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交惡

由於鬆讚幹布唯一的兒子貢日貢讚已先他而去,所以,在他死後,他的幼孫芒鬆芒讚被立為讚普。祿東讚繼續擔任國相,輔佐芒鬆芒讚。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 年),祿東讚再次來到唐朝,為年幼的新王提親,但卻遭到拒絕。後來,吐蕃與吐穀渾再次發生衝突,吐穀渾王諾曷缽、弘化公主敗走涼州,他們希望唐王朝能夠收容吐穀渾。

於是,祿東讚就派遣仲琮到唐王朝解釋出兵吐穀渾的原因,說是因為吐穀渾犯有錯誤。實際上,他是想吞並吐穀渾,把吐蕃的地盤擴充到整個青海地區。

唐王朝還派遣使者譙讓去調停,但是仍然沒有結果。祿東讚晚年一直坐鎮吐穀渾故地,於唐高宗乾封二年(667 年)在回吐蕃的途中死去。

此後,祿東讚的次子論欽陵、三子讚婆把持了政權。在企圖謀取絲路商道的弓月部落的利益引誘之下,兄弟兩人繼續向西域擴張,這就與唐王朝直接發生了衝突。據記載,弓月是一個以西突厥曾經的中心城市弓月城(在今新疆霍城)為基地的粟特胡人部落。唐蕃關係的惡化,與這股勢力的介入有著很大的關係。

由於吐蕃軍隊的進攻,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 年)設置的龜茲、於闐、焉耆、疏勒等安西四鎮,在唐高宗鹹亨元年(670 年)四月全被吐蕃攻陷了。

於是,唐高宗當即命令名將薛仁貴等人帶兵反擊吐蕃,並把吐穀渾王送回吐穀渾故地。

不料,薛仁貴帶領的軍隊在大非川大敗於論欽陵統領的四十萬吐蕃軍,唐軍損失十餘萬人。自此,唐蕃關係進一步交惡,雙方戰事不斷。吐穀渾也作為一個部族體,散居在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分別歸吐蕃、唐朝統治。

也正是因為在西邊與吐蕃起了戰火,唐軍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 年)占領平壤,平百濟、高句麗後不久,又退出了朝鮮半島,無力東顧。新羅乘機統一了朝鮮半島,並將唐軍擠出了朝鮮半島。

在唐朝、吐蕃交戰期間,吐蕃並沒有斷絕與唐朝的通使。唐高宗鹹亨三年(672 年),吐蕃大臣仲琮來唐進貢,唐高宗責問他吞滅吐穀渾、打敗薛仁貴之事,仲琮狡黠地回避問題,推說:“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