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國成立的曆史過程

(一)定都北平曆史過程

“定都北平”的重大決策有一個曆史過程。

“定都北平”這個決策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因為確定首都,表明中國革命勝利進入了新階段,這是一個標誌性的勝利象征,是舊政權崩潰、新政權建立的標誌;二是因為首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定都本身就很有政治意義、軍事意義、發展意義,是保障國家政治安全、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三是首都定在北平是正確的選擇,北平當時是民國的重鎮,有著天然的政治優勢、革命優勢、民心優勢,定都北平是曆史的選擇、現實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指北京的重要地理地位,是政治安全、國家安全的重心,是全國曆史重鎮;天時是革命全麵勝利,革命的重心到了中國的北方,東北、華北已經解放,新中國成立水到渠成、指日可待;人和是北平人民支持,是北平解放半年多取得的偉大成績,是北平市委領導北平軍民取得的勝利的結果,給北平營造了一個政治社會安全安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經濟發展不斷好轉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軍事環境,定都於此,北平當之無愧。

1.“定都北平”

定都、都城的選址是一個政權非常重要的政治工作,是國家穩定的頭等大事之一,因為都城是一個政權重要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中心。所以,唐朝韓愈說,“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2)

第一,曆史的傳統。我國的古代王朝首都開始是以長安—洛陽(黃河中遊)為重要選擇,唐宋以前長安為主都、洛陽為陪都;到了國家版圖更大以後,北京就成為首選。北邊可控製東北與蒙古高原,能保障國家安全、民族安全;西邊可控製西北,遙控邊陲;東南有運河與華東、中南連成一線;有太行山、燕山的天然屏障,有華北平原的豐饒沃土,居高負險,層山帶河,雄視天下,是控製、保障中國的政治安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經濟安全、交通便利的樞紐。所以,古代中國後期遼金元明清各個朝代定都,都在北京。

第二,革命形勢的發展。這時候東北、華北解放,北靠蘇聯,有著非常好的根據地。

第三,北京人民的支持。關於“定都北平”這個重大決策確定的時間,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寫了一本書《豔陽照我》,介紹了當時北平具有的政治優勢、地理優勢和安全優勢。這本書說,定都北平的決策起於新中國成立前的1949年2月。這時候,北平已經解放,中共中央住在河北的平山西柏坡,準備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有讓王稼祥擔任外交部部長或駐蘇聯大使的意圖,所以把他從東北叫來參加七屆二中全會,他當時是東北中央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

該書介紹,定都北平源自王稼祥的建言。當時是在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詢問王稼祥在哪兒定都的意見,王稼祥分析了中國曆代定都的特點,指出在西安、洛陽、開封等地方建都都不足取,南京也不足取。

王稼祥認為,北平比較合適,他講了4個理由,一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利於首都安全;二是靠近蘇聯;三是經濟發展,有較好經濟基礎;四是曆史傳統,民眾容易認同。朱仲麗說,這更堅定了毛澤東定都北平的決心。(3)

這個說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毛澤東定都北平的想法與決心至少在1948年底就確定下來了,甚至可以說他轉戰陝北,在革命勝利在望、決戰在即的情況下,率領中央軍委機關移駐西柏坡,就確定了要定都北平。這有幾則資料。

一是1949年1月底米高揚秘密訪問西柏坡。毛澤東告訴米高揚,“中共中央將在2月20日遷往北平”。(4)

二是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在回憶錄裏講的。1948年5月,中央要求晉察冀、晉冀魯豫解放區合並,組成華北中央局的黨的機構和華北人民政府。“華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中央是試圖以此作為一個國家的藍圖來試點的。”(5)也就是說,華北人民政府是中央政府的雛形。

11月8日,中共中央、毛澤東決定由華北中央局接管天津、北平。北平解放後,毛澤東指示華北局負責人說:進北平要依靠工人階級。“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6)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毛澤東在會上宣布:“我們希望4月或5月占領南京,然後在北平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並定都北平。”(7)這是中共中央正式對外宣布新中國將定都北平。

這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定都北平的決策過程。另外,北平和平解放以後,北平市委、北平軍管會領導北平軍民做的工作非常好,北平非常安全、安定,北平成為首都名正言順,這是現實基礎。

2.建設新北平

建設新北平,主要是指兩個方麵,一是全麵和平接管,對國民黨軍政係統的接收、改編、改造,如改編國民黨軍隊,接管舊政府、警察機關,接管物資係統,接管文化係統,這是政權建設;二是建設古都全新秩序,如建立人民政權,恢複社會秩序,安定民生,發展生產,這是民生基礎,經濟、社會基礎。

