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有辦法”與“不知道怎麽辦”

眼看要出問題時,有人會說:“哎呀,一定會有辦法的。”而有的人會說:“啊啊,要是那樣的話,該怎麽辦呢?”

當然,麵對的問題不一樣,情況也不一樣,自身處境不同,想法也會變化。但整體而言,會有個體差異,有的傾向於認為“一會兒會有好事發生”,有的傾向於認為“會有壞事發生”。

積極評價自我的是“自尊感”,認為生活整體處於良好狀態的是“幸福感”,而期待未來會發生好事的思維傾向叫作“樂觀性”。

樂觀看待事物的人與悲觀看待事物的人相比,其健康狀態更好,即便遇到帶來壓力的各種事情,也能順利處理,容易獲得積極的感情,結果就是他們往往傾向於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狀態。

這樣看來,似乎積極思考會有很多好處。也會有很多人會想:“我要是也能更加積極思考,就好啦。”

那麽來看看樂觀性與五大人格特性的關聯吧。分析了五大性格、超過4000個被試的數據,結果如表3所示。

樂觀性與外傾性呈正相關,與神經症性呈負相關,這一點與自尊感一致。它與宜人性、盡責性也有關聯的傾向,這很有特點。但整體從性格特性的角度來看,自尊感與樂觀性很相似。

樂觀性的反方向為“悲觀性”,但有的研究並不將二者看作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而是看作“不同事物”。

將其看作不同的事物,可以明確很多事情,如“抑鬱並非低樂觀性在起作用,而是悲觀性高造成的影響”,“與失眠、胃疼等對壓力有所反應的身體症狀相關的,並非高悲觀性,而是與低樂觀性有關”。

如前所述,外傾性與積極感情相關,神經症性與消極感情相關,積極感情與消極感情各有各的神經生理學路徑。

倘若如此,區別看待樂觀性與悲觀性的想法也就容易理解了。研究結果也指出,樂觀性與外傾性有更大的關聯,而悲觀性與神經症性有更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