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異鄉的清貧生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 年)春,王陽明經過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貴州龍場驛。

龍場驛為彝族土司奢香夫人於明洪武年間所設。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 年),貴州都指揮使馬曄,因為有大漢族主義的偏見,便無端地汙辱了貴州宣慰使奢香。奢香忍辱負重,上京麵見朱元璋,狀告馬曄。朱元璋召回馬曄,將其下獄,並賞賜奢香金銀及絲織品等物。奢香為了報答朱元璋的恩典,自願開山通道以方便驛使往來。奢香回到貴州後,一麵宣揚朝廷的威德,使人心安定。另一麵履行諾言,親率各部,組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披荊斬棘,開辟了以偏橋為中心的兩條驛道,史稱“龍場九驛”。

龍場驛為龍場九驛中的首驛,驛址在離貴陽不遠的龍場即後來的修文縣城。王陽明到達時,龍場驛已經破敗不堪,加上山中潮濕發黴,根本無法居住。

王陽明感到一陣悲涼,第二天他出去熟悉周圍環境。在驛站南兩裏有一座小孤山,名叫棲霞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崗山。他在小山上搭了一間矮小的茅屋作為棲身之所,並寫下了《初至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一詩: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適。

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

迎風亦蕭疏,漏雨易補緝。

靈瀨響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環聚訊,語龐意頗質。

鹿豕且同遊,茲類猶人屬。

汙樽映瓦豆,盡醉不知夕。

緬懷黃唐化,略稱茅茨跡。

從詩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居住的草屋矮小、簡陋,附近還有野鹿、野豬。王陽明又在小山上找到了一個洞穴以供暫時歇息,閑時就研習《易經》,因此他把這個山洞取名為“玩易窩”。

王陽明在晚上住在草屋內,草屋應該比當時的杜甫草堂還簡陋。但王陽明卻不以為意,並將房子取名何陋軒,它的出處是《論語》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住了半月左右,王陽明在龍場百姓的指點下,又在龍崗山的東部山腰找到了一個大岩洞,洞內前後三通,洞中有洞,裏麵寬敞明亮,可容納百人以上,四壁石乳凝結。

王陽明見了非常喜歡,於是便將自己的住處搬到洞中。因為這個鍾乳洞在驛站的東邊,所以最初叫東洞,後來王陽明又效仿家鄉的陽明洞,把它更名為“陽明小洞天”。

王陽明主仆既然找到這樣的天然住處,就無須再費力蓋房子了。王陽明賦詩《始得東洞遂改為陽明小洞天三首》,以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第二首這樣寫道:童仆自相語,洞居頗不惡。

人力免結構,天巧謝雕鑿。

清泉傍廚下,翠霧還成幕。

我輩日嬉偃,主人自愉樂。

雖無棨戟榮,且遠塵囂聒。

但恐霜雪凝,雲深衣絮薄。

從詩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和家仆都誇讚這天然的住處,並為能夠遠離俗世過上遠古時代的生活而欣喜。

王陽明在另一首詩中寫道:

上古處巢窟,杯飲皆汙樽。

冱極陽內伏,石穴多冬暄。

這四句詩描寫了王陽明真實的居住環境。

接下來,他又寫道:“豹隱文始澤,龍蟄身乃存。”喻指這樣的隱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節,就像豹子隱藏起來,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紋被雨霧損壞;龍蟄伏起來,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完好一樣。也許有人覺得住在宏偉的宮殿裏,身著輕柔裘皮的生活才算快樂。王陽明卻期許顏回那樣的生活。孔子曾經大力誇讚弟子顏回,稱其為:“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所以,王陽明又在詩的末尾處寫道:“邈矣簞瓢子,此心期與論。”

王陽明每天都在洞中看書,睡覺,冥思苦想,《五經臆說》大概就是在這裏寫成的,他還經常在山中漫無目的地行走。山洞裏很安靜,王陽明的心也靜極了。

“道”究竟在何處?事物的原理在哪裏?天下萬物格得盡嗎?為此,王陽明冥思苦想,殫精竭慮。他讓人打造了一口石棺材,在裏麵不吃不喝地躺了三天三夜,除了體會到死的滋味外其他什麽也沒得到。有一天晚上,在沉沉的暗夜中忽然透出一絲光亮,他一下子明白了,所謂的聖人之道全在自己的心中。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陽明心學”從此揭開了全新的篇章。

大徹大悟的王陽明發現天下萬物和人生在世如此美妙,其心變得明亮了。當然,精神的突破並不能直接改變現實生活的困境。

當時的龍場驛的確過於破敗與荒涼。而且由於往來的人少,加上當時驛站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幾年後的龍場驛也沒有什麽改變。

