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遠程環遊

拜訪仰慕已久的嵩山

早在童年時代,徐霞客就樹立了登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的誌願,中嶽嵩山的名氣在五嶽之上,仰慕之心更切。

五嶽中有四嶽在北方,徐霞客的第一次北方之旅來到了山東、河北等地,可惜沒有留下日記。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 年),徐霞客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北方之旅,目標直指五嶽之尊嵩山。

徐霞客很早就有一個大的構想,要經湖北入陝西,登西嶽華山,再出劍門關過連雲棧入四川,登峨眉山,然後考察長江順流而返,但總因有種種顧慮未能成行。

自武夷歸來後,徐霞客將附近的地方差不多遊了個遍,加上年紀也漸漸大了,西去的願望日益強烈。

母親大病痊愈後,在家兩年的徐霞客終於決心踏上西去的旅途,但是,因為不忍心久別年邁的老母,還是不得不大大改變了原計劃,改為繞一個不太大的圈,先遊中嶽,再遊西嶽,回來時遊太和山。

正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二月,徐霞客踏雪履冰,由陸路北上,直驅徐州,然後向西進入河南,花了十九天的時間,抵達河南開封府鄭州的黃宗店。

沿黃宗店右邊登石坡,觀看聖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匯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澗縱橫交錯、高低重疊,澗中幹涸,沒有一滴水。下坡後從澗底走,順著香爐山曲折地往南行。

香爐山的形狀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眾多的峰巒環繞,景色秀麗迷人。澗底散亂的石頭布滿溝壑,顯現出紫玉色。兩岸崖壁宛轉,崖石質地細密、色感潤澤;想象清澄的流水從澗中傾瀉而過時,水珠噴濺、綠波翻湧,又該是何等的景致啊!

走十裏,登上石佛嶺。又走五裏,進入密縣境,遙望嵩山,還在六十裏以外。從岔路往東南走二十五裏,過密縣縣治,到達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黃帝的三女兒天仙,白鬆矗立在祠堂後麵的庭院中,相傳黃帝的三女兒是在白鬆下蛻變成仙的。

鬆樹有四人圍抱粗,一棵樹根分出三棵枝幹,三幹鼎立,高聳入雲,樹皮柔滑得好似凝固的脂肪,比塗過粉還要潔淨,鬆枝彎彎曲曲如同虯龍,綠色的鬆針迎風飛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觀啊!

鬆樹周圍有石欄。一道長廊正對北方,廊中題有很多詩詞楹聯。徐霞客在長廊中逗留了很長時間,才下去觀看滴水。山澗到這裏突然下陷,一塊崖石從上麵覆蓋,水從崖石上往下滴。

二月二十日,徐霞客開始登山。從小路往南走二十五裏,沿途都是土岡和不規則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條溪水。

渡過溪水,往南從岡梁上行走,往下就看到了石淙河。

自從進入開封府,地勢平坦舒展、寬闊無邊,古人稱之為“陸海”。平地上難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難以有岩石。走近嵩山才開始看到蜿蜒起伏的眾多山峰,北邊有景溪、須溪等河流,南邊有潁水,但這些河流都盤繞隱伏在土堆沙灘中。

隻有登封東南三十裏的石淙河,是嵩山東麵山穀中的流水,將往下流入潁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轉曲折,水都在地麵下流,流到這裏,忽然遇到形狀崢嶸的巨石。

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岡和峽穀之間,有一夫當關、扼險製要的氣勢。水浸泡到巨石脅下,從此水石交融,形態俏麗,變化萬端。流水環繞的兩岸崖石,像天鵝延頸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飛;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則猶如犀牛飲水、猛虎臥伏。

低矮的岩石形成小島,高大的岩石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則距離水麵越遠,卻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水在山崖中間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態水色,如膚如骨,景致極其妍麗。

徐霞客一行登上山中高地,往西北走到中嶽廟。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背倚黃蓋峰,麵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

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的最早基地,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製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製建築的特點。

中嶽廟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主殿峻極殿是五嶽中最大的殿宇。中軸線兩側分布有古神庫、四嶽殿、東西廊房、火神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完整的建築布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群。

徐霞客心中向往著盧岩寺,就從中嶽廟東北沿山行。越過數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裏,轉進山,到達盧岩寺。寺外幾步遠之處,就有鏗然作響的流水墜入石峽中。峽穀兩邊的山色,霧氣彌漫,蘊為雲霞。

溯流上到寺後,峽穀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圓環繞,上部傾覆,下部凹削。飛流的泉水從空中直瀉而下,仿佛絲綢淩空飄舞,細雨般的水珠灑滿山穀,和武夷山的水簾洞不相上下。

山以有水為奇,而水又得岩石映襯,岩石能助水而不是阻水,從而使得泉水飛流,於是大大勝過武夷山了。徐霞客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點款待了他們。

