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才俊

王羲之身為王氏家族的一員,他發現,在各種場合中,王氏族人都有一種優越感,有些人幾近於趾高氣揚、飛揚跋扈。對於這些靠祖輩餘蔭庇佑的人,他很不以為然。在朝廷或地方的官吏中,王氏族人占了很大的比例。王導身為當朝丞相,一言一行都關係著國家安危,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吏,構成了王氏的勢力範圍,這股勢力幾乎可以掌控整個東晉的政治。

多年後,王羲之看出了當政者的重要,如果在位的人勤政愛民、廉潔公正,那麽國家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都可以克服。相反,如果執政者隻圖個人的享樂,棄百姓的安危於不顧,那麽,他們不但不能自保,甚至有朝一日會使生靈塗炭。這是多麽令人痛心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王羲之越來越懂得從曆史中總結經驗,並身體力行。這已成為他個性的一部分:關心百姓,為民著想。這些完全是出於自願,並不是他人強加給他的。偉人之所以偉大,區別恐怕就在於這一點。

王曠估量兒子的書法成就將來會不可限量,便一心為他尋覓名師。王氏一族曾出現過不少的書法名手,雖然以王羲之成就最為卓著,但是,在王羲之幼年,首先注意到他的不凡資質與才華的是他的叔叔王廙。王廙是晉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同時還是一位音樂家。王廙曾傳授張芝、衛恒等人書法。當他發現幼年的王羲之便表現出高於同輩孩童的書法天賦後,便經常細心地在書畫方麵給予王羲之很多指點,並贈送給王羲之《孔子十弟子圖畫讚》。

有了家族長輩的啟發與細心指導,王羲之的書法日益精進,甚至有趕超父輩之勢。最終,王羲之正式拜衛夫人為師,投入她的門下學習書法。

衛夫人是汝陰太守李矩的妻子,因為姓衛,因此人們尊稱她為“衛夫人”。這位衛夫人可是當時最有名氣的書法家,她擅長鍾繇的筆法。同時,她還是一位書法評論家,著有一本名為《筆陣圖》的書,書中談論了如何揮毫用筆等書法秘要。

王羲之第一次去拜見衛夫人時,帶了一幅自己所寫的字,一方麵是想請她指教,另一方麵也是想讓她知道自己目前的程度。衛夫人將這一幅字展開的時候,十分驚詫;再經過一番仔細的觀看後,衛夫人對垂著雙手恭敬地站在一旁的王羲之說:“嗯!你的字寫得很不錯,不過還欠一點火候,如果再經一番點撥和琢磨,將來必有更大的成就。你願不願意拜我為師?”

王羲之一聽大喜過望,連忙下拜道:“弟子此次前來拜見,就是想拜夫人為師,夫人既不嫌棄弟子無才,弟子一定會努力鑽研,定不負夫人的厚望。”

從此,王羲之便跟隨著衛夫人學習書法,衛夫人也十分欣賞這個學生,將自己的書法精要、技巧對王羲之傾囊相授。

王羲之的學習精神也讓衛夫人很滿意,他就像久旱逢甘霖一般,極力汲取著書法藝術的精要。衛夫人的點撥,為王羲之日後的成就奠定下了堅實的基礎。衛夫人的兒子李充,與王羲之交往甚密,不僅有同窗之誼,更有手足之情。

曾經有一次,衛夫人對人們說:“你們別看王羲之年紀還小,以他這種天分,再加上他的這份虛心和努力,不出幾年他就會青出於藍,在書法領域大有作為,名氣和成就也會遠遠超過我,你們看著好了!”經過衛夫人的這一番讚揚,朝野都知道了王羲之和他的書法,此時他還隻是個十幾歲的少年。放眼當時的貴族階層,像王羲之這個年紀的貴族子弟還終日嬉戲玩樂呢,他卻憑借自己的努力有了相當的成就。

王羲之的成就不僅得益於指導過他的好老師,更是離不開其自身的努力。他練字經常入迷,有時還鬧出了很多笑話。

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饅頭,可他正在專心致誌地看帖、寫字,在書童的幾次催促下,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就像沒聽見一樣,最後飯菜都涼了。無奈之下,書童隻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

