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內心的力量——韌性
日本自 2015年12月以後,勞動者人數在 50人以上的公司有義務進行一年一度的壓力測試。這是通過勞動者在有關壓力的提問票上作答,並進行統計之後,來了解其壓力狀態的做法。
各位讀者裏一定也會有人每天一麵承受著壓力一麵繼續工作與學習。生活在現代社會,誰身上都帶著各種壓力。
但是,其狀態因人而異。即便是經曆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受到巨大衝擊,而有的人卻毫發無傷。
筆者就有一些難以忘懷的經曆。
我老家的房子後麵自從我記事起就有一家織布工廠。當地流行毛線織物,因此相關工廠很多。工廠裏麵擺滿了紡線織布的機器,從早到晚都能聽到機器碰撞的噪音。這個噪音除周日以外,一直在持續,到訪我家的客人對這個噪音很是吃驚。對我而言,從小聽一直聽這個噪音就是我的日常。
可當我讀高中時,這家工廠突然關了。從此以後,寂靜突然侵襲了我家。
巨大噪音這個壓力源消失了,想必會因此覺得精神方麵會更健康吧?但結果卻相反。從出生時就開始每天聽到的聲音突然消失的結果是,我的身體狀況出了問題。
對我而言,工廠的噪音屬於日常,而變得寂靜這個環境變化才是壓力源。我領悟到,並不是所有人身上都存在“這理所當然是壓力”這種共同原因,對個體而言,巨大的環境變化本身才是原因所在。
接受刺激的方式具有個體差異。壓力方麵也同樣如此。有人會對失落的人說“沒啥大不了的”,可是對失落的本人而言,是處在一種已經陷入世界將要終結一般無助的感覺之中。需要認識到的是,認為這個狀態“沒啥大不了的”,終究不過是用自身的標準做的判斷。
個體差異,同樣存在於“從失落中恢複”的過程。既有陷入短暫失落之後迅速恢複的人,也有長期無法恢複的人。
經曆痛苦之後,短暫失落又恢複的現象,以及促進恢複現象產生的原因,叫作“韌性”(resilience)。(譯者注:resilience的中文翻譯,除了“韌性”,還有“心理彈性”“抗逆力”。)
此外,促使韌性產生的因素稱為“保護因素”,妨礙人性產生的因素稱為“風險因素”。
韌性的保護因素包含多種外部因素,如溫和的人際關係、周圍人的支持、在家庭內部人際關係及學校的合理指導、地域社會的支持體製、社會資源、行政支持等。
另一方麵,與韌性相關的性格因素的研究也在進行。關於韌性與五大性格特性的關聯,筆者的研究小組也正在對全世界範圍內所開展的30例先行研究進行整合與元分析。
從表4中可以發現,帶來韌性與恢複精神相關性格要素與五大性格要素之間整體有比較緊密的聯係。相關模式的特征是,比自尊感有更廣的範圍,比幸福感有更大的關聯。
神經症性較低,其他四個特征較高,這意味著韌性整體具備“傾向於社會希望的”性格。
即便直麵危機也能迅速恢複,意味著這種全方位的性格特性符合社會所期望,可以說是充分活用了所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