北平和平接管、建設新北平的領導工作,是由彭真任書記的北平市委和葉劍英任主任的北平軍管會負責的。葉劍英也是第一任北平人民政府的市長,他的任職到8月19日,後調任廣東,任職華南中央局第一書記,中央軍委任命聶榮臻繼任北平市長兼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所以開國大典的閱兵總指揮是聶榮臻。這年彭真47歲,葉劍英52歲,聶榮臻50歲。

當時北平市政府的領導關係是這樣的,中央任命平津戰役總前委負責對華北中央局的領導,但它側重軍事工作及外事工作;黨務、政務工作由華北中央局領導,具體領導北平市委,北平市委領導北平市政府和軍管會。

北平和平接管,始於1948年底。1949年1月22日《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簽署,北平正式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後,接管工作全麵啟動,主要是改編國民黨軍隊和接管物資係統、文化係統、政府係統。4月1日接管工作基本完成,曆時約3個月。

接管工作是兩方麵,先“接收”,再“管理”,重在政權建設和國營經濟建設,建立新北平的政權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秩序基礎。

北平和平接管是對共產黨執政的重大考驗,是共和國建立前夕的一次大考,由於有很好的前期準備,尤其是良鄉培訓幹部做得很紮實,接管工作整個過程很順利,北平市委、北平市軍管會領導有方,全體北平市共產黨員、革命軍人、市民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功、完滿的成功,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讚譽。《新聞天地》報紙評價說:“葉劍英領導的中共幹部,為了打穩中共未來首都的基礎,接管是審慎、周到、仔細、嚴密的,”“幾乎做到盡善盡美的程度。”(8)這份報紙當時還不是我黨管理的報紙。

“管”,就是基層人民政權的建立與舊的國家暴力機器的摧毀;治安秩序的恢複,清除各種危險危害因素;發展生產,穩定市場,安定民生,這個也是戰果輝煌:兩個月內,接收國民黨的軍、警、憲、特人員散兵遊勇共35000餘人,其中尉官以上軍官5000多人,相當於一個軍的兵力;半年多時間,共登記攤販50029戶,其中46229戶分別遷進12個市場,取締3200餘戶,介紹工作343人,動員返鄉農民320餘人,收容、救濟280多人;收容乞丐2935人;11月21日,12個小時內關閉224家妓院,集中妓院老板269人、領家185人,處理妓女1316人(小孩94人未計入);91天清潔運動,清戶清巷,清除城市所有垃圾,運除垃圾219280公方、201638噸。

其中,對北平的警察機關接管大致情況是:

1948年12月17日,北平市公安局在保定正式成立,局長是譚政文,譚政文同時是北平市委常委。公安局下設4個處,全局幹部114人,進城時增至539人。市內總共20個分局,內城7個區分局,外城5個區分局,郊區8個區分局。

1949年1月31日進城時的幹警一共是1260多人,接管了國民黨的舊警察員警13600多人,10∶1的比例。接管方針是“粉碎舊機構,逐步洗刷壞分子”,這些舊警察,依據罪惡輕重,先處理反革命分子,後處理一般舊警人員;先處理上層,後處理中下層,到本年底,處理、離職的6972人。

北平市委把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經過半年努力,北平市經濟恢複、改造和發展生產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8月9日北平市長葉劍英在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北平市接管與施政工作》的報告,指出:“北平的工業生產是有進步有成績的。”一些行業已經超過了解放前,個別行業還超過了1948年前半年。(9)

北平市的建政成績,得到了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的肯定。5月16日,毛澤東向華東局、華中局、西北局、南京市委通報了平津接收企業的經驗。

正是因為北平市領導、軍民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北平市確立為新中國首都奠定了經濟基礎、城市基礎。

3.人民的支持

定都北平第三個因素,是北平人民的支持。

1949年1月17日,傅作義時代的前北平市長何思源領導發起和平解放北平運動。在華北七省市參議會上,他以北平榮譽市民的身份,在會上提出議案,督促與會將領接受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的條件,提出三條建議:(1)將北平改稱北京;(2)在北京設立中央政府;(3)中央政府統一全權。

何思源隨即被推舉為“華北人民和平促進會和平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出城與解放軍前線指揮部接洽,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這反映了北平市政界、商界和社會精英對人民政府定都北平的支持、擁護和期待。

人民的支持,為北平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奠定了群眾基礎、社會基礎,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麵:(1)革命形勢發展,黃河以北都是解放區,中國革命的全麵勝利在望。中共中央“大搬家”真是一年一個樣:1947年3月,撤離延安;1948年3月22日,由陝北米脂楊家溝向華北前進;1949年3月23日,進京;(2)蘇聯政府支持;(3)北平人民支持,這些是政治優勢;(4)北平是曆史名城、中國著名都城,這是巨大的地理優勢、曆史優勢;(5)政治安全,重心所在,這是安全優勢。

正是有了這些政治優勢、軍事優勢、地理優勢、曆史優勢、經濟優勢、社會優勢,新中國建都北平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水到渠成,也就是人民的選擇、曆史的選擇、現實的選擇。

4.進駐香山

定都北平確定了下來,中央駐地定在哪兒?

