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隱山林

在戰亂頻仍、政治風氣低迷的東晉,王羲之的政治道路非常不順利。被逼無奈,王羲之隻好辭官歸隱。

王羲之在五十二歲那一年的初春時節,獨自一人來到郊外。他順著小徑走到盡頭,在一座墓前恭恭敬敬地跪了下來,輕輕擦拭著墓碑上的字。原來,這是王羲之父母的墓。

跪立於墓前,猶如又見到父母一般,年過半百的王羲之心中百感交集。幼時父親教他習字,母親教他做人,一幕幕往事重新浮現,如在目前。過了很久,王羲之才把埋在雙手中的頭抬了起來,臉上早已是淚痕斑斑了。

一想到今天來這兒的目的,王羲之的情緒又變得十分激動,聲調也由剛剛的泣不成聲變得堅定起來。他整理了一下思緒,對著父親的墓訴說了起來:父親,孩兒不孝,本身沒有才能,又不能繼續接受你的訓示教誨,卻很僥幸地做了官,但是,既沒有什麽好的成績來報效國家、造福百姓,又沒能達到你對兒子的期望。每每想到這裏,我心中就感到十分愧疚和恐懼,生怕這樣下去會辱及父親的名聲。所以,兒子準備辭官退隱,把職位讓給更有能力的人。

今天特地在你的麵前發誓,以後孩兒若再存做官的念頭,不但不配做你的兒子,更不為世人所容。我的決心就像天地日月般恒久不變,我立誓再也不會出來做官了。

就這樣,王羲之毅然決定結束自己的政治前途,辭官退隱了。

在回家的路上,王羲之步履輕快,表情也放鬆了很多,似乎已拋卻了沉重的包袱,即將麵對一個新的開始。他的夫人正倚在家門口很擔心地眺望著外麵的天色,她早已覺察到這兩天丈夫總是眉頭深鎖,一副心神不寧的樣子,這令她十分憂慮,但又不知該如何幫他。這時,她看到王羲之遠遠地走了回來,一度堆積在他臉上的陰霾也不見了,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意。她想,不管是什麽困難,現在大概已經解決了。於是,她殷勤地迎了上去,侍候他更衣梳洗,讓他好好地休息一下。

與王羲之結婚多年,郗璿很了解丈夫的個性,她心想:他做了什麽大的決定,一定會告訴我的;我先不要問他,等一下他一定會忍不住要告訴我的。

果然,王羲之剛舉起了筷子,便忍不住開口說道:“你怎麽不問我今天一天都去了哪裏,做了什麽事?”

郗璿聽了後抿著嘴笑了笑,心想果然不出所料,但是,她沒有答話,隻是靜靜地看著丈夫,等待著他繼續說下去。

王羲之說:“今天我去看望了父母,並向父親立誓:從今天起,我不再做官了,我要退隱山林,過悠閑的日子,好好地陪陪你和孩子們。”

郗璿沒有料到丈夫會辭官歸隱,吃了一驚,但仍然不動聲色地問道:“你現在不是做得好好的嗎?官職也不算低了,為什麽說辭官就辭官了呢?”

王羲之歎了一口氣,沉默了下來。過了許久才開口說:“這其中的原因你就不清楚了。”王羲之看了看妻子,長歎了一聲,沒有再繼續說下去,似乎又陷入了深深的無奈和苦悶之中。因為決定辭官退隱的原因太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他也不忍心讓妻子為他擔心,於是便以身體老邁、很多事情力不從心等為由,遮掩了過去。

這一年,王羲之稱病告老歸田。退隱山林之後,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常常和三五好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希望可以享享人間的清福。

可是,憂國憂民的王羲之,怎麽會就此放棄他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呢? 他仍然十分關心國事,由於已經退出政治圈,更能以“旁觀者清”的態度來審視著局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