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生活

家世不明的詩仙

李白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作流傳後世的有近千首,其中有數百首可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

李白文采風流,生性曠達,他是一位純然浪漫的詩人、一位仗劍天涯的豪俠、一位壯誌未酬的政客、一位醉心仙術的隱士。是什麽樣的內心世界,又是什麽樣的複雜經曆,讓他有著這樣矛盾又複雜的人生?這還要從他的出身說起。

李白的出身至今一直存有爭議,民間和學界也都有各自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李白的父親原是西域胡人,定居碎葉城後改為李姓。

第二種說法認為,李白的父親是從西域歸來的富商,李白本是出生於碎葉城的漢人。

第三種說法認為,李白的先祖與唐高宗李淵是兄弟,李白與唐代帝王同出一祖。

甚至還有觀點認為,李白是李建成的後人,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妃子將李白的先祖救出,逃往西域。

對於李白的出身說法各異,眾說紛紜,至今都沒有一個定論。

長久以來,異域身份的說法更為這位詩仙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傳說,李白的父親李客在西域經商。當時,西域的漢人與胡人雖然多有交通往來,但漢人一向以泱泱大漢血統為傲,不屑與粗蠻的胡人接觸,更別提通婚了,這種觀念在上層的漢人社會中更是根深蒂固。李家也同當地的其他漢人一樣,保持著這種觀念。但李客在聽聞當地有位閉月羞花的胡人少女後,便全然不顧家族的反對,定要娶這位胡人少女為妻,這位令李客如此瘋狂迷戀的少女便是李白的母親——月娃。

當時月娃年方十七,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月娃不像大部分深目闊鼻、高額突顴的突厥女人。她生得一張有著柔和五官的勻淨臉龐和頗帶有江南風韻的纖柔身姿,就像三月裏的春花,明媚而芳馨。

力排重難之後,李客終於與月娃結成連理。婚後,李客發現這位異域女子不但生得美貌,而且天資聰穎。於是,李客開始傳授她一些中原的文化,而月娃每次都能一點就透,且能觸類旁通。月娃對中原文化十分著迷,她不僅聰明,還很勤奮。李客見她學得興起,也十分高興,索性把她當作學生一般培養起來,傾囊相授之餘,還找人教她詩文寫作和中原器樂,夫妻二人生活得和美融洽。漸漸地,人們發現,這位異族女子儼然成了一位滿腹詩書、琴藝皆通、知書達理的漢人小姐了。

由於經商,李客常需離家轉徙各地,婚後自然也不例外。

公元701 年,李客遠赴龜茲經商,當他再次風塵仆仆地趕回家裏時,妻子已經快要生產了。李客來不及更衣,便急忙來看月娃。

“老爺,你待我真好……”月娃看丈夫遠道歸來便直奔她的房間,非常感動,她不顧身體的不適,繼續說,“老爺,你猜我剛剛夢到了什麽?我夢見了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它閃著耀眼的白光,在我眼前飄來飄去,於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去摘它,結果,卻一個不小心把它吞到肚子裏去了……”月娃講著剛剛自己夢中的景象,語氣裏有些擔心。

“這是個好夢啊!一定是個好兆頭!你不要擔心啦。”李客深情款款地安慰著妻子,看到她安心地睡下了,他才離開。

就在那天夜裏,月娃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便是我們主人公、未來的大詩人——李白。

李白的降生與他的身世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傳說李白在初離母體後,足足啼哭了一個時辰不曾間斷,最後他的父親李客在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拍了一記,他才停止哭泣。李白的誕生在李家可真是件天大的喜事,李客高興地在當地大宴賓客,還拿出許多錢財來分給窮人。這在他們所居住的條支府可說是從未有過的盛事。也許這個嬰兒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注定要擁有不平凡的際遇吧。

就在嬰兒誕生的第三天,李家門外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胡僧,當時李家正因喜得貴子而大宴賓客,所以仆從也把這位胡僧迎入了廳堂。胡僧進了廳內對仆從說:“生物血軀怎麽能入我的口,我隻是來見見你們莊主,並求點潔淨的水解解渴罷了。”

仆從聽了後,立即入內稟報。不一會兒,李客親自出來迎見,並請那胡僧上座。

那老僧一坐下即侃侃而談,眼中流露著一股懾人的慧光:“施主,我是個浪跡天下的苦行僧,前幾日我還在數十裏外,但被一道突然出現的靈異之氣吸引著,日夜兼程來到您的府上。

我發覺您的府宅上空有數道紫暈,敢問府上近來有何新生的事情?”

