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道

王導、郗鑒、庾亮相繼去世

東晉建國之初全靠王、謝、庾、桓四大家族全力支持,局勢才算是穩定了下來,若是沒有丞相王導安撫江南百姓,收容那些從北方逃來的民眾,使得人心歸向東晉,就不可能有一個偏安的局麵;若是當年沒有大將軍王敦坐鎮長江上遊,那麽北方的胡人鐵騎很可能會渡江滅掉岌岌可危的東晉新王朝。

東晉建國後能逐漸穩定下來,王氏家族功不可沒,無怪日後王氏家族的聲勢一天比一天顯赫,成為最有力量的政治集團。王羲之出生於這個家族之中,對他而言卻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王羲之對鬥爭奪權最為痛心,認為有家族觀念或派係觀念的人,隻會造成國家內部的不安和分裂。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出生於王氏家族的王羲之,怎麽可能逃離政治的爭鬥而獨善其身呢?

在東晉,仕宦享有貴族的特權,可以順理成章地擔任朝廷的官員,出身名門望族的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十九歲的王羲之,以一等官宦子弟的身份就任秘書郎之職,主要的職務是整理並校閱宮中文庫的圖書,這在當時可是一份肥差,真是羨煞了其他的貴族子弟。

任職不久,王羲之便由秘書郎轉為晉元帝的小兒子會稽王司馬昱的役從,職稱是“會稽王友”。事實上,會稽王的所在地隸屬京城,這就相當於沒有封地,所以王羲之依舊沒有離開建康。當他由會稽王友遷為臨川郡(今江西臨川)太守時才首次離開建康。

王羲之二十七歲那年應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軍事、三州刺史庾亮的邀請,做了參軍,繼而又任長史,服務於武昌。在武昌的為官經曆給王羲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後他曾向伯父王導吐露了一些在武昌生活的情形。

在一個秋天的夜裏,王羲之與同僚殷浩、王胡之等在武昌的南樓上吟詩作對。大夥兒興致正濃的時候,刺史庾亮走上樓來和他們吟詠同樂。這位平時不苟言笑的上司,與大夥相處得十分融洽。

雖說庾亮私下裏也算是一個喜歡舞文弄墨的風雅文人,應該與王羲之十分契合,但是,在政治上,庾亮與王氏家族始終是處於對立的兩方:庾亮不滿意王導的寬和、寬惠政策,王導也不讚成庾亮的苛刻、嚴厲作風。他們二人的不和,由來已久。

有一次,王導曾在一個炎熱的午後去拜訪庾亮,當他看到庾亮在大暑天裏還一邊抹著汗一邊處理公務時,便打趣他說:“這大暑天裏,你又何必如此緊張,時時苛刻自己,弄得下屬也不自在。”庾亮聽出王導語帶譏諷,便反唇相譏道:“我是怕耽誤了國事,我可不像某些人,天氣一變化或身上一不受用便鬆懈了政務。”王導聽了庾亮的搶白,十分氣惱,又不好當場發作,於是拜訪也弄得不歡而散。

不久,庾亮離開建康,鎮守武昌。雖然調離了都城,但並不表示他被降職,相反,他如今官居司空,控製了中央軍政。之前,庾亮是多少有些忌憚王家的權勢的,畢竟王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連王敦叛亂都沒有動搖他的職位;如今,庾亮握有軍政大權,不再把王導這個丞相放在眼裏了。於是,庾亮開始培植黨羽、拉攏親貴,並計劃將王導扳倒。他曾多次邀請王羲之的嶽父郗鑒加入自己的陣營,並協助自己,但郗鑒一直未予理會。

公元339 年,王羲之的堂叔王導病故。僅隔一個月,王羲之的嶽父郗鑒也去世了。二人的相繼離世使王羲之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一位是全族中聲望最高的堂叔,一位是將愛女托付給自己的老嶽丈,這讓感情豐富的王羲之悲痛萬分。

第二年,王羲之的上司庾亮也去世了。雖然庾亮與王羲之的堂叔王導不和,但庾亮畢竟是提拔過王羲之的上司,而且庾亮也並沒有因為王導而為難王羲之。所以,對王羲之來說,這也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

這三位在王羲之心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人物相繼離世,使王羲之的內心如同失去了支柱的房屋一樣,幾近崩塌了。

兩年之內一下子失去了三位王朝元老的東晉,一時間不免國本動搖,這個早已風雨飄搖的國家如今越發衰弱不振了。今後,振興國家的重任,落到了王羲之一輩青年的肩頭。

王導生前一向十分看重王羲之的才學和人品,覺得他是東晉難得的棟梁之材。王導在臨終之前也曾向皇帝奏請,稟明王羲之是清廉自持、品格高尚的青年才俊,並竭力向朝廷推薦。在庾亮死後不久,王羲之被提升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

王導、庾亮的對立,在二人去世以後演變成了王導的後繼者何充、庾亮的弟弟庾冰兩方的對立。王、庾雙方的不和,非但沒有隨著老一輩的離去而消散,反而愈演愈烈。在兩位後繼者之後,又出現了以桓溫為代表的一派勢力與以殷浩、會稽王司馬昱為代表的另一派勢力之間的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