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喜愛書法

王曠為兒子取名王羲之。王羲之的叔伯們,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或是手握兵符的將軍。因此,王氏的子弟們,在幼年時期享有第一流的貴族生活和教育。他們的出身好、地位高,仕途之路早就被安排好了,根本不用自己擔心。他們從小就躋身於各種政治場合,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但與其他王氏子弟不同的是,王羲之似乎並不熱衷於此。

表麵看來,王羲之從小就不善言辭,並且不喜歡遊樂,看起來很木訥,其實他隻是不喜歡裝模作樣而已。但是,他的孤僻很讓王曠夫婦擔心。於是,他們打算試探一下他心中對未來的打算。

有一天,王曠找了一個機會問王羲之:“兒啊!如今你也不小了,為父想聽聽你今後有什麽打算。有些事情,為父可以幫你拿拿主意。”

王羲之很恭敬地回答說:“孩兒並不在乎日後是否能榮華富貴、飛黃騰達,孩兒隻想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

孩兒覺得,要為天下蒼生做些有益的事情,造福萬民;而地位、名望等虛名,孩兒並不計較。”

聽了兒子的這些話,王曠怔了怔,隨之心中泛起陣陣不悅。他心想:“王家對你寄予了如此厚望,一心栽培你成才,而你卻隻想到那些低賤的平民,真是辜負了大家的一番苦心。”

但是,王曠是通情達理的人,他看了看兒子堅決的目光,沉思了一會兒便開口道:“為父也不能否定你的想法,但你的這些想法太單純了。你來想想看,你的理想和抱負將來會威脅到很多人的利益,包括家族內的人。如果你真的要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踐的話,將來一定會遭受很多阻礙,會有許多人反對你,甚至連家族裏的人也會攻擊你,你會遭遇到無數阻力和挫折,到那個時候你該怎麽辦?”

聽了父親的勸誡,王羲之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地步,孩兒也隻有盡力而為、全力以赴,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

聽了兒子的這些話,王曠大為震驚,他不知道是該替兒子高興還是擔憂,但從那時起,他開始對王羲之刮目相看了。他曾多次對王羲之的母親說:“夫人,你看咱們兒子好像是傻乎乎的,什麽都不在乎的樣子,但據我看,他將來即使不做大官,也一定能令我們王家流芳百世!”

所謂“知子莫若父”,王曠的這一預言後來果真一一應驗了。但是,王羲之的作為卻不是王氏一族的人所能理解的,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在當時大夫士族的龐大陣營中,會出現一個為了與自身階級毫不相幹的平民而放棄唾手可得的地位和權勢的人。因此,族人們對木訥、不善言辭的王羲之並不看重,覺得他不過如此而已,成不了大氣候,並為最初對他的種種高估而感到不值。

王羲之大部分時間都是留在家中,很少去外麵閑逛。

他從小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對一些事情產生了好奇心。其中之一便是,為什麽父親常常從書房裏拿出一卷看著十分老舊的書,邊看邊讚歎,而且每每看完之後都小心翼翼地拿回書房收好;這本書與其他的書不同,父親從來都不把它放在書架上,也不讓任何人看。父親的舉止,讓王羲之困惑不解。

另一件事就是,父親時常臨摹字帖。每每這時,父親都要在案前正襟危坐,連攤紙、研墨都透著某種說不出的神聖。父親寫字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安詳、平和,似乎能澄澈內心的俗事煩擾。難道字中還蘊藏著什麽奧妙和樂趣嗎?

與其說這一切引起了王羲之的好奇,不如說他已經被這其中的某種神秘力量所魅惑、牽引了。他一定要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小孩子一旦對某件事產生了好奇,便會想方設法地解開疑惑;在弄明白事情之前,是沒有什麽能夠阻止他們的,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次他決心要探個究竟,即使因此挨一頓打也認了,於是他暗中靜靜地等待機會。

王曠雖然人在官場幾十年,但與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一樣,無論官運如何亨通,都丟不下與生俱來的浪漫文人的氣質,在處理公務之餘,沉迷於高雅的誌趣。王曠在書法方麵曾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而且具有一定的造詣。他把前人有關書法的著作或作品收集起來,妥善珍藏,愛若珍寶,常常拿出來賞玩,自得其樂,然後再妥善收回房內。沒想到他的一切舉止竟被兒子盡收眼底,並成了王羲之想要探究的目標。

王羲之很想知道這是本什麽書,書中寫了些什麽,但父親總是這麽小心地收藏著,想要說服他拿出來給自己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來想去,王羲之決定趁父親不備時溜進書房偷看。

