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

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 年)八月初一日,徐霞客從雲南小獵彝出發,往東南經枯柯新街、右甸、順寧府到達雲州。複回順寧府,往北渡過瀾滄江和黑惠江入蒙化府,轉東過龍慶關到迷渡,再往東轉北,經過洱海衛、賓川府,於二月二十日回到雞足山。

這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後一段壯遊,走這條線路是為了考察瀾滄江。在雲縣,徐霞客終於搞清了瀾滄江獨流入海,而不是與禮社江合流,這一說法訂正了《大明一統誌》中的謬誤。

在彌渡和巍山,徐霞客又得以親眼目睹禮社江的源流。至此,徐霞客在雲南完成了對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以及伊洛瓦底江支流六條大河的考察。

九月十五日,徐霞客受麗江土司木增所托,修撰《雞足山誌》。就徐霞客對雞足山的了解以及他廣泛的閱曆來說,沒有人比他更適合修這部誌了。

徐霞客對雞足山的地理,作了更詳細的考察。他已是五十多歲的老人,還在陡峭的山嶺間攀緣。他仔細地記敘了雞足山的山名、山脈、山界以及開拓的曆史,精確地寫下了雞足山的峰、岩、洞、嶺、梯、穀、坪、峽和林泉、瀑布、溫泉等地形地貌。

雞足山南部放光寺的山穀,因大氣層密度不同,能形成海市蜃樓的幻景,他對此也作了科學分析,認為這是山川河穀之中的氣流和光多重作用的結果。幾百年前,封建迷信幾乎占據了人們的頭腦,徐霞客能有這樣的見識是非常難得的。

徐霞客在雞足山寫下了兩萬餘字的日記,重修了《雞足山誌》,還寫了一些詩歌來讚美雞足山的美景。可惜《雞足山誌》現在已佚,保存至今的隻有《雞足山誌目》與一部分《雞足山誌略》。

由於徐霞客久涉瘴癘之地,加之長年奔波於旅途中,飲食粗陋,身體已積勞成疾。到雞足山後,他的臉上、四肢都發起了疹塊,皮膚紅腫,左耳和左腳不時有瘙癢之感。

起初,他以為是身上長了虱子、跳蚤之類,後來才知道,由於長期在潮濕多雨的環境中行走,已染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剛開始,服一些湯藥,再勤泡溫泉浴,能有些好轉。

可是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居然發展成雙腳失去知覺,連平常行走都十分艱難。在雞足山居住的後期,他隻能足不出戶,整日在悉檀寺北樓伏案寫作。

這一年的九月初,也是在徐霞客上山後,常年跟隨他的仆人顧行偷走他的錢物後逃跑了。顧行一直追隨徐霞客左右,不離不棄。這一次突然逃跑大概是因為思鄉情切,無法遏製了。

寺內僧人提出要幫他去追趕,徐霞客沒有應允。不管怎樣,追隨多年的老仆突然在萬裏之外的異鄉撇下自己而去,還是讓年老體衰的徐霞客悲苦萬端。

之後的日子裏,徐霞客的身體狀況一天天惡化,歸鄉之意也越來越迫切。崇禎十三年(1640 年)正月,麗江土司木增命八個納西壯漢用滑竿送徐霞客返鄉。當徐霞客向悉檀寺眾僧告別時,全寺僧人在山門排成長隊揮淚相送。

崇禎十三年夏天,徐霞客回到老家後,由於身體原因,相當長一段時間都不能會客。每天臥床休息,這對於他這樣一個遊遍天下的大旅行家來說,應該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吧?