“師父,我前日剛得一子,正因此而大宴賓客呢。”李客高興地說道。

“施主,那煩您將公子抱來給我看看。”

李客忙叫仆從把嬰兒抱了出來,隻見這位胡僧雙手把嬰兒從仆從手中接過來,抱在自己懷中,聚精會神地觀瞧著,看了一會兒,這胡僧又把目光移開,抬頭看了看窗外的天際,然後才把幼嬰重新放入仆從懷中。

胡僧轉過頭對李客說:“貴公子骨奇神秀,全身散發著一股異象,倒像是通天的神靈移生凡世。施主,讓我們一起為他祈福,祝他在凡間順遂吧。”老僧說完將茶一飲而盡,然後即向李客辭別,不顧李客的再三挽留,笑嗬嗬地向外走去。

也許正應了胡僧的說法,李白本是天上的神秀,不屬於俗塵凡世,於是在他突然降臨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的一刹那才哭得特別厲害,好像是在表達自己不願降臨人間。

李客本來就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如今聽這高僧一言,更覺得自己的孩子生得超凡脫俗,他堅信,這個孩子今後一定會留名千古,光耀門楣。

李客得子之後,馬上為孩子起名為李白,這個名字是有由來的。李客覺得李白是月娃夢中吞食了太白星而來,太白星便是金星,因在天空運行的方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因此李客便以太白星為名,叫兒子李白,字太白。

關於李白名字的由來,曆史上還有另一種說法:傳說李白在6 歲之前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有一天,李客帶著李白去朋友家赴宴,那天前來赴宴的都是當地有名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十分風雅。看大夥興致高漲,主人便想出一個遊戲,讓大家每人作一句詩,而大家的詩句連起來要是一首以“春”為題目的整詩,文不對題或作不出詩來的人要被罰酒。題目一出,文士們便按照座位次序依次吟起了自己的詩句。可是輪到其中一位時,這位文士卻一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正在尷尬之際,年幼的李白突然指著院子裏的一棵結滿花朵的李樹吟道:“李花怒放一樹白。”這句與之前幾個人的詩句連起來,正好是一首《春日絕句》,而且在意境上都超過了前麵的幾位。在座的賓客都驚呆了,誰也沒想到這位年僅6 歲的孩子竟有如此出眾的才華。

見大夥都不住地誇耀起自己的兒子,李客別提多自豪了:詩句的第一個字正好落在家姓上,而白字用得也極好,風格不俗。想到這裏,李客靈光一閃,便當下就為兒子正式取名為李白。

雖然李白成年後詩作堪稱中華文明的瑰寶,但在幼年時期,李白所受的教育幾乎完全是胡化的。李白剛一出生,他的舅舅便向李客建議,新生的嬰兒必須接受胡人傳統的“冷浸禮”。所謂“冷浸禮”,是胡人部族中一種特殊的習俗,根據規定,每一個新生的男嬰都必須浸泡在從特定的山中取來的冷泉水中一段時間,用以證明嬰兒的生命力和意誌力是否頑強。如果嬰兒能通過這艱辛的考驗而安然無恙,那他便成為這族中光榮的一分子,如果嬰兒因此得病或死去,則說明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家族成員。

這項“冷浸禮”的建議一提出,頓時在李家引起了一陣激烈的反對,大家都認為要把這樣一個嬌嫩的、剛離開母體的小生命浸泡在冰冷的山泉之中實在太過殘忍,但當地的許多胡籍賓客一致認為那是一項榮耀的考驗,是每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在幼年必須經曆的過程。