返回中嶽廟時,天色已經昏黑。二十一日早晨,徐霞客走出大殿,向東攀登太室山絕頂。太室山是嵩山的東峰。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在此生下了兒子啟,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

徐霞客前一天去盧岩寺時,首先經過東峰,途中看見峰巒秀麗突出,中部裂開如同門扇,有人指著說是金峰玉女溝,順溝也有路登上絕頂,於是他們尋找打柴的人,約好做向導,今天就從這裏上絕頂。

走近秀峰突出處,山路漸漸斷開,險要到了極點,不可能直接越過去。往北靠土山走,路窄得好像一根線,隻容向上攀爬,大約跋涉了二十裏路,才越過東峰,不久轉到裂門上麵。往西翻越狹窄的山脊,看著絕頂往前走。

這一天,濃黑的雲如同用墨染過,徐霞客沒有因此停步。

此時霧氣越來越陰沉,稍稍晴開時就可以俯視絕壁重崖,似絲織品羅列、玉石剖開;雲霧聚合時,則如同在大海中前進。走了五裏,到達天門峰。上下都是重疊的石崖,路上積雪很多。

向導指著最陡峻的地方,稱為大鐵梁橋。轉向西走,又三裏,繞著山峰往南下,到登高岩。大凡幽深處山岩多數不暢通,暢通處岩石又缺少曲折、隱蔽以及互相映襯的景致。

此岩上靠層層山崖,下臨陡峭的深壑,洞門重山簇擁,左右環靠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一上登高岩,就有又深又大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穿行數步,山崖忽然從中斷開五尺,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向導是當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側身跳到斷崖對麵,取來兩枝樹幹,橫架在斷崖上形成閣道。過了斷崖,拱形的岩石高高覆蓋在上方,當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勝。

從岩邊攀登而上,另外又有一平台,三麵懸空在極深的溝壑中。向導說:“往下可以俯視登封縣,遠處看得到箕山、潁水。”

可惜當時四周濃霧迷漫,什麽都看不見。

走出登高岩,轉北行二裏,到白鶴觀遺址。遺址在山間平地上,遠離險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獨自挺立著一棵鬆樹,有一種曠達的情趣。又往北上三裏,才登上絕頂,頂上有真武廟,分為三列。旁邊有一口井,井水清瑩,名禦井,是宋真宗到山頂上避暑時開掘的。

在真武廟吃飯時,徐霞客詢問下山的路,向導說:“正道順萬歲峰下到山腳,有二十裏。如果順西溝懸空滑行而下,可以省掉一半的路程,但是道路極其險峻。”

徐霞客麵露喜色,原以為嵩山不奇,沒想到還有如此險峻之處。趕忙跟隨向導,拄著手杖往前走。開始還傍靠著岩石穿越,撥開叢密的草木往下走。接著就從兩石峽中滑行直下,仰望夾在兩旁的崖壁幾乎逼近天際。在這之前,峰頂上的霧氣像雨一樣往下滴,下到這裏,霧氣漸漸散開,景色也漸漸奇異。

但一直是垂直的溝穀。沒有石階,不要說不能行走,根本就無法停留下來。越往下滑,崖壁的氣勢越壯觀,下完一道峽穀,又轉入另一道峽穀。

徐霞客的眼睛不敢斜視,腳不能止住。就這樣下了十裏,才走出峽穀,到達平地,上了正道。經過無極洞,往西翻越山嶺,在草叢中急行五裏,到了法皇寺留宿。

二十二日,徐霞客出了山,往東行五裏,到達荒廢的嵩陽宮遺址。遺址上隻有鬱鬱蔥蔥、巋然如山的三棵將軍柏,這是漢朝封的稱號;大的一棵有七人圍抱粗,中等的要五人圍抱,小的三人圍抱。

又往東走兩裏,經過崇福宮舊址,再東邊是啟母石,有幾間屋那麽大,旁邊有一塊像磨刀石一樣的平石。又往東走八裏,回到中嶽廟吃飯,觀看宋代、元代的碑刻。

往西走八裏,進入登封縣。再往西走五裏,順小路往西北行。又五裏,到會善寺,再西邊是荒廢的戒壇遺址。往西南行五裏,出到大路上。又走十裏,到達郭店。轉向西南五裏,進入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少林寺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寺廟十分莊嚴華麗,庭院中新舊碑刻森林般地排列成行,都很完好。

台階兩側的兩棵鬆樹,高大雄壯而且整齊,如同用尺量裁過一樣。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橫障在寺前,包含的三十六峰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傳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 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

二十三日,雲霧完全散去。徐霞客進正殿拜完佛後攀登南寨。南寨是少室山絕頂,高度與太室山相等,但峰巒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蓮花”的盛名。

徐霞客昨天傍晚進寺時,就打聽登少室山的路,都說雪深路斷,肯定去不了。徐霞客登太室山時,雲煙霧氣彌漫,有人認為是山神拒絕遊客,卻不知道太室山雄偉高大,恰好隻需露出半麵。今天則十分晴朗,還有什麽能夠阻止徐霞客登山呢!

