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924年

紹興師爺的後代

1898年3月5日清晨,在江蘇淮安城內駙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後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偉人──周恩來。

也許父母在為長子取名時的期望,預示了這個男嬰的未來。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上過私塾,獲得過清代教育製度的最高學位“國學生”,當過師爺,算是有學問之人。他給兒子取名頗有講究。在家譜中,貽能的長子屬“恩”字輩。恩,有“情愛”之意。《詩》雲:“恩斯勤斯。”經過一番思量,貽能用“來”與“恩”相配。來者,未來也。《論語》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恩來”,這是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猶如先人所說:恩自日邊來。

父母還給周恩來取了個小名,叫大鸞。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傳說,這種叫鸞的神鳥,象征吉祥、幸福,它一出現,天下便太平安寧。

然而,周恩來卻誕生在一個不安寧的年代。1898年,是清光緒二十四年。按中國傳統甲子紀年方法,這年是戊戌年。這年前後,中國內憂外患: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了腐敗的清王朝的大門,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半個多世紀中,中國人民災難深重。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中國的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並且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賠款白銀二億兩,要求中國七年內付清;允許日本在中國設廠……1897年11月,德國緊隨其他帝國主義之後,占領了中國的膠州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到了周恩來降生這一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變本加厲,而清政府則更加腐敗無能、喪權辱國,與帝國主義者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帝國主義列強把中國宰割得四分五裂,把貌似強大的滿清王朝戳得千瘡百孔。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周恩來降臨到的這個家庭,正處在家境沒落、入不敷出的時期。

淮安的周家,發於浙江紹興,世代師爺。在紹興周家祖居“百歲堂”的三門上,有一副對聯:“蓮溪綿世澤,沂國振家聲。”“蓮溪”,指的是周氏始祖、宋朝大學者周敦頤,又名“濂溪”,他的名篇《愛蓮說》,表達了不愛牡丹之富貴,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心誌。而“沂國”,則指紹興寶佑橋周氏祖周茂,“字元伯,元進士,官至左丞相,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封‘沂國公’贈太師”。在紹興,無論是“百草園”周樹人(魯迅)的周家,還是“百歲堂”周恩來的周家,都尊奉一個始祖,那就是周茂。對這種淵源關係,周恩來後來曾多次提及。

1938年10月19日,周恩來出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等團體召集的紀念魯迅逝世兩周年大會,在會上發表講演,開頭就說:“我自己不是文學作家,然而卻參加了文藝協會,同時在血統上也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在紹興城的周家。”

第二年3月,他因抗敵機緣順道回了一趟祖籍浙江紹興,曾向姑夫詢問:“‘百歲堂’周家與魯迅是否同族?”為此他還查閱了周族家譜。據周氏宗譜考證,周恩來與魯迅的確是同宗同族。

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還向魯迅的家人提到這件事。1952年的一天,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家做客,已是國家總理的周恩來恭敬地對許廣平說:“廣平同誌,排起輩分來,我應該叫你嬸母哩!”

1969年4月上旬,在中共九大期間,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看望魯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時,還風趣地說:“建老,我已查過哉,您是紹興周氏20世孫,我是紹興周氏21世孫,您是我的長輩,我要叫你叔叔呢!……”

然而,周恩來的祖輩卻離開了紹興,遷居江蘇淮安。個中緣由,是與當時紹興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關的。封建時代的紹興社會裏,除勞動者外,中上層中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讀書人,一種是商人。讀書人的出路一般是應科舉,而紹興人卻大批地去當師爺,到全國各級衙門裏給主官當幕僚、管文案。在縣衙門裏,刑名師爺管司法,錢糧師爺管財政稅收,他們在幕後輔佐縣官,出謀劃策。全國的師爺,大多是紹興人氏,所以人們稱之為“紹興師爺”。周恩來的祖父周起魁(字攀龍)就是當師爺才離開紹興到淮安的。

周起魁曾任“江寧布倉大使”(即管公倉的財政官),後到淮安當師爺,便定居淮安,與二哥周亥祥合買下了城裏駙馬巷的一所宅院。在他的晚年,謀得個淮安府山陽縣(後改為淮安縣)候補知縣的職位。因原任知縣戀棧不去,周起魁始終隻是“候補”。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0多歲的周起魁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由於他生前不事生產,因此死後的家產除了那所大房子外,就剩城外的幾分墳地了。這時,周家已日漸衰敗。

周起魁有四個兒子:老大貽賡(字曼青)、老二貽能(後改名劭綱,字懋臣,即周恩來之父)、老三貽奎(字煥臣)、老四貽淦(字簪臣)。在“百歲堂”周家大家庭中,按周起魁兄弟幾房所生子女的排行,他們又分別排老四、七、八、十一。

周貽能由於受父輩的影響,在取得“國學生”的學位後,也做起了師爺。周恩來出生後,沒有見到自己的爺爺,但師爺家庭慎思明辨、思之縝密、行之周全的傳統,對少年周恩來的成長不無影響。同時,江浙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周恩來身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