經過了反反複複的考慮,最後,李客終於決定讓兒子接受“冷浸禮”。

當人們把幼小的李白置於冷泉中時,他起初戰栗了一會兒,隨後便歡快地用小拳頭拍打起水花兒來,同時還伴著嬰兒特有的啼叫聲,好像在愉快地唱著歌。這真令一旁圍觀的眾人大開眼界,大夥更加覺得李白不是個平凡的嬰兒,這個孩子,今後一定會名震四海。

“將才!真是將才之相!等他長大了,我要教他騎馬射箭。”

李白的舅舅豎起了大拇指讚歎著。族中許多壯丁和親友也七嘴八舌地爭相要傳授他們的拿手絕活給這個不尋常的孩子,屋子裏洋溢著一片和樂。李客站在一旁欣喜不已,他為自己的兒子感到驕傲,心中美不自勝,於是便叫人取出自釀的美酒來款待賓客。

李白的誕生給當地帶來了洋洋的喜氣,人們爭相傳說,李家得了個不平凡的小孩,將來定會成為了不起的將才。可誰會想到,這個從小盡顯將才天賦的孩子,後來竟成了中國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他的際遇也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平坦和順遂。

李家族人眾多,李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愁沒有玩伴,但他對和他年齡相仿的孩童們玩的那些遊戲很快就失去了興趣,於是漸漸地跟小夥伴們疏遠了。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裏,年幼的李白孤單而又寂寞,他常常獨自一人坐在窗前沉思,沒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麽,可是他那專注的眼神卻讓你感覺到,他的心智要比他的實際年齡成熟得多。

有一次,李白在舅舅家住了幾日,在新的環境裏,一切都令他好奇,而最令他感到興奮的是與舅舅們騎著馬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奔馳,他很想知道,在那綠野的盡頭會有怎麽樣的天地。

李白喜歡看著胡人大口大口地喝酒吃肉,在皎潔的月光下,在熊熊的篝火旁,聽他們吹奏著胡琴,在琴聲的伴奏下,看他們伴著月色或歌或舞。在這裏,累了就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憂愁時可以策馬狂奔,憤怒時可以拔刀相向。在這片沒有禮教束縛的土地上,生命可以自由地舒展,這裏的一切都充滿了生命的原始氣息、自然的活力與精神,在這裏全然沒有虛假和做作。幼小的李白對這樣的生活充滿向往,他希望今後都能像這裏的人們一樣,自由快樂地生活著。

李家雖然數代久居胡地,但他們一向以自己身上的漢族血統為傲。他們並不看重胡人文化及血統,他們更看重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歸屬感,而功成名就、榮歸中原的心願時時刻刻縈繞在每一位李家子孫的心中,所以,他們認為有責任了解大唐文化,並進一步地發揚這種文化。而達成這種理想,就必須熟讀聖人先賢留下的書籍。

但在這遠離中原的異地,大唐的文化氣息微薄,聖人先賢的著述更是難覓,一般漢人家族的子弟也難有博通古今詩文的條件,多半是一家之主就自身所及的丁點記憶,教孩子認認字,念些簡單詩文,如此而已。

李客雖然忙於經商,但卻是個飽讀詩書、學品俱佳的人。

他每天不論再忙,也要撥出點時間來讀書、練字。他有間寬敞的書房,裏邊擺滿了從大唐境域搜集來的好書,不但如此,李客還從西域各地訪求奇書,每得一部好書他都會欣喜不已,愛不釋手。

李白出生的那一年,唐朝還在武則天的統治之下,李白5歲的時候,唐中宗剛剛複位。大唐尊奉道教,而佛教同樣盛行不衰,特別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佛、道二教特別注重修行,而道教更是擅長吐納和煉丹之術。人煙稀少、與世隔絕的西域綠洲不啻為修行者的世外桃源,因此,許多高人異士為了規避凡俗,不惜跋涉千裏來到塞外隱居。

