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皮的天才少年

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 年),王守仁的父親王華由於學問高深,晉升為不需要參加錄科考度的儒士。鬆江提學張時敏對王華大加讚歎,期許王華狀元及第。隨著王華名聲越來越大,大家世族爭著前來禮聘他擔任子弟老師。時任浙江左布政使的寧良請王華到他的家鄉祁陽任教,王華接受了其邀請。寧家有數千卷藏書,王華執教之餘,足不出戶,閉門讀書。

成化十六年(1480 年),王華在祁陽教學期滿,回鄉參加鄉試,以浙江鄉試第二名的成績中舉。原本王華應是第一名,因答謝考官時身著白衣,被主考認為不成體統,遂降為第二名。

第二年會試,王華名列第三十三位,錄取他的正好是其好友“禮記”房的同考官謝遷。殿試時王華被皇帝點為第一名,狀元及第,官授翰林修撰,後來又擔任皇帝的日講官。

在狀元及第前,王華除應考外的近二十年時間,基本以教書為生,再加上作為“生員”的“廩食”補貼,他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為了改變自己的仕途生活環境以及千餘年的祖籍淵源,王華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在紹興光相坊買了房子,後來又在王衙弄呂府邊建起了狀元府。

王華為人仁德寬恕,真誠坦**,對任何人都相待如一。如果別人有一點點優點,他就會讚不絕口;如果誰有急難,他就會竭盡全力幫忙救助;如果發現別人的過錯,他就會直言規勸,絕不護短。

王華對父母極為孝順。母親岑太夫人百歲時,王華也年過七十,卻還像童子似的每日都在母親左右侍奉,從沒有一絲懈怠。後來岑太夫人去世,王華悲痛欲絕,在母親出殯那天,他光著腳丫在靈柩後麵一路哀號,走了數十裏,以致染病臥床近一年。他的行為得到了當時社會輿論的一致好評。

父親的高尚品性對小守仁的一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化十八年(1482 年),在小守仁十一歲的時候,王華開始在北京做官,他希望把兒子帶到北京去求學。王倫也希望孫子能到北京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他打點行裝,親自把孫子從浙江送往北京。

祖孫二人從浙江出發,沿大運河一路北上。有一天,他們來到了鎮江。當地的學士名流聽說新科狀元的父親和兒子到了此處,便在金山寺妙高台設宴,為他們接風洗塵。老爺子很高興,帶著寶貝孫子去赴宴。

文人雅集,酒酣耳熱之後便要聯詩作句。眾人在高雅的妙高台上,都想要寫出好的詩篇來,於是大家都在那裏悶頭苦思。

這些詩人,撚胡須的撚胡須,搔腦袋的搔腦袋,時間過了很久,卻沒有一個人作出半句詩。看著這些文人搖頭晃腦的樣子小守仁不免哈哈大笑。原來,這位富有天才的小詩人,早已經作好了一首詩。

大家看著這個小孩子大笑的表情,既感到莫名其妙又有些氣惱。有個脾氣不好的人忍不住對小守仁說:“你這個小孩子,又不懂作詩,在這笑什麽?把大家的思路都打亂了,去一邊玩吧!”

小守仁卻大聲地回答說:“諸位爺公,我已經想好了幾句詩,看大家作得辛苦,不免感覺好笑,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了,還請爺公們見諒!”

聽著小守仁狂妄的話,大家認為小守仁不免有些可笑。隻有王倫知道自己孫子的本事,隻見他清清嗓子,看看大家,自信地說:“你既然想出了幾句,那不妨寫下來,讓諸位爺公給你指點指點!”

小守仁表現的機會來了,隻見他昂首挺胸走上前去,拿起桌上的筆飽蘸濃墨,筆走龍蛇,“唰唰唰”地題寫了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得太漂亮了: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眾人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這首詩不僅格律工穩,而且想象奇特。詩的前兩句說,自上往下看,江中的金山就像一隻拳頭打破了揚子江麵。那個時候的金山還沒有和陸地完全連成一片,這種描述可謂神來之筆。然後又說,妙高台之高都可以倚到明月了,站在這絕勝高妙之處,吹一曲簫曲,可以讓那神仙洞府中的真龍都陶醉無比。這種意態何等高妙,何等瀟灑啊!

