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成為聖賢

傳奇的出生經曆

在明代浙江餘姚城的中心偏西,姚江北岸,有一座蒼翠的山,名叫龍泉山,又稱靈緒山、嶼山。雖然其高度不到二百米,但是登上山頂眺望,餘姚全城景色仍可盡收眼底。

龍泉山風景優美,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終年不涸,此泉名龍泉,號稱“天下第一泉”,龍泉山因此得名。姚江從山腳潺潺流過,形成“龍山舜水”一大景觀。

龍泉山不僅以景美境幽取勝,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文化。相傳宋高宗曾經登臨此山飲水,覺得泉水甘洌,並說泉好風景更好,因此便建立“更好亭”。

在龍泉山的北麓有一處居所,其中住的是秀才王華一家人。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 年)初冬的一天,王家傳出婦女分娩時的痛苦呻吟。原來,秀才王華的妻子鄭氏要分娩了。這個即將出生的孩子,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王陽明。

相傳王華家的遠祖是魏晉名門“琅琊王氏”。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王羲之和王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王導是王羲之的堂叔,是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曆經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不管王華一家是否確實為“琅琊王氏”後人,但這種出身於貴族名門的意識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他們一家人,規範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在潛意識之中給他們提供了向上的精神動力。

對王華一家產生更直接影響的是他的五世祖王綱。王綱,字性常,與兩個弟弟秉常、敬常一並以文章名於元末。王綱堪稱文武全才,尤其擅長相術,據說還曾在終南山道家趙緣督門下學過卜筮之法,可以說有點通天徹地的本事,在元末是頗有聲望的人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王綱年輕時與大明國師劉伯溫交情不淺。在摯友劉伯溫還過著閑雲野鶴般生活的時候,王綱曾對他表露過心境:“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誌,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這話大意是:“我喜歡住在山裏清靜的地方。你以後做了官,千萬別拖我一起去,那就最好了。”

不過王綱這種閑適並沒維持太久,元滅明興時,劉伯溫向朱元璋舉薦了王綱。時年王綱已經七十歲了,礙於老友麵子隻得出山。朱元璋親自策問治國之道,王綱的回答讓朱元璋十分滿意,於是朱元璋讓他擔任兵部郎中。

後來,王綱被派去平息潮州變亂,據說事成後在回京路上被海盜殺害。他兒子王彥達由於沒錢買棺材,隻能縫羊皮包裹父親遺體歸葬於鄉。可是,朱元璋竟然對此事漠不關心。因而,王家的人對朝廷寒心了。王彥達回了老家餘姚,在秘圖湖邊蓋了間小房,給自己取了個“秘湖漁隱”的雅號。

王彥達去世時留下遺言,要子孫世代以耕讀為業,不要去做官。他臨終前把祖上留下來的書都傳給了兒子王與準,並囑咐兒子說:“給你這些,隻為別荒廢了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是指望你去當官。”

王彥達的這個決定,使王氏幾代都不求聞達,而致力於讀書,為王華家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底蘊。王華的曾祖王與準,字公度,他恪守父訓,不願做官,早年閉門力學,盡讀先世遺書精通《禮》《易》,著有《易微》數千言。他也繼承了家傳的卜筮絕學,為人占卜百測百靈,因此名聲遠揚。

永樂大帝登基後,派官員到處搜尋人才。王與準害怕官員找到他,讓他去做官,便逃進深山,不小心從石崖上掉下去摔傷了腳,於是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遁石翁”。征召王與準的官員見他受了傷,於是改征他的次子王傑入朝為官。

王華的祖父王傑,字世傑,自號槐裏子,世稱槐裏先生,是王家又一才子。他幼時即有誌求聖賢之學,年十四盡通“四書”“五經”以及諸位大儒的學說。

後來,王傑趕上大考之年。按考試規定,考生需要散發脫衣並接受檢查以避免作弊。王傑覺得這是侮辱,連考場也沒進,轉身就走。後來,他多次受明王朝征召,均以父母年邁為理由拒絕。王傑的母親在臨死前,告誡他一定要出仕為官。王傑謹遵母命,接受了朝廷的征召做了貢太學。在王傑潛心研學的一生中,他著有《易說》《春秋說》《周禮考正》《槐裏雜稿數卷。