李客因博識和在道教方麵的雅好在當地十分有名,而他收藏的道教經典藏書更是吸引了一批高人異士。李家經常高朋滿座,潛居西域的修行者、雲遊四海的名士,甚至獲罪潛逃的罪犯等都是李客的座上賓。李客對待他們都一視同仁,親迎至門口,並關照他們的飲食起居,為他們排解疑難。李家食客最多時曾達上百人。而這些江湖人士的重義氣、講信用、感恩圖報也給了李客很多幫助。李客經營的事業龐大,已擴展至西域各地,但這一切並不能讓他滿足,他的最大願望是能夠返回中原。

在眾多門客中,李客對那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中原學者最為看重,這些人不但是他閑暇時清談的夥伴,還被延聘為教席,教導李家子侄們學問。

在這樣的環境下,李白從3 歲起就被要求每天必須花幾個時辰學習,他坐在幾案前,用帶著乳音的稚嫩腔調念著那些他還不明其意的詩文。但那時的李白比較年幼,他不是搖頭晃腦地東看西看,就是念著念著就閉著眼睛睡著了。李客對兒子寄予了厚望,他對李白要求十分嚴格,每天都有規定的功課進度,沒有做完就不能玩耍,甚至不許睡覺。

李客在李白的課業上嚴厲督促,月娃則以母親的慈愛化解父子二人的衝突,每當李白犯錯時,月娃都會替兒子求情。但倔強的李白卻從不會為了能夠減少一些責罰而主動承認錯誤或自覺接受懲罰。

平日月娃會教李白認字,有時也會教他一些突厥的文字,在私底下,母子二人常以突厥語交談,雖然李客曾明令禁止在家中說突厥語,但是李白還是常和母親在暗地裏以突厥語親切地閑話家常,談天說笑。他看得出母親對突厥文化的鍾愛,就如同父親對中原一切事物的崇拜一樣,這是合情合理而不相違背的,所以他不認為私底下以突厥語與母親交談是一件多麽錯誤的事,正因這一層想法的驅使,他才一再地違逆父親的嚴令。

李客想盡一切辦法使族中子弟多讀詩書,以期今後能更深入地學習中原文化,可是他的努力並沒有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令李客百思不解的是,與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和古聖先賢相比,子侄們更喜歡武藝,無論他如何督促,都改變不了他們對騎射和嬉遊的熱衷,更令他不安的是,子侄們也和當地的胡人一樣,開始粗聲粗氣地說話,大口大口地飲食……這些和胡人相同的生活習慣令李客寢食難安。最後,李客堅決提議,要帶著他的族人一起返回中原。他認為家中子侄的這些變化完全是環境使然,他們生活在胡地,若要求他們不被胡化似乎是無法達成了,於是返回中原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他腦中縈繞。

唯一讓李客感到欣慰的是,雖然他的兒子李白也對胡人粗獷的生活感興趣,但他對書本也有著極高的領悟力,他漸漸地發現了兒子的聰穎和不知不覺間顯露的資質。

大唐子弟的啟蒙書籍大都是孔、孟等儒家學術,但是李客傾心於道家,且其教席也大都是道教中人,在這種環境下,李白5 歲即能背誦“六甲”,而且他還寫作一些詩文,常常引得賓客的讚賞。

一日清晨,李客與數位賓客在大廳商議要事,李白下了早課來到廳堂向父親及諸位叔伯請安。

“爹,昨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我在書房裏溫習功課,這時您進來了,出了一道題目給我,要我作一首詩,於是我就展紙研墨,在我正要寫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來猜猜發生了什麽?”

“好孩子,你不說爹爹怎麽會知道呢。”

“爹,當我正要落筆寫字的時候,我發現筆頭上的狼毫竟然生出了一朵美麗的花。爹爹,你說神不神奇!”李白開心地說道。

“筆頭上生花?確是很奇怪的事!”李客帶著微笑沉吟著。

這時,席間的一位門客說道:“我看小少爺一臉靈氣,將來必定是棟梁之材,他昨夜所夢妙筆生花應是一個好兆頭啊。”這位門客說完,其他賓客也都頻頻點頭,認為所夢定是祥瑞之兆。

“小犬資質平平,在下並不求他揚名立萬,隻要日後不是胸無點墨,能做個通達事理的有識之士就好了,這還得有勞各位多多地教導啊!”李客謙虛地回應著眾人的讚美,但還是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