以這種高妙瀟灑的意態形容金山寺妙高台的詩,古往今來也許隻有一代天才蘇東坡的詩可與之相提並論了。然而,作出此等詩的隻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眾人不禁交口稱讚。

眾人點讚之際,也有人心中不服氣。其中有一位老爺子,他與王倫的關係向來不太好,一看就懷疑了,這麽好的詩怎麽可能是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寫出來的呢?他心想:肯定是王倫事先在家裏寫好,讓孫子背下來,作秀給大家看。

於是,那位老爺子就問小守仁說:“這詩不是你寫的吧?是你爺爺讓你背下來的吧?你要真有這本事,我馬上給你重新命個題。就以‘妙高台蔽月山房’為題,你要能寫一首,我就相信你並且親自給你磨墨。”

小守仁說:“不需磨墨,我要像曹子建那樣七步成詩。”隻見小守仁略一思索,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首詩一出來,就更不得了了。為什麽?小守仁的這首詩說的是什麽呢?這首詩意思是:蔽月山房,抬頭看山和月,為什麽看山比較大,看月比較小呢?這是因為你的視角是自下而上的換一個視角,若有人眼大如天,自天空而下望之,所謂的高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隻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才真正闊大。

這首詩應該是古詩中最早的相對論。山和月,大和小,遠和近,樸素又深奧的辯證關係,這其中蘊含的是一種傑出的思維方式。這首詩不是證明了小守仁的文采,而是證明了他具有天才的思維。

眼前這個十一歲孩子作的詩的確已經超出了常人,大家再沒有什麽話講,隻是表示讚歎和佩服。“神童啊神童!前程不可估量!”大家都對小守仁交口稱讚道。

從此,王倫更加喜愛自己的這個孫子了,也更加注重對小守仁的言傳身教,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十一歲的小守仁同祖父王倫到達京城。王華安排小守仁到私塾讀書,讓他係統地學習儒家經典。

即使小守仁很聰明,然而他在書館讀書期間,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聽先生的話。他常常特立獨行,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舉動。作為父親的王華不免有些擔心小守仁不能將才智用在正途上,因此他便想聘請一個既有學問又嚴厲的先生教導、約束小守仁。王倫卻並不認同兒子的想法,他對孫子非常有信心,堅定地認為他的孫子原本就與一般兒童不同,將來必定能成大器。這種想法的產生,一方麵原因是他對孫子的疼愛,另一方麵是他一直帶著孫子,他對小守仁的了解比王華對其子的了解更多一些。

有一天放學後,好動貪玩的小守仁照例與小夥伴溜到街上玩耍。一幫孩子在大街上東鑽西竄,直到天快黑時方才興盡回家。小守仁與同伴分手後,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市場上有人賣麻雀,他非常喜歡,就想要一隻。但是他沒帶錢,那人自然不肯給他,小守仁急得哭了起來。

恰在這時,人稱“麻衣神相”的道士從他身邊走過。道士看到小守仁的麵相之後非常驚訝,對眾人說:“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道士出錢將麻雀買下,送給了小守仁,並說要仔細地給小守仁看看相。雖然小守仁還是小孩子,但是膽兒卻很大,他嬉皮笑臉地點點頭,看這相士到底要說些什麽。

道士認認真真地觀察了小守仁一番,最後摸著他的臉說:“吾為爾相,後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毫,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

道士這是在告訴小守仁,等他的胡須長到不同的地方,即他到不同的年齡,他的修為也將達到不同的境界。道士又囑咐小守仁說:“孺子當讀書自愛,吾所言將來必定應驗。”

道士的話開啟了小守仁封閉的智慧大門,他把這些充滿意味的話深深地記在了心裏,並由此立下了學習聖賢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