。

可見後人對她的評價之高。

貞觀十四年(640 年),弘化公主奉唐太宗之命,帶著和平的使命,離開了故鄉,在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明,以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等的護送下,進入吐穀渾的都城伏俟城,與諾曷缽完婚,從此過起了“有城郭而不居,隨逐水草,廬帳為室,以肉酪為糧”的遊牧生活。

在嫁到吐穀渾的第二年,弘化公主便經曆了一次政治危機,險些做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貞觀十五年(641 年),吐穀渾丞相宣王掌握了政權,他暗地裏招兵買馬,陰謀作亂,並打算襲擊弘化公主,將她和諾曷缽劫持去投降吐蕃。

弘化公主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非常鎮定,她不慌不忙地找到自己的夫君,同他商討應對之策。他們率領輕騎來到鄯善城(今寧夏西寧),諾曷缽的心腹大將威信王率兵接迎。四月二十七日,鄯州刺史杜鳳舉、席君買,與威信王合軍擊破吐穀渾丞相宣王,殺其兄弟三人,平定了叛亂。唐太宗還命民部尚書唐儉持節撫慰吐穀渾民眾。有了大唐的鼎力支持,吐穀渾迅速安定下來。從此,吐穀渾每年派使者向大唐王朝進貢。弘化公主作為和平的使者,促進了大唐與吐穀渾的友好關係。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 年),在吐穀渾生活了十三年的弘化公主請求回大唐王朝省親,唐高宗就派左驍衛將軍鮮於匡濟前往迎接。十一月,弘化公主、諾曷缽到達長安,朝見了唐高宗。弘化公主成為唐王朝外嫁的十幾位公主中唯一回過長安的公主。

吐穀渾為了與大唐結成世代的親戚關係,讓諾曷缽的兩個兒子又迎娶了唐王朝的公主為妻。雙方結成的世代姻親關係,成為了民族團結的一個典範。

後來,吐穀渾與另一個部落吐蕃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他們相互攻擊,而且各自遣使向唐朝求援,但是,唐高宗保持中立,沒有同意任何一方的請求。後來,吐穀渾大臣素和貴因為犯罪逃往吐蕃,泄露了吐穀渾真實的情況。於是,吐蕃的祿東讚出動精銳之師,乘虛進攻,大破吐穀渾。至此,吐穀渾亡國。

當時,已經四十一歲的弘化公主、諾曷缽率領殘部經過長途逃亡,來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南山,才暫時安定下來。弘化公主可能沒有想到,在遠嫁吐穀渾二十三年後,自己竟然成為了亡國亡家之人。

弘化公主、諾曷缽,還有逃亡到此的吐穀渾部眾,在涼州這個地方居留等待了很多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收複失地,恢複故土。涼州南山的美麗風景,也給弘化公主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影響。也許就在這時,弘化公主把涼州南山當作自己的歸宿之地。

後來,為了牽製日益向西域擴張的吐蕃,也為了幫助吐穀渾部回歸故地,唐王朝派薛仁貴率軍攻擊吐蕃。但是,大非川一役,唐軍大敗,這也使得吐穀渾依靠唐王朝力量恢複其勢力的希望從此破滅了。從此,吐穀渾作為一個部族,散居於後來的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再也無力複國了。在此情況下,弘化公主、諾曷缽上書唐王朝,希望遷居大唐內地。

但是,唐王朝仍然希望吐穀渾回到故地,以便遏製吐蕃,於是將吐穀渾國王諾曷缽、弘化公主及其部眾遷到了鄯州大通河之南。但是,因為此地靠近吐蕃,吐穀渾部落“畏吐蕃之強,不安其居”。

無奈之下,唐高宗又將其遷徙到靈州境內,並設置安樂州,以諾曷缽任刺史,由其自治管理。安樂州的轄境,為今天的寧夏河東中寧、同心、鹽池三個地區。

這時的弘化公主已經五十歲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已經讓她憔悴蒼老了許多。但是,她沒有向命運妥協,依然全力協助諾曷缽勵精圖治,建設新的家園。

後來,與弘化公主相濡以沫四十八年的丈夫慕容諾曷缽因病去世,其子慕容忠繼位,被唐王朝加封為青海王。六十六歲的弘化公主繼續輔佐慕容忠治理安樂州。

武則天稱帝以後,改封弘化公主為大周西平大長公主,並特賜弘化公主為武姓。但是,此時的弘化公主已經是一位六十八歲高齡的老人了。

武則天聖曆元年(698 年),在安樂州一直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弘化公主“寢疾於靈州東衙之私第”,享年七十六歲。弘化公主生前輾轉奔波於各地,死後葬於涼州。

作為民族團結、和平相處的紐帶和橋梁,大唐弘化公主在吐穀渾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為民族團結貢獻了畢生心血。這樣的豐功偉績,也讓她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