徐霞客將旅途中搜羅來的怪石放在榻前,每天看著、摩挲著,回憶一生在旅途中度過的時光。

也許是覺得時日無多,徐霞客對大兒子徐屺說:“我這輩子幾乎遊遍了勝境,頗有些遭遇,早已經看透生死,我平生也沒有什麽牽掛了。如今自覺時日無多,隻是想在臨死前和好朋友黃道周見一麵,如此一來,就沒什麽好遺憾的了。”

黃道周,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從莆田遷徙至漳州。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學者,有“閩中大師”之稱,他自幼聰慧好學,後精通天文、地理、經史、詩賦、曆法、數學、繪畫,書法更稱得上是一代名家。

徐霞客對黃道周十分敬仰,與之結為生死之交,稱讚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更為難得的是,黃道周也喜歡遊覽名山大川,後來留下了很多地理學方麵的著作。

徐霞客與黃道周的友誼開始於崇禎元年(1628 年),當時剛為母親守完孝的徐霞客從浙江出發,經閩北南平、永安到漳州時,特地轉道漳浦拜訪黃道周。

此時,黃道周正在漳浦縣北山為他的父母親墓廬守製。這一年,他家中接連遭遇不幸,祖母、伯叔、妻子相繼去世。兩人一見如故,長談至深夜,從此互相引為知己。黃道周後來寫了一首詩回憶當時的情景:

事親至孝猶遠遊,萬裏看餘墓下棲……兩年後,黃道周守孝期滿,複官進京,路經毗陵,過訪好友鄭鄤,然後單車就道,繼續北上。稍後徐霞客也來拜訪鄭鄤,知道黃道周剛走,便雇船一直追到丹陽。

兩人逆旅相會,沽酒對飲,且飲且題詩。黃道周同樣寫了一首詩記錄此次會麵情景,稱讚徐霞客的事業是雄偉的事業,表達了對摯友的關心與眷戀:

江陰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嶽之霞客……崇禎五年(1632 年)正月,黃道周因為給錢龍錫說情而獲罪,削籍回鄉,於當年二月掛冠回鄉,南歸途中訪徐霞客於江陰。他倆結伴遍訪黃山、白嶽、九華、皖台、匡廬諸名勝。這次歡聚,也被黃道周引為平生一大快事。直到黃道周率兵抗清失敗,英勇就義前,他還寫詩《告辭十八翁》,向他遊覽過的十八座名山告辭。

崇禎七年(1634 年),徐霞客再次跋涉千裏入閩看望遭貶的老友,並於道中專門拜訪了大峰岩。大峰岩就是福建平和縣大溪鄉的靈通岩,黃道周年輕時曾在那裏開館授徒。

黃道周聽說後十分感動,寫下《賦得孤雲獨往還贈徐霞客》:何處不仙嶠,長遊已達還。

猿魚新換徑,虎豹久迷關。

天縱幾人逸,生扶半世閑。

欏枷言語外,別寄與誰酬?

崇禎十一年(1638 年),黃道周指斥大臣楊嗣昌等妄自議和,七月初五,崇禎帝在平台召開禦前會議。崇禎帝袒護楊嗣昌,黃道周極力爭辯,這場有名的辯論之後,黃道周被連貶六級。

崇禎十三年(1640 年),江西巡撫解學龍以“忠孝”為由向朝廷舉薦黃道周。解學龍說:“我明道學宗主,可任輔導(相)。”

崇禎一聽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獄,以“偽學欺世”之罪重治。

此時,徐霞客剛結束大西南旅行回到江陰故裏,得知情況後,他立即叫兒子徐屺帶上衣物前往京都慰問。黃道周用受刑帶血的手給徐寫信。

幾天後,徐霞客讀到兒子帶回的《獄中答霞客書》,為好友的艱難處境難受得以手拍床,長籲短歎,連飯都吃不下去了。

崇禎十四年(1641 年)正月末,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溘然長逝,享年五十六歲。由於徐霞客從雲南歸來不久便與世長辭,他沒有時間親自整理日記。

臨終前,徐霞客把好友、家庭教師季夢良叫到床前。他打開行篋,取出遊記稿,對季夢良說:“我一生覽勝探奇,但也絲毫不敢懈怠,遊完必將經曆寫在日記內。現在這些手稿雜亂無章,懇請你代為整理編輯。”

季夢良怕自己做不好,推辭了一番。徐霞客說:“我們倆經常在一起談論旅途見聞,你又是我的好朋友,這件事情交給你,我再放心不過了。”見徐霞客這麽說,季夢良才鄭重地應了下來。

