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革新創盛世
唐太宗登基初,由於連年戰亂及隋煬帝的昏庸奢靡,國庫空虛,百姓生活艱難,國力十分虛弱。唐太宗決定對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來一個大力革新。他不僅對領兵作戰很有才能,還對文學十分喜愛且頗有造詣。
當初在秦王府中設立文學館,招攬許多讀書人在館中工作,這些人除了和李世民一同切磋學問外,更是他施政、問計的參謀。即位以後,唐太宗將文學館擴充為弘文館,聘請專人把館中收藏的20 萬卷圖書,以經、史、子、集為別,依甲、乙、丙、丁、戊歸類整理成四部。
唐太宗少年時就認識到人才的作用,他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他不僅任人唯賢,而且知人善用。登基初期,他大力提拔早年追隨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
唐太宗任用的文武百官中既有出身寒微的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敬德等,也有出身貴族的李靖等,還有出身少數民族的阿史那社爾等;既有征戰中招降的將領岑文本、戴胄、張玄素等,還有大哥李建成的舊部魏徵、韋挺等。唐太宗對他們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避仇嫌,不論前後,唯才是用,都委以重任。
唐太宗對每個臣子的長處和弱點都了如指掌,在給他們的職位和與他們商量政事時都能揚長避短、各盡其才。如對房玄齡、杜如晦的任用,唐太宗讓他們互相參照互補己短。
為了選拔人才,唐太宗還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科舉製度,把選拔人才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以廣羅人才,擴大統治基礎。他還規定,凡是縣令都要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吏保舉,各州刺史則由皇帝親自選拔任命。這樣,就為唐朝的發展打下了堅固的人才基礎,也正是這些人為唐朝即將到來的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太宗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朝就是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唐太宗在早先連年作戰中充分認識到農民的力量,認識到民強則國強。他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還采取一係列厲行節約的措施,如不讓地方進貢珍貴異品,限製營造宮殿,規定葬製一律從簡,如有違反必當處罰。唐太宗對自己製定的要求都身先力行。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大臣多次勸說他修繕或另建宮殿,他都沒有聽從。唐太宗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減輕人民負擔。在他的影響下,許多重臣都崇尚儉約的生活和簡肅的作風。
唐太宗在民生、經濟方麵施行租庸調法。這個製度的主要精神就是“耕者有其田”。凡是唐朝年滿18 歲的壯丁,都可由國家配給口分田80 畝,永業田20 畝;老年人(60 歲以上)或殘障的人,則可分到口分、永業田各20畝;寡婦和侍妾可領到口分和永業共30 畝。口分田在耕者死亡後必須歸還給國家,永業田則可自由買賣。口分田依規定要種糧食,永業田則依土質分別種果樹、桑樹、榆樹等。國家每年從口分田中抽取二石栗的稅,這個稅便叫租,此種稅占田地的1/40,比漢朝1/30 的稅都要輕得多。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
唐太宗在國防方麵也進行了重大改革。要使國防牢固,必須有充足的兵源,唐太宗把北周府兵製的模式稍加修改,創立了唐朝的府兵製。在全國設置許多個折衝府,上府1200 人,中府1000 人,下府800 人,選拔家富而體強的人當兵,被選上者免除徭役。兵役的期限長達40 年,從20 歲開始到60 歲為止。服役期間若無戰爭則安居田畝,隻有在農閑時候才征召集合訓練,當國家有事的時候,就派臨時將領統率作戰。戰爭結束後,兵士回到自己的家鄉種田,將領則回朝廷報到。平時府兵還要輪番到京師宿衛,這叫作“番上”。府兵製的優點是選民為兵,農人不必個個服役,訓練既精,國家又不必給餉,而且可防止將帥擁兵自立專擅。這些製度不僅加強了國防,還對農忙沒有損害,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十分注重法製建設,在立法方麵確定了力求寬簡的原則。他特別強調,法律一旦製定之後,要力求穩定,不可“數變”,“不可輕出詔令”。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重新修訂了《武德律》,並於貞觀十一年(637 年)頒布了《貞觀律》,還編製和刪定大量令、格、式作為律的補充。在立法內容上務求寬平,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隋末法律過於苛刻的弊病,這對減輕勞動人民遭受司法鎮壓的痛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對後世的封建立法也有直接影響。
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深刻認識到隻有興仁義之政,力求恤刑慎殺,才能使老百姓漸知廉恥,官民奉法,盜賊日漸減少。他對於執法官吏的要求是一定要嚴格依法辦事。能否依照律令斷案,絕不是件小事,它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問題。
唐朝初期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改革,使得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國力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