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機智的少年

出生於廣東一個貧困人家

1864 年,在清王朝的血腥刀劍、帝國主義列強的洋槍大炮的聯合鎮壓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堅持了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被絞殺了。19 世紀後半葉,中華民族在沒落封建統治者的黑暗統治下,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的翠亨村裏,絕大多數村民生活都過得很清苦。這個不足百戶的小村子,在香山縣東南,離澳門七十多裏,背山臨海,村前有小溪流過,山上樹木蒼翠,風景優美。但是,村裏的土地多為沙質,主要的農作物水稻及雜糧產量甚低,因此村民大多外出謀生。

孫中山的祖上大約是在明代由廣東東莞遷居到香山的。家族中一直沒有出過什麽大人物。孫中山的曾祖父孫恒輝是個農民,有田產十餘畝,算得上一個自耕農,家境並不富有。孫中山的祖父孫敬賢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生活十分艱苦。他成年後,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田產。

後來,孫敬賢迷信風水,希望找到風水寶地讓祖先安眠、永葆子孫昌盛,為此花費了不少錢財,致使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境更加衰敗。

孫敬賢有三個兒子,即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二叔孫學成、三叔孫觀成。

1813 年,孫達成出生。他未及成年,家中田產已變賣幹淨,生活日漸困苦。為生計所迫,1929 年,十六歲的他到澳門的鞋店去做學徒。

三年辛苦的學徒生涯期滿後,孫達成在澳門一家葡萄牙人開的鞋店當鞋匠,每月工資四元錢。孫達成在澳門一共待了十六年,這期間他還學過裁縫。

如此數年,一直到1845 年,也就是孫達成三十二歲時,他才返回故裏,與鄰村楊家女兒結婚。

孫達成的妻子是隔田村(今崖口村)楊勝輝的女兒,結婚那年她才十八歲。

在早婚觀念盛行的舊時代,一個男人直至三十二歲才成家,多半的原因是貧窮。孫達成的晚婚,正是因為貧窮。

說起孫中山的父母,現在所知的情況並不多。隻知道他們兩個人都是貧苦人家的子女,都沒有受過什麽教育。但是,他們都是忠厚老實、勤勞節儉、待人誠摯、無不良嗜好、安分守己的人。關於楊氏,孫中山的好友楊鶴齡說過:她是一位賢妻良母,妯娌關係很好。孫達成供兩個弟弟孫學成、孫觀成出外謀生,孫學成死於上海,其妻程氏在家;孫觀成死於美洲,其妻譚氏改嫁。平時楊氏和程氏感情很好,對改嫁的譚氏亦難舍難分。翠亨村人都說達成娶了個好老婆。

孫達成結婚以後,一直在家務農。由於沒有自耕地,他隻好租別人的田地耕種,種植水稻和雜糧,有時也飼養一兩頭豬、一些雞鴨等作為副業。

此外,為了補貼家用,孫達成還兼做村裏的更夫,每天夜裏為村民打更報時。

這樣,他每年可掙幾擔穀子的工錢。村裏的紅白喜事,孫達成也常去幫忙。

一家人一年到頭,辛苦勞作,日子過得仍很艱難。家人雖然說不上是饑寒交迫,但一直是半饑半飽的。

1866 年11 月12 日的子夜,香山縣綿延不斷的五桂山還未蘇醒,灰蒙蒙的大海還在沉睡。在翠亨村,突然從一個透出燈光的小茅屋內傳出了一陣陣“哇哇”的嬰兒啼哭聲。一個嶄新的小生命誕生了,他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出生的這一年,清王朝政治黑暗、財政拮據、國防孱弱。這一年是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劫掠焚燒圓明園,清王朝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宣告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的第六年。

這是繼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之後,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到我國沿海各省,進而深入內陸;我國領土又一次被割奪,經濟上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孫中山出生的這一年,又是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指揮的湘軍攻陷後的第三年。太平軍餘部與撚軍聯合,仍在與清軍作戰。官逼民反,反抗已成時代潮流。

孫中山的出生地廣東,被西方人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華夏的一塊肥肉”,曾令許多西方人垂涎三尺。這裏曾是鴉片戰爭的戰場。在西方人洋槍洋炮的轟擊下,這裏的人民一次次反抗,但是又一次次失敗。

同時,廣東的經濟又呈旋風式發展。廣東的經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在中西文化交織下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形成了一種在廢墟上發展起來的畸形繁華。而這種繁華,則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險,或投機,或革命,或享樂,全都聚集在這個熱鬧的“樂園”中。

清晨的薄霧剛剛消散,溫和的陽光射進了茅屋。坐在床沿兒的孫達成長歎一聲:“我孫達成已窮得叮當響了,又添一張嘴,這日子可怎麽過啊!”

孫達成上有老母,中有纏著小腳的、不能下地勞動的妻子,下有三個未成年的兒女,長子孫眉十二歲,長女孫妙茜三歲。

孫達成終日辛勤勞動,但是所得甚少,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貧苦。

忠厚慈祥的妻子楊氏,麵對憂慮的丈夫,懷抱著嬰兒笑著說:“你看這娃生得一副福相,就像他出世前我夢到的北帝一樣。

這娃日後會有出息的。你快給他起個名字吧!”

孫達成看看剛出生的小兒子答道:“我不識字,又能起個什麽好名字呢?”

楊氏很有主見地說:“托北帝的福,就叫‘帝象’吧!”

關於這個名字,一種說法是,楊氏信奉當地人普遍崇祀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因此,還沒等小兒子滿月就給他取名“帝象”,以求神明保佑,健康成長。另一種說法是,楊氏平日崇奉關帝,於是給小兒子取名“帝象”,希望他將來像關帝一樣。

1876 年,孫中山啟蒙讀書的時候,塾師為他取名“文”,這是孫中山的正式名字。(也有人說,這個名字是他父親給他取的學名。)

1883 年底,孫中山在香港拔萃書室讀書時,取號“日新”,這是從《禮記·大學》中的“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取的。

後來,孫中山的國學老師區鳳墀為其改號“逸仙”,它是“日新”的粵語諧音。

“孫中山”這個名字的來由很有趣。1897 年,孫中山在日本進行秘密革命活動時,有一次去住旅館,一位掩護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陪他一起去了。在登記姓名時,平山周想起剛剛經過的日比穀中山侯爵的府邸,就信筆代替孫中山在旅館登記欄中寫下“中山”兩字。這時孫中山搶過筆,在“中山”兩字之後加上一個“樵”字,作為他的名字,並對平山周說:“這‘中山樵’就是‘中國之山樵’的意思。”

後來,1903 年8 月,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滔天新出版的《三十三年之夢》編譯成《孫逸仙》一書時,因為日語水平有限,貿然將中山用作孫逸仙的名。從此,孫中山一名就流傳開來。

孫先生也默認了這一名字。這個姓名就定了型。所以,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人一般稱他為孫中山。此外,孫中山在革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