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求學歲月

在亂世中出生

在江蘇北部有一座名叫東海的小城,雖然不大,但是曆悠久。這個小城古時候被稱為海州,在1911 年辛亥革命後就名叫東海了。

1898 年深秋,也是大清王朝的多事之秋。早在1894 年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全國舉子們開始了“公車上書”,強要求變法。但是,於1898 年6 月11 日開始的“戊戌變法”,曆103 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直接導致了光緒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血洗菜市口,康有為、梁啟超等許多變法人士都一一被通緝。不過,這次變法雖然失敗了,但還是在大清掀起了驚濤駭浪,大清王朝也開始搖搖欲墜了。

然而,1898 年11 月下旬的一天,在東海的小城裏,代表長受理訴訟的承審員朱則餘的宅邸裏卻是張燈結彩,喜氣洋。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廳堂裏的歡聲笑語更是絕於耳。原來,朱則餘的兒媳周氏於22 日生下了一個男嬰,天家裏正在大辦酒席,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

這個新生的男孩原本有兩個哥哥,可是都不幸相繼夭了,因此,他的出生,給全家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快樂。

承審員朱則餘,號菊坡,原籍是浙江紹興,本來姓餘,因承繼了朱氏,所以改姓朱。

朱則餘在海州擔任承審的官職已經有十多年了。因為他為人謹慎、性格謙和,所以做了多年的縣府承審,和所有人的關係都十分融洽,街坊鄰裏也對他十分敬重。

朱則餘的兒子叫朱鴻鈞,字小坡,是個讀書人。朱鴻鈞對這個新生的兒子期望非常大,於是他從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受到啟發,為兒子取名為“自華”。

由於算命先生說這個孩子五行缺火,因此朱鴻鈞又給兒子起號叫“秋實”,一麵因“秋”字有半邊是“火”,一麵是取“春華秋實”的意思,希望兒子長大後能文采與德行兼備,學有所成。

由於之前曾先後兩次遭受痛失愛子的打擊,所以這一次,家裏的人都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了,生怕再失去小秋實。因此,家裏的長輩特地為小秋實穿耳孔,然後給他戴上了鍾形金耳環,他們迷信地認為這樣的孩子就能平安健康地長大。

小秋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自幼穩重安靜,聰明好學。

1901 年,父親朱鴻鈞從海州到高郵的邵伯鎮做小官,為了能夠照顧一家人,他把小秋實和妻子接到了自己當官的住所,住在萬壽宮裏。在那裏,小秋實先跟著父親啟蒙識字,後來又被送到一家私塾裏讀書。

萬壽宮的院子很大,也很廣闊,由於裏麵就住著朱鴻鈞一家人,所以院子裏顯得十分安靜。萬壽宮的大門外有一條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滔滔的江水總是晝夜不停地向北奔流著。

邵伯鎮很小,沒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小秋實每次讀完書都會到河邊溜達一圈,或者是坐在河岸上靜靜地望著奔流的河水,不時還會向河裏扔一些碎瓦片子,然後看著瓦片激起的陣陣漣漪被河水淹沒。

小秋實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能夠跟隨父親當差,然後到牛灣去玩,那就是他最開心的日子了。鐵牛灣有一頭鐵牛坐鎮威武極了,這個地方因此而得名。這頭鐵牛為康熙年間(1662―1722 年)製造,重約3000 斤,它其實就是一個測水的標誌,一水位與它的嘴持平,那就說明這個地方將發生特大水災了。

小秋實平時就喜歡爬上牛背騎著,然後輕輕地撫摸它,為這樣能讓他感覺到自己好像騎在一頭矯健的駿馬上,無比風。他在這裏享受到了無限的樂趣。

朱鴻鈞是個本本分分的讀書人,因此他對兒女的教育也常嚴格。後來,盡管他曾到江西九江做過鹽務官,離揚州千之遙,但是他對兒子的學習從來沒有鬆懈過。

雖說小秋實的年紀還小,但是在上學之前,朱鴻鈞就讓接觸並學習了古代散文選本《古文觀止》和許多唐詩、宋詞。日後的古典文學基礎之所以如此紮實,與他父親的嚴厲管束定是分不開的。

有時候,父親忙於公務,母親周氏便教小秋實識字。她常會搜尋一些名人傳記或小說中的故事講給兒子聽。小秋一向沉默寡言,但是他聰明好學,喜歡幽靜的環境,常常一個留在室內翻弄著書籍,半日不需大人照料。

小秋實在邵伯鎮上沒有什麽玩伴,因此他幼小的心靈難感到孤獨寂寞。還好他在私塾裏結識了一個長得十分瘦弱名叫江家振的小男孩。於是,他和小家振就成了小鎮上最好玩伴。

小秋實平時經常到小家振家去玩。他們每到傍晚便一起坐在荒園裏一根橫倒的枯樹幹上說話,他們倆好像永遠都有說不完的話。每次小秋實都會在朋友家玩到天黑,直到時間真的不早了,他才會依依不舍地離開。

可是,小家振從出生以來就體弱多病,還未成年就夭折了。

小秋實從此失去了這個最好的玩伴,這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對這個童年夥伴,他有一種深切的感情。直到40 年後當他回憶起孩童生活時,還對這個生平第一個好朋友寄予了深深的懷念。

1903 年,6 歲的小秋實又隨父親遷到了揚州。此前,小秋實隨家人在邵伯鎮生活了兩年,盡管隻是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是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