李白旺盛的生命力從小就顯露無遺,在他隻有六七歲的時候,身體已經壯得像個十來歲的孩童。他說話聲音洪亮,對周圍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他興趣廣泛,舉凡書法、騎射、器樂、棋藝等,樣樣都有涉獵,隻要他想弄懂的事情,沒有不被攻克的。

隨著心智的增長,他閱讀的範圍也更加廣泛。李白10 歲時學習《詩》《書》及諸子百家,書中的字句他都能深入理解,甚至還過目不忘。

兒子的特殊與不凡早已被李客深深察覺,他相信兒子一定是當世難得的才俊,他把李白視為家中的瑰寶,隻要一有閑暇,即親自教他詩書文章,為他講解個中義理,剖析精要之處,並責令李白一一記誦。

李白似乎並不以此為苦,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隻要稍用心思便能熟記常人以為難懂的文章,而這往往又能換得父親的誇讚和獎勵,何樂而不為呢!父親的循循善誘和殷殷教誨使李白童年時期在辭賦方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對他日後在詩文上的成就有著很大的影響和幫助。

雖然李白的天賦資質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但在胡地,人們並不認為這有什麽了不起,他們是以孔武有力、騎射過人、身捷體健等作為尊重一個人的標準,所以大多數胡人並未向他投去讚羨的目光。在家族中,他的才華倒是受到了不少優待,父親常會在家人麵前讚賞他,要家中的小輩以他為榜樣,叔伯輩們常以他為模範,教育家中的子女要向李白學習。即使他在生活細節上有些小過失,父親也特別寬容,親朋好友都對他另眼看待。有賓客造訪李家時,李客總要召喚他出來給大家瞧瞧,並會出些難題來考考他,而李白沒有一次令父親失望,每次看到父親因為自己展露的才華而在親友麵前得意地放聲大笑,他都很為自己感到驕傲。

李白在很小的時候就常聽父親為他講起他的出生是如何傳奇,加上他自知資質過人,又受到了如此多的讚譽,小小年紀便已一身傲氣了。他也自認是個天才,是人中龍鳳,他相信自己必能不辱父親的訓誡,揚名立萬,光耀門楣。

也許當時的李白還不太清楚何為揚名立萬,如何光耀門楣,他隻知道自己將來是要做大事的,但究竟是什麽樣的“大事”,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他知道,隻要事事強於他人、優於他人,便有機會出人頭地。對於一個年幼的孩童來說,這些思想實在是一份很沉重的負擔,但這個重擔對於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而言,似乎也是應該的、必要的。有著這股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力量來砥礪他、鞭策他,他才能完全地發揮出他的才能,這樣才不負上天對他的恩賜。

但李白早熟的心思常令他思索很多問題,他時常自問:飽讀詩書、博曉義理,這些就是大事了嗎?即能成就所謂的大事業了嗎?

這一時期的李白不僅滿腹詩書,還很擅長騎射,他喜歡在落日餘暉中獨自馳騁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在李白看來,迎風追趕落日是種美妙的享受,他可以放下一切煩惱和疑問自由地在天地間飛馳。

一日傍晚時分,他又跟往常一樣迎風縱馬奔馳,之後,他跳下馬來,四肢伸展地躺在青草地上,仰望著被夕陽染紅的天邊,嗅著混雜著泥土的淡淡青草味。在蒼茫的天地間,李白心靈深處忽然一陣激**,他想到在整個宇宙之中,人隻不過是一粒微塵,終必為時空所吞沒。生命也是如此短促,如此地卑微,而大部分的人卻還在這世間無謂地追逐和浪費,這是多麽可悲的一件事啊!他不願做個浪費生命、虛擲光陰的凡人,他希望像《莊子·逍遙遊》中的那隻鵬鳥一樣,“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也許所謂的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就是做隻鵬鳥的感覺吧!

這麽想著,想著,不覺天色已漸昏暗,李白起身一躍上馬,回首再看一眼這一望無際的原野,他默默地向原野道了聲晚安,便拉緊韁繩奔馳回家。此時離去的李白與剛剛來時的那個李白,心態已經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