沒有多久,王陽明一家就沒有糧食吃了。當時龍場的少數民族也不富裕,王陽明主仆就仿照當地人開荒種地。王陽明寫了一首《謫居絕糧請學於農將田南山永言寄懷》,記述了他當時的境況。詩中說:

謫居履在陳,從者有溫見。

山荒聊可田,錢鎛還易辦。

夷俗多火耕,信習亦頗便。

及茲春未深,數畝猶足佃。

豈徒實口腹,且以理荒宴。

遺穗及烏雀,貧寡發餘羨。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從詩中可以看出,王陽明遇到孔子“在陳絕糧”般的困境,其隨從們都有不滿的表現。不過,好在荒地有的是,簡易的農具也好置辦,當地人原始的刀耕火種,仿照也不難。當時應該是四月底了,種莊稼還來得及,於是王陽明說幹就幹,開始種地。從中也可以看出王陽明處困不驚、理智冷靜的性格特點。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朝廷官員擁有泰然樂觀的態度是非常難得的品質。

開始種地了,看著容易做起來難,他們隻好經常請當地人幫忙。幹活結束,王陽明在草屋下設酒食請幫忙的鄰居吃飯有一次,王陽明幹活太累了,但又很高興,他便喝醉了,忘了和人家打招呼就進屋睡了,第二天寫了《西園》詩以作記: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

分溪免甕灌,補籬防豕蹢。

蕪草稍焚薙,清雨夜來歇。

濯濯新葉敷,熒熒夜花發。

放鋤息重陰,舊書漫披閱。

倦枕竹下石,醒望鬆間月。

起來步閑謠,晚酌簷下設。

酣時借草眠,忘與鄰翁別。

王陽明喜歡喝酒,而且經常喝醉。在他的西園裏,種了許多草藥和花卉。他一向體弱多病,在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情況下,種些草藥並按照書上的方子自己煎熬藥湯是必要的行為他從京城來到邊陲,一路風餐露宿,到達後必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從“臥病空山無藥石,相傳土俗事神巫。吾行久矣將焉禱眾議紛然反見迂”“地無醫藥憑書卷,身處蠻夷亦故山”“野夫病臥成疏懶,書卷長拋舊學荒”“病夫已久逃方外,不受人間禮數嗔”等詩句可以看出王陽明當時確實是經常生病。

龍場鄉民見王陽明經常生病,出於關心,提議幫他請巫師對於巫術,王陽明並不陌生,那都是些蒙昧無知的自我麻醉,有的甚至是自欺欺人。雖然龍場鄉民出於好心請巫師為王陽明治病,但王陽明不會接受,便委婉謝絕。

莊稼長起來了,王陽明對田間的一切都很陌生也很感興趣,寫了《觀稼》詩: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種蔬須土疏,種蕷須土濕。

寒多不實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厭頻,耘禾不厭密。

物理既可玩,化機還默識。

即是參讚功,毋為輕稼穡!

詩中所言都是農村人盡皆知曉的道理,王陽明仍很好奇地寫入了詩中。

進入了夏天,王陽明經常在山中懶睡,有時幹農活困了就在竹林邊的石頭上睡覺、看書,倒也清閑。他對自己的山洞特別滿意,於是在詩中寫道:

鬆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

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

在龍場驛,王陽明經常吟詩詠歌,撫琴吹簫,招來許多苗裔兒童環聚而聽,他便授之以琴技。後來,他又在陽明小洞天擺上桌椅教苗裔兒童習字。

王陽明從京城而來,而且是一個有大學問的人,因此很快引起周圍上百裏的讀書人的注意,於是他們便紛紛趕來求學。

當地苗彝鄉民也把自己的孩子送來請王陽明教他們識字。

學生及家長們不忍看著王陽明居住在陰暗潮濕的石洞裏他們自動砍樹伐木,準備為王陽明構築了幾幢木屋。二十多天後,房屋建好,鄉民請他移住新居。王陽明本以為大家幫他搭了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屋子,沒想到房子建得如此美觀大方,布局得當,進出有致,因此他十分感動,專門寫詩以記其事。

為了答謝龍場百姓的幫助,王陽明正式授徒講學。在學生們的建議下,王陽明把這裏命名為“龍崗書院”。

有了新居,王陽明無比欣喜。何況有廬有軒,頗自成趣,坐落在小山岡上從中仰望遠處山峰,俯視近處村寨,竹木叢翠交錯,真是美不勝收!臨側還辟有小園,他趁著晚春趕種了菜蔬和花藥。

當年秋天,王陽明在寫給學生們的詩中有“不記西園日,桃花夾川路”的話。可見在農曆三月,他便已經開始講學了。這房子蓋了將近一月,說明王陽明在玩易窩和陽明洞居住不過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