北平這時候還是百廢待興,很多地方並不安全。所以,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就和中辦主任楊尚昆商量,先暫住香山,而不進駐中南海。這時候,周恩來是“搬家”的總指揮,楊尚昆是具體負責人。

這裏有兩個很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共中央明確決定將來中央主要領導人是要入住中南海;二是暫住香山。為什麽暫住香山?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和房子比較多。這是楊尚昆的回憶,說到為什麽要選擇香山作為中央臨時駐地。(10)

楊尚昆說,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香山安保工作比較好做;二是香山的空房子很多,便於中央和中央軍委等機關駐紮。

這樣,毛澤東入住了雙清別墅,中央書記處書記入住了附近來青軒,中央軍委機關入住了香山,這裏有3000多間房子,可以住5500多人。

毛澤東在1949年從進入北平到搬駐中南海,具體的時間是:3月25日,入住雙清別墅,中共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遷駐香山;6月15日,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進城後,毛澤東有時晚上就暫住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9月21日,正式移居菊香書屋;中共中央機關、中央軍委機關陸續遷入北平市內。毛澤東在香山前後一共住了181天。

(二)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中共中央、毛澤東進北平的時間表大致是,3月23日,自西柏坡出發,毛澤東一行是11輛吉普車、10輛大卡車,毛澤東坐在第二輛吉普車上,當時是“全副武裝”,戴上了墨鏡、穿著雨衣,遮擋灰土。

出發前毛澤東和周恩來有一段對話,這就是著名的“進京趕考”講話,周恩來見毛澤東醒來就過來詢問是否睡得不錯,毛澤東非常滿意,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11)

“進京趕考”是我黨曆史上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加快了爭取民主革命的全國性勝利和籌建新中國的步伐。從我黨曆史上來說,它提出了一個曆史性課題,即如何建設我們這個偉大的黨、偉大的國家?怎樣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使我們的江山長治久安?“進京趕考”的精神就是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毛澤東同誌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60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們黨在這場曆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同時,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今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這場考試的繼續。’”(12)

23日當晚天黑以後,毛澤東一行走了200多公裏,住到了河北唐縣淑閭村。

第二天(3月24日)早晨9時再出發,中午到達保定省委機關,在那兒吃了午飯。下午趕到涿州,住在42軍軍部。晚上,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和(中革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趕到,匯報了第二天行程安排,尤其是毛澤東進北平路線安排,即先乘火車在清華園下車、暫時在頤和園休息、參加西苑閱兵。這些安排都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同意。

25日淩晨2點,毛澤東一行換火車進京。4個小時後,6點,毛澤東的專列到達北平的清華園站。這個站點是一個破敗的小站,為了安保需要,葉劍英、李克農特意選擇此地作為毛澤東等的轉換站,下火車後轉乘汽車,直抵頤和園福壽堂歇息。福壽堂是頤和園裏的皇家藥房,上麵還有一個景福閣,下午3點,毛澤東一行吃完午飯,就坐汽車趕往西苑機場。下午5點,西苑機場閱兵;晚飯時分,在景福閣宴請民主人士;晚12點左右,入住雙清別墅。

這是毛澤東、黨中央進駐北平香山的經過。

(三)新中國的製度設計

新中國的總體規劃,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建立國家政權,國家的主要組織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是“人民政協製度”;二是確定基本製度,包括經濟製度、外交政策等內容。

1.人民政協會議製度

新政協1949年6月11日正式舉行籌委會第一次預備會議,就在雙清別墅裏;6月15日,新政協籌委會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當選常委會主任。

9月17日,新政協會議改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改名為人民政協,這也是一直沿用到現在的名稱。9月21日,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正式開幕。

在召開新政協期間,大概是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開會,晚了,毛澤東就暫住在了懷仁堂。後來晚上會議開晚了,就住在中南海了。

2.基本製度設計

基本製度設計,是支撐起新中國的“四梁八柱”。

第一個是“國體”,即人民民主專政製度,這是指政權的性質。新民主主義的政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政權。

第二個是“政體”,指“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一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二是民主集中製原則。在這裏,毛澤東和黨中央有一個偉大的首創,就是用人民政協製度過渡,1954年正式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

第三個是“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這個也是我們國家的首創,和蘇聯大不相同,蘇聯是聯邦製,我們國家是“單一製”,中央集權製。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時有一個解釋:“我國雖是多民族國家,但漢族占國家人口的最大多數,達4億多人;少數民族總共不到全國人口的10%,因此,實行民族平等的民族自治,不實行多民族聯邦製。”(13)

第四個是“經濟製度”。實行的主要是兩個:

