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誌雲遊

書香門第出生的孩子

山的北麵,水的南麵,稱為陰。江蘇的江陰,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長江江陰段江麵最為狹窄,故江陰自古就為扼守長江咽喉的“第一要塞”。在江陰城南四五裏的西順鄉,有個樸素的村莊叫作梧塍裏,這是一個河汊縱橫、蘆葦**漾的美麗地方。

明朝萬曆十四年(1586 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梧塍裏一個姓徐的人家屋內,傳出來低低的婦女呻吟聲。幾個接生婆子焦急地走來走去,看來是有一個孩子要降生了。

不久,隨著嬰兒響亮的啼哭,一個男孩來到了世間。據說,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做了個奇異的夢,導致這孩子出生後“綠眼炯炯,十二時不瞑”,就是瞳仁大而亮,眼睛很長時間不閉,大家就叫他“餐霞中人”。餐霞,就是指有仙氣。因此,有人給這個孩子取號“霞客”。另外有說法是,由於他後來長大了遊蹤飄然,如天上的雲霞,所以朋友們贈他的雅號叫“霞逸”“霞客”。

徐家位於梧塍裏村東,是當地的豪門大戶,有十三進一百零十七間的大宅院。徐氏是江陰的名門望族,其一世祖徐錮在宋朝的時候曾經做過京城開封的府尹,位高權重,為徐家奠定了家業。

北宋滅亡後,徐氏帶了大批文獻,跟隨宋王朝倉皇南遷,定居江南。四世祖徐守誠於南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 1200 年)曾出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吳中區)縣尉,舉家遷到蘇州。雖說徐氏在蘇州的時間並不長,但從此在蘇州留下一些社會關係,後來演變成了世交。

蒙古騎兵入駐中原後,徐守誠的長子徐千十一為了保持民族氣節,發誓不在元朝做官,便從蘇州遷至江陰的農村梧塍裏,過著耕讀為業的隱居生活,所以徐千十一實際上是梧塍裏徐氏的始祖。

徐氏先祖遷到江陰梧塍裏後,重視農耕,興修水利,置田興業,發展經濟,逐漸成了有名的江南富戶,為徐家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當年,徐氏南遷時曾經攜帶了大批的中原文獻,再加上曆代收集,後來專門築了一個藏書樓來收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萬卷樓”。其中有諸子百家、圖經方誌、堪輿星象、神話異誌等各種書籍,堪稱包羅萬象。

徐家在元末明初有“文獻巨室”“書香盛家”的美稱。元末畫家倪雲林與江陰徐氏的第八世祖徐直的友情很深,繪了《書屋圖》贈予徐家。明初著名學者宋濂曾在梧塍裏教過徐氏九世祖徐麒。

徐氏先祖喜歡以文會友。而吳中才子都是江南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也喜歡廣交朋友,切磋書畫詩文,這就與徐氏先祖誌趣相同,他們在一起有共同的愛好,有共同的語言,久而久之,逐漸成為莫逆之交。

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 年),遷都北京。直到這個時候,徐家才又有人出來做官。徐麒受到明朝廷的詔令,出使西蜀,招撫羌人。徐麒此行不辱使命,聲名大振。後來,徐麒辭官榮歸故裏,廣置田產,擁有近十萬畝土地,成為當時江蘇最大的地主。

梧塍裏徐氏家族全盛的時候,有土地近千頃,房屋五千多間,府內水井十八口,西有雙鳳橋,東有青龍橋。東南西北有護莊河,河外種植了大片梧桐樹,密密麻麻,好似一道綠色的屏障,梧塍裏由此得名。

江陰徐氏的十世祖、徐麒的長子徐忞,在家鄉修築了“梧塍十景”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即:梧塍先隴,長壽幽居,梅窗詩思,竹屋書聲,黃塘春漲,毗嶺晴嵐,西疇稼穡,北墅桑麻,南浦漁歌,東原牧笛。

徐家富而有仁,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 年)遇災荒,徐忞奉父親徐麒之命,與弟弟一起捐粟四千石賑災。在明英宗景泰年間,蒙古族的瓦剌部入侵,邊關軍情緊急,徐家又捐助鞍馬數百匹,為此皇恩下達,賜以冠服,旌為義民,在祖塋東原建造了“旌義坊”。

第二次賑濟災民後,皇恩又下達,在梧塍裏建造了“皇恩二下坊”。人們至今還能見到一截殘破的坊柱。

徐氏先祖“富而有仁”的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慕名踏上梧塍裏這塊土地。

除了江南才子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之外,還有董其昌、施耐庵、宋濂、都穆、錢福、錢謙益等著名人士,或在徐家當塾師,或到徐家讀書、賦詩、繪畫、飲酒,這在當地傳為佳話。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少年時隨其父親文洪到徐家讀書,與江陰徐氏第十一世祖徐頤及其兒子徐元獻非常熟悉,友情深厚。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 年),文林中進士,在浙江永嘉、博平當過知縣,後升官到南京,任太仆寺丞。“太仆寺丞”是個掌管牛、馬、羊、豬的官,可能當得沒有意思,就告歸回了吳中。幾年以後,文林又被起用,當了溫州知府。文家與徐家往來不絕,終成世誼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