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淵源

介紹完了司馬遷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點,我們該來說說他的家世了。

首先引起我們興趣的,應該是他的姓氏—— 司馬。

我國的姓氏很多,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淵源,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到了周朝的中後期,由於人口漸多,原有的奴隸製度逐漸過渡到封建製度,因此姓氏由分封製衍生出來。那時,有以官為姓氏的,也有以封邑為姓氏的,司馬就是一個官名,掌管軍事。

對於司馬這個姓氏的起源,司馬遷在《史記》的自序中曾有所敘述,但依然無法給我們十分清晰的脈絡,他的家族譜係實在很難追究。粗略的敘述應該是,司馬遷的一位祖先是個管軍事的官,後來到了周朝時成為史官,再後來逐漸分散到各諸侯國,就各行各業都有了。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

春秋時秦國的司馬錯是司馬遷的一位先人,大約早他180 年,是那位一上台就車裂商鞅的秦惠王的手下大將。司馬錯曾經和主張連橫的張儀,為了攻打韓國還是攻打在今四川成都一帶的蜀國,在秦惠王麵前展開辯論。

張儀認為伐韓可以乘機脅迫鄰近的周王室,然後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推行王業不可避免的一步。司馬錯則認為“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而且挾持天子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反感,正好以此為借口合力抗秦。因此,他主張伐蜀,不但可以從中得到經濟利益,還不會引起六國的注意。

這個有遠見的論調獲得了秦惠王的支持。那時,蜀國正在和位於今重慶一帶的另一個小國巴國相互攻擊,於是秦國很容易就將其吞並了。司馬錯可以說是漢族經營四川的第一人,他勸秦惠王伐蜀時曾說說:“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指今四川成都一帶)而天下不以為貪。”後來秦國能夠兼並六國,他這個富國以強兵的重經濟策略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司馬錯以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就是司馬錯的孫子司馬靳,他是曾在長平之役中坑殺趙國40 萬士卒的秦國大將白起的部下,長平之役他也參加了。也許是因為與白起關係密切,後來白起高呼“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被秦昭王賜死時,司馬靳也被一同賜死。

司馬靳的孫子叫司馬昌,曾在秦始皇的政府中擔任主管鐵礦事務的官。

司馬昌的兒子,也就是司馬遷的曾祖父,叫司馬無懌(或稱毋懌、無澤),他做過漢市長。所謂“漢市”,有人說是地名。秦漢的縣官,治理萬戶以上的叫“令”,萬戶以下的叫“長”。這麽說來,他應該是個縣令。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長安城內有4 個市(市場),他是這種“市”的市長。不管怎麽說,他的官職並不太大。

司馬遷的祖父叫司馬喜,他似乎沒做過什麽特別的事,司馬遷隻說他曾獲得“五大夫”的爵位。接下來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

從整個家族的事跡看起來,司馬遷可知的祖先中,除了司馬錯曾經有過顯著的功勳外,其餘大都是中下級的官吏。他們是司馬氏離開周朝王室以後奔向秦國的一支,世居龍門一帶。司馬遷的祖先成了秦人以後,似乎一直沒有重操他們更老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擔任史官的事業,一直到他的父親司馬談,才又重回史官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