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文化新思想在香山地區的傳播

(一)新式教育的興起

1914年,社會活動家英斂之在香山靜宜園遺址建立了靜宜女學,提倡男女平權,婦女解放,傳播了新思想。

1920年,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在香山靜宜園舊址創辦了香山慈幼院,推行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教育體製。熊希齡邀請蔣夢麟、胡適、李大釗、張伯苓等當時著名的教育家擔任慈幼院評議會的評議員。慈幼院的師資質量和教育設備在當時堪稱一流,設有嬰兒、幼兒、小學、中學教育,又設有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均以較為先進的方式開展。

1912年,李石曾等人發起、建立了留法儉學會,這是後來中法大學的雛形,得到了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支持。1918年,李石曾等人又在西山碧雲寺設立生物研究所和天然療養院。1920年,最初設在碧雲寺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中法大學由此創建。這是一所私立大學,李煜瀛任董事長,聘蔡元培為校長。1921年,中法大學成立碧雲寺小學。1924年中法大學理學院成立,也設在西山。中法大學遷往城內後,在西山校址設置西山中學。生物研究所後改稱為陸謨克學院,並擴充為甲、乙兩部,乙部設於西山,並附設農場一所。

(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香山慈幼院校風純正,教師和學生比較進步。中共領導人李大釗十分關心慈幼院的革命形勢發展。他以評議會評議員的身份,經常到慈幼院向保教人員和學生宣傳革命真理,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1925年,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中共黨員郭隆真回國,受李大釗委派,時常到香山慈幼院開展工作,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法大學也是中共早期黨組織的活動據點,該校黨組織在海澱地區大力開展革命活動,發動周邊工人農民,積極在群眾中做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