王傑有個兒子叫王倫,字天敘。王天敘喜歡竹子,他在自己住的小屋周圍種了不少竹子,因此得了個雅號“竹軒先生”。

王天敘是個大器早成的人。他剛一成年,浙東的名門望族就爭著聘請他做家庭教師。他承繼了祖先淡泊名利的品性,雖然滿腹經綸,卻不願做官,當了一輩子教書先生。

王天敘喜歡讀書,尤其喜讀《儀禮》《左傳》以及司馬遷的《史記》等,為文簡古有法,賦詩作文立就,著有《竹軒稿》《江湖雜稿》若幹卷。

王天敘最為可貴的品德是容人之美。他的母親性格嚴厲,又偏愛他的弟弟,天敘卻像舜一樣照樣孝敬母親、愛護弟弟。

這種秉持仁義之道的涵養,正是中華文化推崇的君子之風,對王天敘之子王華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王華自幼生性聰敏,剛會說話時,父親就教他讀詩,他經耳便能隨口吟誦,年齡漸長,讀書竟至過目不忘。王華不僅聰明,而且品德高尚。王華六歲時的某一天,與一群孩子在河邊戲水,見前來洗腳的醉漢把一個袋子忘在河邊了。王華拾起,打開一看,袋子內有數十兩黃金。他心想,此人酒醒必來尋找,但他又恐怕黃金被人搶去。於是,他心生一計,將錢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

不久,失主果然號泣著跑來。王華迎上前說:“是來找你的金子嗎?”失主悲傷中帶著驚奇地答道:“是啊,你看見了嗎?”

於是王華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給了失主。

失主找到了金子,非常感激王華,拿出一兩金以作酬謝。

王華笑道:“我不拿你數十兩金,反要你一兩金嗎?”

盡管醉漢一再堅持,王華就是不接受。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華的品德高尚和才智過人。

王華從小勤奮好學,經常到附近的龍泉寺讀書。龍泉寺在龍泉山的南麓,靠近姚江,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二年(336 年),依山而建,氣勢恢宏。由於寺廟安靜,附近的孩子也經常在龍泉山遊玩、讀書,因此王華結識了很多小夥伴。

年少時的王華醉心儒學,曾受心學大師陸九淵心學的影響,其“製心”的功夫頗硬。在王華十四歲時,龍泉寺的“鬧鬼之說傳得沸沸揚揚,人們談“鬼”色變。龍泉寺周圍的人全都嚇跑了,唯獨王華無所畏懼,照常在寺中用心讀書。即使到了深夜,他依舊正襟危坐,吟誦不絕。

事後有人問王華:“妖怪為祟,諸人皆被傷。君能獨無恐乎?”

王華回答說:“吾何恐?”

那個人又問:“請人去後,君更有所見乎?”

王華回答說:“吾何見?”

問者歎了口氣說:“君天人也,異時福德何可量!”

王華以“鬼”是否存在於心來判斷其有無的想法明顯是受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之說的影響,這無疑對兒子的思想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 年),十六歲的王華考中秀才。雖然王華成績一直在府學名列前茅,他也曾被當時布政使寧良考察學問,與其好友謝遷並列第一,但是在隨後數次鄉試中,他均遭落第。

雖然先祖家產富裕,但是到王華父親的時候,家裏已經破落。王華年少時,寓居於一個膝下無子的老富翁家。有一天晚上,老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華通奸求子。妾去了拿出一紙條對王華說:“這是主人之意。”

王華看見紙上寫著:“欲求人間種。”於是,王華提筆在旁寫道:“恐驚天上神。”任憑小妾百般**,王華終不動心,第二天立即離開富翁家。

後來,富翁家設壇作法事禳除災祟。一道士拜蒼天並呈奏章,伏地久而不起。富翁感到奇怪,就問道士其中原因。道士說:“因為剛才送奏章至南天門,巧遇天上迎狀元榜,所以許久才送到。”富翁便問狀元是誰?道士不敢說,隻說道:“狀元榜前麵有副楹聯‘欲求人間種,恐驚天上神’。”

這個故事雖然隻是傳說,卻表現了年輕的王華的確是一個有修養的人,這樣的思想性格勢必對他的孩子有著積極的影響。

王華連年不第,隻好以教書為生。有一年,在祁陽(今湖南祁陽)教書期滿,他告別祁陽文友,準備回家參加鄉試。祁陽的學子們設宴為他餞行,他們想試探一下王華的節操,特意將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裏,並事先藏了兩個妓女於亭內。

席散之後,眾人都乘船上岸而去,將王華安置在亭裏歇息。

這時,兩個妓女從亭內走出來。王華吃驚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遠,無奈的他隻得拆了一扇門板渡水而歸。此後,祁陽人更加佩服王華的人品。

