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跟舅舅去了檀香山

五年後,1871 年,孫達成夫婦又迎來他們的次女孫秋綺,也是他們的最後一個孩子。本來就不富裕的孫家,家境更加艱難了。

一天中午,一大群孩子正在村邊上玩耍著,這個時候突然聽到有一個聲音呼喚著:“帝象,帝象!”

一個五歲的男孩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他的同伴,向著家的方向跑去。他長得濃眉大眼、機智健壯,跑到家門口,看到母親正站在門前的榕樹下笑吟吟地望著自己:“媽,喊我做什麽?人家正玩得高興呢!”

母親笑著說道:“快進屋,看看誰來啦!”

孫中山大步跨進屋子,不由得發出一陣歡呼:“舅舅!”

孫中山的舅舅楊文納很早就去了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州首府。1850 年起成為夏威夷王國首府;1898 年美國殖民者強占夏威夷各島),一直在那裏謀求發展,很少回來。孫中山一頭紮進了舅舅的懷裏,與站在一旁的哥哥孫眉好奇地向舅舅問這問那。

一連串的問題,弄得舅舅來不及回答,舅舅隻好一邊笑著一邊點頭。

隨後進來的母親笑著叫道:“舅舅這次回來會多住些日子,你們現在就不要纏著舅舅了,讓舅舅好好休息。”

孫中山跟哥哥這才一起走出了屋子,哥哥卻是有些憂愁地對弟弟說:“我跟媽媽說了,這回要跟舅舅一起去檀香山,不知道爸爸能不能答應。”

孫中山說:“去求求爸爸,他會答應的。”

翠亨村的好多人都去了南洋,但孫中山的父親卻偏偏一直不讓已經十七歲的、長得身強體壯的哥哥外出謀求發展。

站在門前的大榕樹下,哥哥焦急而憂愁,又帶著希望的麵孔,小小的孫中山雖然隻有五歲,但是能體會其中滋味。

父親是一個嚴肅勤儉的人,日夜操勞,從不抱怨。在孫中山三歲的時候,父親為了維持家庭生計,讓哥哥去地主家做長工,吃盡了苦頭。

孫中山知道,因為有了自己、妹妹,家中的生活更加辛苦。

孫中山從小就沒有鞋子穿,常常都是赤腳走路。他經常吃不到米飯,番薯(方言,指甘薯,通稱紅薯、白薯)是他的主食。他經常隨著姐姐上山砍柴、下地割草幹農活。

孫中山不僅同情哥哥,支持哥哥,同時也對舅舅做工的檀香山充滿了好奇與幻想。

最終,孫中山鼓起了勇氣去找父親。可是,父親大聲地嗬斥他,讓他不要管那麽多事,嚇得他趕忙走開了。

不遠處的哥哥也聽到了父親的否定回答,不禁失落地默默走出了家門。

看著哥哥沮喪失落的身影,孫中山也是一陣難過:難道這就是貧困農家孩子的命運嗎?

那天晚上,孫中山和哥哥看到舅舅和父母進行了一次徹夜的長談。也正是這一次長談,不僅決定了日後哥哥孫眉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孫中山的命運。

第二天,孫中山的父親終於答應了哥哥的請求,同意哥哥跟隨舅舅一起去檀香山闖**。哥哥孫眉知道後,抱起五歲的弟弟歡快地大笑起來。

由於家境貧困,孫眉此次出行的路費,還是由二叔孫學成之妻程氏想辦法籌來的。

孫眉到了檀香山之後,先在一個華僑經營的菜園裏當工人,每月工資十五元。他省吃儉用,每月寄回十元給家裏。十一個月後,他又轉到夏威夷的一家農牧場,做了幾年長工。

當時的夏威夷,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於是當地政府獎勵墾荒,一般人通過努力都能分到荒地,進行開墾。當了幾年長工之後,孫眉就跑到夏威夷的第二大島——茂宜島——去墾荒,慢慢積累了一些資本,開設了商店、畜牧場。

由於孫眉勤奮肯幹、經營有方,他的農牧場規模越來越大。

鼎盛時,孫眉的農牧場占地一千多畝,飼養了大量的牛、馬、豬、羊和家禽,並且兼營釀酒、伐木等產業,成了一個華僑資本家,被當地人稱為“茂宜島王”。

孫眉出洋之後,常常給家裏寫信,詳細告訴家人檀香山那邊的政治、風俗情況,以及他本人事業的成功。孫中山得到這些信息之後,產生了強烈的要到外麵的世界去看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