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地麵對榮辱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年)春,王陽明好不容易擺脫了政治旋渦,經曆三彎九轉,遁入九華山,他再次拜訪了柯秀才家王陽明第一次登九華山時柯秀才之子柯喬還年幼。這次他來到柯秀才家,柯喬已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才華橫溢的青年了。

這次,王陽明在九華山逗留了較長時間,造成的影響極大青陽文人名士柯喬、江學曾、施宗道等均受業於門下,並與他一起出遊。

這次到九華山,王陽明很高興。他重新拜見無相寺,重遊化城寺,再訪太白書堂。他登上東崖,學著金地藏的樣子在峰頂巨石上端坐,做遺世獨立之狀。他有一首詩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盡日岩頭坐落花,不知何處是吾家。

靜聽穀鳥遷喬木,閑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聲穿亂石,碧潭雲影透晴沙。

癡兒公事真難了,須信吾生自有涯。

詩中描寫了東岩周圍自然環境的恬靜優美,以及抒發了自己拋開公務後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快慰。

在九華山,王陽明登覽了數座山峰,遊玩了各處溪泉。他尋訪了唐代著名隱士費征君、北宋著名官員滕子京的故居,踏訪了道教名師趙知微的碧桃岩。他憑吊遺跡,抒發思古情懷此時的王陽明心潮澎湃,高歌“長風擁慧掃浮陰,九十九峰如夢醒”“層樓疊閣寫未了,千朵芙蓉括玉井”“今來始識九華麵,恨無詩筆為傳影”等詩句。

王陽明探訪了堆雲洞,想結識的苦行僧早已雲遊他山,他十分惋惜,不禁發出“念心人遠空遺洞”的感歎。令他高興的是在東崖與僧人周經相識並結為了知己,並且手書《贈周經偈》詩,刻於東崖石壁之上。

王陽明和弟子們遊遍了九華山的山山水水,並留下了《九華山賦》等六十多首詩篇。與王陽明同遊的經曆為柯喬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陽明暢遊九華山期間,武宗皇帝曾派錦衣衛監視他的行蹤。錦衣衛發現:王陽明除了教授柯喬等弟子以及遊覽山川外,更多時候是在東岩岩石上打坐,吟詩作賦,並無謀反之意。

武宗接到錦衣衛的如實報告後,就下令讓他官複原職。

正德十六年(1521 年)初,五十歲的王陽明開始在江西南昌講授“致良知”學說,並稱“此良知二字,實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也”。此時,他完成了“心學”體係的建構。

這一年的秋天,王陽明回到家鄉餘姚祭掃祖塋。剛進入餘姚境內的王陽明便馬不停蹄地奔向自己的出生地瑞雲樓。他在瑞祥樓久坐不起,想到自己沒有機會奉養母親,也沒有為祖母送葬出殯,一連痛哭數日,不能自已。

就在王陽明沉浸在悲傷之中時,一位餘姚本地的二十多歲的年輕老師錢德洪卻非常高興。錢德洪,名寬,字洪甫,因避先世諱,以字行,號緒山。他非常崇拜王陽明,一直想拜王陽明為師。錢德洪聽說王陽明回鄉後,立即帶著自己的兩個侄子登門拜訪。之後,他又把王陽明請到自己教書的中天閣,同自己在內共計七十四名當地的優秀學子一起拜王陽明為師。王陽明看到此情此景,大為感動,欣然允諾。從此,中天閣正式成為王陽明的講學之處。

這一年,武宗駕崩,其堂弟朱厚熜繼位,是為世宗。世宗聽說了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的不凡功績,他很感動,晉封王陽明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

聖旨傳到王陽明家的這天,正好是王華七十六歲的壽誕當時親朋好友都在場,聖旨的到來更是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族中鄉裏,人人慶賀。

然而等宣旨的官員一走,王華卻皺著眉頭對王陽明說:“當寧王起兵謀反的時候,我以為你這一次是必死無疑了,但你終究沒有死;當你舉兵與寧王對陣的時候,我以為這件事極其困難,但你終究取得了成功;當朝中奸臣對你大肆誣陷時,我以為災難就在眼前,沒想到現在卻給你加官封爵,我們父子仍能團圓歡聚一堂。不過,世上的事往往盛極必衰、禍福相倚。加官封爵,雖然是一件榮幸的事,但也是一件值得畏懼的事情啊!”

王華還說:“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於牗下,孰與犯盈滿之戒,覆成功而毀令名者邪?”

王華這是在勸誡兒子王陽明,人人都來恭賀之時,自身不能沾沾自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做人要清楚盈守之道。

王陽明聽完之後,感動得眼淚都掉了下來,當即對父親行跪拜之禮,並說:“父親大人的教導,兒子一定牢記在心,不敢忘懷!”

不久之後,王華逝世了。在父親去世前,王陽明和他的弟弟們圍繞在父親的榻前,聽從老人家交代家事。剛好在這個時候,朝廷因王陽明的功績又前來王家封王華以及他的列祖列宗。奄奄一息的王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突然間回光返照,交代王陽明說其他都是小事,不可失了朝廷禮儀,不可失了知識分子的氣節。王華要求王陽明立即設禮迎接聖旨。於是,王陽明設禮迎聖旨,王華也硬撐到禮儀結束後才溘然長逝。

王陽明雖然悲痛不已,但是仍約束家人為父親換上朝廷新賜的禮服後,才放聲大哭。王陽明隻哭了一聲就昏了過去,可見父子情深到了何等地步。

王陽明送別父親的表現證明了他在超越了父親這座高山之後,終於成為了他父親一樣的一座高山。這既是超越,也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