然而,徐霞客已經等不到這本書麵世了。徐霞客又手書“寒山無忘灶下”,命徐屺北渡至靖江,探望時任該縣縣令的摯友陳函輝。此外,還拜托徐仲昭請陳函輝為自己撰寫傳誌。

徐霞客在病中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裏還緊緊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懷想著自己一生的逍遙遊,對兒子說:“此生無悔。”

這年三月初九日,徐霞客被葬於前馬橋之原。黃道周作《挽徐霞客》詩及《遺奠霞客寓長君書》,沉痛悼念霞客。詩書中有“十州五嶽齊揮淚,屐齒無因共數峰”之句和“縉紳傾蓋白頭者多矣,要於嚼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獨有尊公”之語,對霞客之死深表哀痛,對霞客之偉大業績和風範氣節給予高度評價。

徐家當時在江陰也還算名門望族,與很多社會名流有來往,有著雄厚的社會資源和經濟實力。但是讓人遺憾的是,他去世後不久,整個家庭及其家族就很快衰落,從而導致《徐霞客遊記》手稿的散佚。

徐霞客去世後三年,清兵入關南下。江南人民因反抗最為激烈,遭受了所謂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都是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徐霞客的家鄉江陰也遭到**。

在江陰城被圍困期間,一場針對縉紳地主的奴變風潮在鄉村蔓延開來。由於江陰縣城被圍,地方政權已經不複存在了,遠在江陰南鄉的徐氏家族便成為奴仆們鬥爭的對象。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這一天的晚上,徐氏家族多處受到了圍攻,徐霞客的長子徐屺和許多親人不幸遇難,《遊記》手稿也因之散佚。好在,之前已經有民間人士輾轉傳抄他的日記手稿,部分內容才得以保存下來。

《遊記》的焚毀和家族的災難徹底打垮了徐家。然而,四十幾年後,一個人挽救了這個家族的命運。此人名叫李寄,據說是徐霞客的兒子。

李寄走完了父親走過的大部分地方以後,便在花山的山居庵裏開始了長達五年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整理的過程中,各種版本《遊記》的殘缺與失真讓李寄既感痛心,又感困難重重。

有一次,李寄在整理《遊記》抄本時,看到了季會明加的一份按語,按語中提及在宜興曹駿甫手裏還有一份抄本。李寄立即托朋友到宜興去打聽,然而這個曹駿甫早已經去世了。

第二年,李寄又從朋友那裏得到了一條新的線索。他倍感興奮,隨即徒步走到宜興。經過多方打聽,李寄終於找到了一個叫史夏隆的人。

從史夏隆那裏買下那部抄本後,李寄如獲至寶地背回江陰,悉心整理編撰,然而整理的過程同樣艱辛和曲折。當整理脫稿時,李寄已是七十歲高齡。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李寄在貧困與病痛中逝世。

李寄一生坎坷,終身未娶,傾其全部為後人留下了這部《徐霞客遊記》的“李寄抄本”。三百多年來,《徐霞客遊記》出現了數十種抄本,而“徐學”界曆來都把“李寄本”譽為“諸本之祖”。

徐霞客前期旅行曆時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陝西、山西、江西、福建、廣東、湖北等省市,前期留下遊記十七篇。

除了前、後兩篇《閩遊日記》外,其他十五篇均為遊名山日記,如天台山、雁**山、黃山、廬山等名山。後期有《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篇目,除散佚者外,前後共有六十餘萬字遊記資料。

從篇幅上說,以晚期西南之行所占分量最重。前期十七篇遊記僅占一卷,後麵《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黔遊日記》各占一卷,《粵西遊日記》占兩卷,而《滇遊日記》獨占六卷。不難看出,徐霞客成就最輝煌的,是在廣西、貴州、雲南境內的考察。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高,收獲也就愈大,每一朵成功的奇葩背後,都凝聚著無數辛勤的汗水。徐霞客艱苦卓絕的遊曆,最終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這成果便是《徐霞客遊記》。正是這部皇皇巨著奠定了徐霞客的曆史地位。他的墓碑上刻著九個大字:明高士霞客徐氏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