一是國營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二是“四麵八方”的經濟政策。

“四麵八方”的經濟政策最早是誰提出的說法很多,現在一般認為是毛澤東。主要史料依據是陶魯笳的回憶錄。陶魯笳這時候擔任太行區黨委書記,他回憶說,1949年4月15日,他來北京開華北局會議。毛澤東、朱德在香山雙清別墅親切接見了他們,談起了經濟政策。毛澤東說,“我們的經濟政策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叫作‘四麵八方’。什麽叫‘四麵八方’?‘四麵’即公私、勞資、城鄉、內外。其中每一麵都包括兩方,所以合起來就是‘四麵八方’。這裏所說的內外,不僅包括中國與外國,在目前,解放區與上海也應包括在內。我們的經濟政策就是要處理好‘四麵八方’的關係,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14)

這是“四麵八方經濟政策”的最早提法。後來劉少奇在天津考察工作時,傳達了這個經濟指示。

第五個是“外交政策”。當時叫“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包含三層意思:“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一邊,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力量。“另起爐灶”,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餘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

以“別了,司徒雷登”、劉少奇訪問蘇聯為代表性事件。“別了,司徒雷登”是指和美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決裂。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的重要標誌,表明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的橫行霸道、侵略欺負中國人民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劉少奇訪問蘇聯是一場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動,代表團在蘇聯前後一共待了兩個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蘇聯向新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借款達成初步協議,貸款為期5年,年利率以1%計算,中國在貸款生效後10年之內還清,這與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貸款利率3%比較,是相當優惠的支持。和劉少奇一同來到中國的蘇聯專家多達80多人,大多是司局級領導幹部,有個別是副部長級幹部、資深高級工程師,一般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並經受過戰爭考驗,落實了蘇聯向新中國提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若幹個援助項目,為恢複百廢待興的國民經濟和新中國的迅速崛起,爭取到了寶貴的、有力的國外援助。(15)

(四)新中國的建立過程

毛澤東與中共中央這時在香山、北平做的最主要工作是兩項:一是革命,二是建國。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12日視察香山革命紀念地時指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25日進駐香山,這裏成為黨中央所在地。在這裏,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吹響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角,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全國各地勝利大進軍,徹底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在這裏,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政策基礎。在這裏,中共中央同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共同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製定通過了起到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製定了一係列基本政策,描繪了建立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16)

習總書記精辟地指出了毛澤東、中共中央在香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一是把革命進行到底,完成了革命戰爭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全麵勝利;二是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基,奠定了基本的理論基礎、政策基礎和製度基礎。

1.革命到底

革命到底是指“將革命進行到底”,是指在三大決戰勝利以後,向全國進軍,奪取全國勝利。這裏麵有兩個重要方麵,第一個方麵是北平和談。和談本身是革命勝利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談也是為了全國統一,不能是劃疆而治,更不能是劃江而治,搞“南北朝”、國家分裂,這是國共和談真和談、假和談的底線。這裏有一個字值得說明一下,國民黨的如意算盤是“劃疆而治”,這個“疆”字,是邊疆的“疆”字,當時國民黨當局想以實際占領區為談判的基礎。當時,我們解放的地區主要在東北、華北和華東一部分;國民黨占領的比較多,江南、西北、西南都是他們占領的。

第二個方麵是全國解放。因為北平和談隻是革命到底的一個部分,並且我們黨仁至義盡,國民黨拒絕簽字,所以要向全國進軍,武力解放全中國。

向全國進軍是指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的過程。主要包括總謀劃、北平和談、渡江戰役、全國大進軍四個部分,環環相扣,節節勝利,這段曆史充分表明了國民黨大勢已去、氣數已盡,也充分說明我們共產黨的勝利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段曆史真是**氣回腸,使人非常振奮。

這裏的“總謀劃”是兩個謀劃,一是渡江戰役的“總謀劃”;二是全國進軍的“總謀劃”,體現在下麵兩個電報中。

第一個“總謀劃”,是謀劃渡江戰役的時間、兵力部署。4月18日,鑒於等待國民黨和談最後簽字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毛澤東、中央軍委同意了渡江戰役總前委的要求,電報指出:“完全同意總前委的整個部署,即二野、三野各兵團於20日開始攻擊,22日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務以後,再考慮略做停頓,采取第二步行動。請你們即按此總計劃堅決地徹底地執行之。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17)

毛澤東的這個電報,指示了兩個重要內容:一是渡江戰役的時間,是4月20日全軍渡江;二是渡江戰役開始後的解放軍戰法,是渡江後各軍行動“一氣打到底”,不受限製。於是,4月20日17時,渡江正式開始。首先是萬炮齊鳴,進行炮火壓製;隨即突擊部隊挖開江堤,把躲避敵軍炮火放在內湖內河的帆船找出來,翻壩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