徐霞客從寺南渡過山澗登山,走六七裏,到達二祖庵。到這裏,山忽然明顯沒有土而全是石頭,石崖往下墜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泉水越過岩石,飛速下瀉,也用“珠簾”

命名。

徐霞客拄著拐杖獨自往前走,愈下去愈沒有路,很久才到崖底。其岩比不上盧岩雄偉開闊,但幽深峻峭則超過盧岩。岩下一潭碧綠的清泉,四周積雪板結。

又往上走,到煉丹台。台三麵懸空,一麵斜靠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亭,名小有天,一般遊人的足跡從來沒到過這裏。

從這裏過去都是順石脊抬著頭直直往上攀登,兩旁陡岩高萬仞,石脊懸掛在陡崖之中,幾乎沒有一寸土,手足竭盡全力地交替使用,才能升登。一共七裏,才登上大峰。

大峰的地勢寬闊平坦,剛才都是陡直的岩石,現在又突然全是土。從草叢荊棘中莽撞地往南上,大約五裏,就登上南寨頂,覆蓋在岩石上的土到這裏完全消失。

南寨其實是少室山北頂,就少林寺而言,才是南寨。原來少室山頂從中裂開,橫斷為南北兩部分,北頂像屏風伸展,南頂像利刃排列峙立,兩座山頂前沿相距僅八尺,中間是深穀,陡直下陷如同用刀剖開一樣。

兩邊山崖相夾,從底部奇特地聳起一座山峰,高出眾峰之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摘星台,為少室山的正中央。絕頂和北部山崖若即若離,彼此間斷開不能越過。低頭看絕頂下麵,隻有很少的一點和北崖相連。

徐霞客脫掉衣服順著走,登上絕頂,南頂的九峰森林般地峙立在前麵,北頂的半壁屏障橫列在後麵,東、西兩麵都是深坑,低頭看不見底,狂風忽然刮來,人幾乎要乘風飛去。

下一座峰,峰脊漸漸狹窄,土石交互出現,荊棘藤蔓覆蓋,抓著樹枝**著行走,岩石忽然聳立萬丈,必定過不去。轉向上攀,從峰勢蜿蜒處往下走,但岩石又像前麵一樣陡然突立。

來來回回不止數裏,才迂繞過一道山坳,又走五裏後才有路,是龍潭溝。仰望剛才迷路之處,陡峭的崖壁、傾斜的岩石,都在萬仞高的絕壁上。清流從中噴湧,高峻陰森的崖石,都披上了雲霞。

峽穀夾著山澗轉,兩邊崖上的靜室如同蜂房、燕窩一樣。

共走了五裏,一處幽靜碧綠的龍潭,深得無法丈量。又經過兩處龍潭,於是走出峽穀,住在少林寺。

二十四日,徐霞客從寺西邊往北行,經過甘露台,又經過初祖庵。往北四裏,登上五乳峰,探遊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寬不到二丈,是達摩麵壁九年的地方。

洞門下對少林寺,正對少室山。地下沒有泉水,所以沒人居住。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著達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色的石質、黑色的花紋,儼然一幅胡僧站立的圖像。

中殿六祖慧能親手種的柏樹,已經有三人圍抱粗了,碑文記載說,樹是慧能放在缽中從廣東帶到這裏來的。台階兩側的兩棵鬆樹不如少林寺的鬆樹。

少林寺的鬆柏都是挺拔雄偉,不像中嶽廟的仰倒、匍匐而盤曲,這裏的鬆柏也是直立的。下到甘露台,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經殿。從甘露台下去,經過三層殿宇,各種碑刻遍布,令人目不暇接。後麵有千佛殿,其雄壯華麗的建築,很少有比得上的。

二十五日,徐霞客往西南行,山岡忽然被劈斷,這就是伊闕山。伊闕山又稱龍門山,在洛陽南麵,西起熊耳,東連嵩山,為洛陽南麵的險要關隘。龍門石窟就布列於伊闕兩側的懸崖峭壁之上。

伊水從南邊流來經過山下,水的深度可以通行載重數石的船。伊闕山相連的山岡,從東往西橫貫,伊水上架有木橋。渡水到西岸,崖壁更加陡峭、高聳。

一座山都劈成崖壁,整個崖壁上全部雕刻有佛像。有幾十個大洞,高達數十丈。大洞外峭壁直插山頂,頂上又鑿有小洞,洞中都雕刻有佛像。即使是一尺一寸大小的表層,也都雕滿了,看上去無法計算。

山洞左邊,泉水從山上流下來,匯聚成方池,其餘的瀉入伊水。伊闕山高不過百丈,卻有源源不斷的淙淙清流,這在當地很難得。

山前人擠著人,車挨著車,是湖北、河南通往西北陝西關中的大路。徐霞客決定從這裏取道去西嶽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