母親來到書房一看,大吃一驚,隻見王羲之手裏正拿著一塊蘸了墨汁的饅頭往嘴裏送,弄得滿嘴的黑墨。原來王羲之在吃飯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麽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個情景,忍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聽到母親的笑聲,他轉過頭來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當時,有一位名叫周顗的長者,這位周老先生官拜禮部尚書,地位尊貴,在朝廷上一言九鼎。不僅如此,他文風持重,德高望重,要是哪位後輩能得到他的一句讚揚,便可立刻身價百倍。他也的確慧眼識人,凡是被他提拔的,後來都成了棟梁之材,這也使他更加受到人們的敬重。因為這位周老先生愛才如命,因此平日來求見的人如過江之鯽,周家的門前常常是車水馬龍,而愛才好客的周府也常常是賓客滿座,觥籌交錯。王羲之對這位周老先生仰慕已久。

有一次,周老先生正在與幾位名流貴客吃酒,席間交杯換盞好不熱鬧。閑談間,有一位先生停筷說道:“現在的年輕人啊!一天到晚隻顧玩樂,論起賞花玩鳥、跑馬逗狗,真是無所不精,但是一論起德才,便沒一樣兒提得起來,真是不論也罷。這樣下去怎麽得了啊!”這一番話引起了在座眾人的共鳴,大家議論紛紛。

漸漸地,每個人的目光都轉向主人周老先生,想聽聽他的意見。他看了一眼席上的諸位貴客,頓了一會兒,開口說道:“時下確實是有這麽一些年輕人,不務正業,成天隻知玩樂,根本無法擔當大任。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我相信,當今一定還有一些年輕人,謙虛好學,富有進取心和責任感,隻不過還沒被我們發現罷了!”大家聽了這些分析,都認為很有理。

周老先生接著又說道:“我倒是聽說王家有一個年輕人,名叫王羲之,人品、學問都很不錯,尤其是在書法方麵很有一手。在這一輩的年輕人中,我隻看重他一個人。隻可惜到如今我都無緣得見。”

宴會進行到一半時,周家的仆人進來對著周老先生耳語了一陣,隻見他突然一陣狂喜,接著便連聲地說道:“快請!快請!”在座的客人都十分詫異,不知來客是何人。

不一會兒,仆人帶著一個羞澀靦腆的少年進了廳堂。

周老先生立即叫仆人在自己的身旁為這個少年安排了一個座位,很愉快地與他交談,席間不時爆出一陣陣的笑聲,二人都顯得十分高興。客人們都覺得很納悶,不知這小孩子到底是誰?看起來既不像是親戚,又不像皇族親貴,周老先生為什麽這麽隆重地款待他,而且對他特別殷勤,以至於冷落了一桌的客人。

宴席將近結束時,仆人們送上了一盤牛心,這在當時可是一道極為名貴的菜肴,通常是身份尊貴的人才能拿這道菜來宴請賓客,而且是在宴會即將結束時再端出這道壓軸大菜,主人通常會讓席間最尊貴的客人先品嚐,以表示對貴客的敬意。當這一道菜被端上來後,在座的名流貴人們都認為隻有自己才有資格品嚐這道菜。當周老先生切割牛心時,眾賓客都已在心中想好了致謝的客套話,卻沒想到,周老先生將割下的一大塊牛心端給了王羲之。這一舉動,使在座的各位賓客無不震驚。大夥不禁交頭接耳地詢問:“這是誰家的公子,周先生為什麽如此地看重他?”

聽到了眾人的竊竊私語,周老先生滿麵笑意慢吞吞地宣布說:“這位就是王丞相和王大將軍的侄兒,淮南太守的兒子——王羲之,也就是我剛剛所說的那個年輕人。別看他年紀不大,他已經是當今第一的書法家啦,沒想到今天能與他在此會麵,真令人高興。”

這時在座的人們才反應過來,原來眼前的這個少年才俊就是以書法聞名的王羲之。這樣一來,王羲之真是“一經品題,身價百倍”,他的名氣更響亮了。但是,他的成名絕不是靠父兄的餘蔭和家族的榮寵,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這在極其重視身份等級的晉代是難能可貴的。王羲之的卓然不群,從小便已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