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求學

出生於亂世

尤溪自西南向東北蜿蜒而下,最後注入閩江,是閩中地區的主要河流之一。尤溪縣因尤溪而得名。南宋的尤溪縣城,就坐落在尤溪的中遊北岸。在城南一帶的山腳下,有一所依山傍水的、簡樸的住宅。這所住宅的主人姓鄭,名安道,字義齋,是北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 年)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大夫,文職階官稱號。光祿大夫為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為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但在此時,鄭安道並沒有住在這裏。這所住宅裏住的是他的朋友朱鬆。

朱鬆是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字喬年,號韋齋;因尤溪縣尉的任期已滿,便暫時借居在這裏。朱鬆自幼聰慧,在青年時期就寫得一手好文章。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朱鬆在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考中進士。

宣和二年(1120 年)十月初九,歙州歙縣(今安徽歙縣)的方臘率眾在家鄉起義,以討伐奸臣朱勔為號召,見到官吏及其爪牙就全都殺掉。苦於官吏掠奪勒索、民不聊生,百姓們紛紛響應方臘。不過半月,起義軍就發展到數萬人。方臘自號“聖公”,建元“永樂”,率部接連攻陷了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朱鬆的故鄉婺源,處在戰亂的中心。朱鬆放心不下家人,便攜帶全家一起來到政和縣避亂。

宣和七年(1125 年),朱鬆的父親朱森不幸去世。按照當時的規矩,朱鬆本來應該護送靈柩回到婺源老家安葬;但是,由於家境貧寒,朱鬆隻能將父親就地安葬。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朱鬆服喪期滿,出任南劍州尤溪縣尉。第二年五月任滿,因為經濟窘迫,便寄居於好友鄭安道的家中。

建炎四年(1130 年)的九月十五日午時(11 時至13 時),在朱鬆寓居的這所簡樸的住宅中,他的兒子出生了。朱鬆給孩子取名為一個單字“熹”,寄托了迫切向往光明前途、結束黑暗亂世的寓意。朱鬆共生有三子,長子、次子都夭折了,朱熹位居第三。

朱熹出生的時候,尤溪縣還處於動**之中。在這種動**不安的社會中,朱熹由一個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嬰孩慢慢長到了即將入學的年紀。

朱熹從小就善於思考。在他剛學會說話的時候,有一天,父親指著天告訴他:“抬頭看到的就是天空。”朱熹卻充滿好奇地反問道:“天空上麵都有什麽東西存在呢?”朱鬆聽了兒子的問題後吃驚地望著兒子,簡直是歡喜極了,撚著胡子若有所思地微微一笑說:“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出息!”

紹興四年(1134 年)春天,經過中書舍人胡世將推薦,朱鬆被征召入朝,擔任秘書省正字(秘書省,掌管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曆數之事的官署;正字,秘書省官員,負責校正典籍)。朱熹隨祖母、母親留在了政和縣。入秋後,萬木枯疏,百葉凋零,朱熹的祖母程夫人也隨風仙逝。

朱鬆聽到這個噩耗後,匆匆地辭官回家守製。這一年,朱熹已經五歲,父親覺得應該將他送到學堂念書了,就寫了一首詩勉勵他勤奮學習:

爾去事齋居,操持好在初。

故鄉無厚業,舊篋有殘書。

夜寢燈遲滅,晨興發早梳。

詩囊應令滿,酒盞固宜疏。

貘羈寧似犬,龍化本由魚。

鼎薦緣中實,鍾鳴應體虛。

洞洞春天發,悠悠白日除。

成家全賴汝,逝此莫躊躇!

朱熹的遠祖多為仕宦之家,大都置有較多的田產;但是,到了其祖父朱森,其上三世都沒有在朝做官,家道逐漸中落;到了朱鬆這一代,家業早已沒有多少了。到閩中赴任時,朱鬆甚至不得不變賣在故鄉僅有的百畝田產作為盤纏。

在閩中做官多年,朱鬆仕途不順,為了養家糊口,吃過很多苦,受過許多罪。朱鬆常常以自身的經曆教誨朱熹:“我們家族不富裕,沒有什麽可以依靠的。所以,你一定要寒窗苦讀,才能平步青雲,振興門庭。”

朱熹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發奮學習。他小小年紀,就喜歡思考各種問題。比如,當他聽人說天地四方沒有邊界時,便想:“天地就算再大也應該有個盡頭吧!就像我們住的屋子一樣,牆壁外麵總是有個什麽東西的。那麽,天地四邊之外,究竟是什麽東西呢?”對於不理解的問題,他總是苦思冥想,窮究其理,想不通又埋頭去讀書。

在這一點上,朱熹頗像他的父親。每天晚上,朱鬆都要讀《左傳》到深夜。《左傳》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他,並且能夠引發他更多的思考。父親燈下夜讀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朱熹的腦海裏。這對朱熹以後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熹的母親祝夫人,娘家是歙州歙縣的大戶。閑暇的時候,祝夫人常常會對兒子講起外祖父一家。朱熹也喜歡安靜地依偎在母親身旁,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我家祖祖輩輩都住在歙州,家庭很富有。你的外曾祖父名字叫祝景先,人們都稱呼他為“二翁”,他是一個忠厚的長者。他有好幾個兒子,都主要以儒學為業。

你的外祖父是長子,名叫祝確,字永叔,特別忠厚孝順,很受鄉人尊重。

母親還告訴朱熹:

前些年的戰亂,使歙州城差點淪為廢墟。有些權貴便打算與官府合謀將州城遷到北門外,以謀取私利。

然而,他們所選的新址地勢低窪,陰雨天十分容易積水,平民百姓都不願意遷移。但是,沒有人敢出頭說話,因為人們都十分怕得罪權貴給自己招來禍事。

就在這時,你外祖父不懼生死地站了出來,毅然為民請命。權貴們因此對你外祖父恨之入骨,便想方設法從朝廷請來特旨,給他定下了違抗聖旨的大罪,想要將他置於死地。為了躲避禍患,你外祖父隻好隱姓埋名,四處逃亡。

直到北宋滅亡以後,你外祖父才回到自己的故鄉。

此時的州城,也重新遷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隻是經過這次災禍,祝家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但是,你外祖父的人品卻得到了人們的敬重。

接著,祝夫人又談到了自己的母親:你外祖母姓喻,生了兩男一女,我是老二。你伯舅叫祝莘,叔舅叫祝嶠。當年你的父親還在郡學讀書的時候,很不顯眼,但是,你外祖父卻有知人之明,應允了我和你父親的婚事。果然,後來你父親詩名遠揚,並考取了功名。

從母親的講述中,朱熹了解了父母的身世和遭遇,他們的經曆深深地震撼著他。他沒有想到,身居陋室的父母,竟然都有如此顯赫的家世。母親口中的外祖父不懼強權為民請命的形象,更是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