這個王氏家族本就充滿了傳奇色彩,王陽明的出生在傳奇之外又增加了幾分神秘。他的父親王華雖然出身書香門第,但是家庭窮困,成親的時候已經二十五歲,住的地方也是租來的。

王華婚後不久,妻子鄭氏懷孕,可是一直到第十個月,孩子還沒有降生,家人都不免心急如焚。

有一天晚上,王華的母親岑氏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中她見到一位身穿紅袍、佩戴寶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的籠罩之下和鼓樂鳴奏之聲中,從雲間緩緩降臨,專程送來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兒,雙手捧給了她。她非常高興,可是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就說:“我已經有兒子了,我兒媳婦對我很孝敬,能不能讓這孩子做我孫子呢?”神仙很爽快地答應了。

岑氏突然從夢中驚醒,並將夢境說給丈夫聽。第二天,王華派人來報,其妻鄭氏產下一個男孩,並請孩子的祖父王倫給孩子起名字。

王倫想起妻子的夢,他喜不自禁地連聲說:“好!好!既然是天上的神仙駕雲送來的孩子,就叫王雲吧!”

從此,王家這個新出生的孩子就有了人生的第一個名字叫“王雲”。

岑氏這個神奇的夢逐漸在街坊鄉裏流傳開來,人們都覺得王家這個小孩子的出生有些稀奇,漸漸地就連他出生的地方都有了非凡的意義,大家把王家那個小樓叫作“瑞雲樓”。

這則美妙的傳說表明小王雲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如此一來,王家上上下下的人對小王雲都十分鍾愛,百般袒護。

天生神奇的小王雲到五歲時,還不會說話。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兩歲就開始說話了,因此王家人擔憂起來了,小王雲會不會先天聾啞呢?但是小王雲平時極聰明伶俐,絕不像是先天聾啞的孩子呢!

王家隻好到處尋請名醫來診治,可是名醫對此也都束手無策。小王雲眼看就要到了上學的年齡,大家都以為他是一個治不好了的廢人了。誰知就在這個時候,又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有一天,小王雲在家門口與一群孩子嬉戲玩耍。這時,從遠處來了一位白須白眉的老和尚,他徑直地走到小王雲麵前,伸手撫摸他的頭,口中念念有詞。

小王雲既害怕又奇怪,急忙返身跑回家中,一邊用手指點著門外,一邊拉著祖父往外走。

王倫十分納悶,寶貝孫子今天怎麽了呢?他跟著小王雲來到門外,看到那位老和尚氣宇不凡,像是位高人。於是,王倫把老和尚請進了家門。

老和尚端詳了一下王倫,又對小王雲仔細地看了一遍,指著小王雲對王倫說:“好個孩子,隻可惜被點破了呀!天機不可泄露,你把天機泄露了,他自然不會講話了!”意思是說,“王雲”

這個名字道破了他的來曆,是造成了他不會說話的原因。

王倫恍然大悟,馬上向老和尚請教解除的辦法。老和尚說:“要想讓孩子開口說話,必須立即改名,隻有這一個辦法。”

王倫思考了一會兒說:“人者仁也,為人必須守仁。《論語·衛靈公》有雲,‘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那就改名為‘守仁’吧!”

從此,小王雲有了一個正式的大名:王守仁。——後來,王守仁在家鄉陽明洞辦學,創辦陽明書院,自號“陽明子”,故世人多稱其“王陽明”。

老和尚當即拉過小守仁,在他的頭頂猛拍了三掌。小守仁莫名其妙地被人打了三掌,想哭不敢哭,想笑又不敢笑。隻聽見老和尚開口念道:“莫要哭,莫要笑,你的來曆我知道。三掌打開聰明孔,聰明之人多煩惱。”

從此以後,小守仁同其他孩子一樣可以開口說話了。有一天,家人發現他一個人念念有詞,仔細一聽,他是在背誦祖父讀過的詩文。全家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因為小守仁可是一個從未讀過詩書的小孩子呀!

於是,王倫笑著問孫子:“你怎麽會背誦詩文呢?”

小守仁說:“爺爺喜歡我,每當爺爺讀詩文時,就把我抱坐在膝蓋上,我早就聽得耳熟了,當然就會背誦了呀!”

從此,王倫專心教孫子讀書。他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小守仁又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孩子。因此,小守仁學習的進步速度可想而知,真是一日千裏,他的知識水平很快就超越了同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