主意打定後,王羲之就開始時時留意父親的行蹤。有一天,王曠外出辦事,王羲之見有可乘之機,便迅速溜進了父親的書房,在父親的案頭翻出了這本書。原來這是一本有關書法的書,王羲之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可是父親明明被這本書深深吸引,這說明裏麵一定有什麽自己還沒有發現的東西。於是,不死心的王羲之,在父親再次外出的時候又溜了進去。

就這樣探秘了幾次以後,王羲之決定拿起筆來照著書上的去寫。漸漸地,他開始借著這本書糾正自己在寫字過程中的一些缺點,並學習了很多前人的長處。不知不覺之中,王羲之開始了他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並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畢竟“紙是包不住火”的,一段時間以來,王羲之的舉動引起了王曠的注意,他心想:“這個小子怎麽這段時期以來這麽關注我什麽時候外出呢?莫不是趁我不在學了些什麽不三不四的事情?真要是這樣,那還了得!”

於是,王曠找了一個機會詢問王羲之,而王羲之隻是一個勁兒地傻笑,也不回答半個字。這更讓王曠心中生疑,想到兒子如今大到快要脫離自己的管束,他心中著實不是滋味,但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兒子自己清楚,應該不會幹什麽不軌的事情,說不定隻是小孩子對大人的房間好奇,跑進去東摸摸、西看看而已。因此,這件事情便輕描淡寫地過去了。

直到有一天,王曠發現了兒子所寫的字,覺得這些字十分眼熟,仔細一看,不覺吃了一驚:“哎呀!這些字跡怎麽和我的這般相像!真是奇怪!我從來沒有教過他書法,他怎麽會寫得這般好?”隨後,王曠想起了兒子常常溜進自己房間的事,他覺得兩件事之間必有聯係。想到這些,王曠終於放下了一直縈繞在心中的疑問,不覺輕鬆了,而且還多出了些許快慰:兒子這樣偷學書法,也有相當長的時間了啊!

這一次,王曠認真地詢問王羲之,王羲之很爽快地道出了實情。王曠聽了以後,很高興地對兒子說:“孩兒!

為父怎麽會責怪你呢!隻會為你感到高興,你能自己研究摸索出這樣一筆好字,真不簡單啊!如果你對書法很有興趣,為父就把那些書和字帖都給你,日後好好地練習吧!”

王羲之受到父親的鼓勵,更加努力地練字。家人常常看到他端坐在桌前,一絲不苟地寫字,而且他的字進步很快,甚至連他丟棄的紙張,都會被仆人們撿起私下裏賞閱誇讚。看到自己的兒子不同流俗,且在書法造詣上遠勝於家族同輩,王曠感到十分欣慰和驕傲,他相信兒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人物。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有一天王曠對王羲之說道:“既然你對書法有這麽大的興趣,而且,從目前看來你在這方麵也有一定的天賦,等你年紀再稍長一些,為父會親自教你如何寫字。”

王羲之一聽,大喜過望,馬上回答說:“孩兒希望父親你現在就開始教我,否則孩兒晚受教一天,便如同多虛度一天;等到再大一點,恐怕太遲了吧。”

聽了兒子的這一番話,王曠覺得兒子果然是大有長進了,完全不像是小孩子的語氣,真是孺子可教。而且,兒子現在的字也的確是可圈可點,王曠心中喜不自勝。於是,王曠開始盡心盡力地教王羲之寫字,糾正了他的一些錯誤。

有了父親的指導,天才再加上努力,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好,漸漸地在家族中開始嶄露頭角,而且在整個貴族階層也小有名氣了。人們也都知道王羲之很會寫字,他在書法界裏也漸漸被人看重了。

過了一段時間,王曠看了王羲之所寫的字以後,又高興又感歎地說道:“孩兒啊!從今天開始,為父沒有辦法再教你了,因為你的書法成就已經不在我之下了。如果不另外去尋找名師求教,恐怕你的成就也就到此為止,不可能再有進一步的突破。如果再有名師指導,假以時日,你一定會大有成就。”也許是預見到了兒子的將來必定會大有作為,王曠十分激動。

小小年紀的王羲之便已決定了日後要走的道路,他已決定將來要脫離貴族這一狹窄的圈子,走入民間,真正地去關心他們,為他們謀求最大的福利,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王羲之沒有時間去和貴族子弟們交往,更不與他們一起玩樂、胡鬧,他要把握寶貴的光陰,盡力充實自己、訓練自己,以便日後能擔負起沉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