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家

慶元六年(1120 年)三月初九,七十一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十一月二十日,朱熹葬於建陽縣黃坑大林穀。盡管當時反道學的當權者嚴加約束,但是參加會葬的人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總結、發展了“二程”

的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係,稱為“程朱理學”。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他本人則被世人與聖人孔子並提,稱為“朱子”。

朱熹不僅是一代思想家,還以畢生精力從事教育實踐、學術研究,對我國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東南各地從事講學活動五十年,對南宋時期的教育現象、教育問題進行了縝密思考、孜孜探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教育理論,而且影響了後世的教育改革和發展。

在經學方麵,朱熹對北宋以來的經學加以繼承和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對宋學的流弊加以修正,克服宋代學者以己意說經,空談義理而不求義理的來源、根據的弊端,把講求義理、談心論性與訓詁考證相結合,由此影響到後世的考據學。

在語言學上,朱熹也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葉韻說”對古音有較深入的研究。他注釋的書如《詩集傳》等,本身就是高水平的訓詁學著作。

朱熹十分重視自然研究,而且還身體力行。他從事科學研究、探索,廣泛而深入地觀察自然現象,獲得了豐富的自然知識,因而在自然科學方麵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創新思想。

在書法方麵,朱熹也自成一格,被曆代書家及研究者所推崇。

後來,昏聵的當權統治者們從黨爭殘殺中清醒過來,猛然發現了朱熹的著作與學說中正有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

於是,幾乎就在朱熹死後不久,隨著韓侂胄等人的身敗名裂,黨禁解弛,當權者們發起了一個莊嚴輝煌的造神運動,綿延了數個世紀:

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 年),朱熹被追授華文閣待製;嘉定二年(1209 年),被賜諡曰“文”。

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 年),朱熹被追封信國公;紹定三年(1230 年),被改封徽國公;淳祐元年(1241 年),從祀孔廟。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朱熹升配“孔廟十哲”,朱熹的牌位從孔廟東廊進入了大成殿……盡管他們抬出來的是被罩定在“萬世聖人”光圈中神化了的朱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朱熹身後的幾個世紀中,朱熹的文化思想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思維模式、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