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到香山如讀書

我到香山如讀書。香山之書厚重,遠追唐代,近連民國。自唐代起就在香山建寺廟,弘揚佛法。明代“西山佛寺累百勝”。香山因皇家的文化點染而屢露崢嶸。香山作為遼、金、元、明、清的皇家禁苑,是帝王遊獵、享樂勝地,是百姓心中遙不可及的天堂。特別是清代,1746年,香山靜宜園建成,乾隆禦題二十八景詩。第二年,乾隆再來香山,寫下“我到香山如讀書,日新境會領徐徐”詩句,生動傳遞出帝王飽覽香山宜人景色的喜悅,如同享受讀書樂趣的舒暢。帝王在香山讀書更是喜上加喜,“自古名山僧占多”,名山又以石刻名。

香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曲水流觴,宛若天成。香山二十八景,清幽雅靜,蔚然深秀。清代帝王康熙建行宮,乾隆建靜宜園,乾隆一一賦詩,82次駐蹕,可見帝王鍾愛香山之深。現存的香山石刻多為乾隆帝禦題。乾隆親自題寫“樂觀林壑之美”,鐫刻60餘處石刻。從香山的精華石雕、碑刻、詩詞文化,可以一窺香山文化精粹,從香山文化精粹更可以管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香山如同一本打開的書,每一頁的背後都與中華傳統文化血脈相連。香山的碑碣、經幢、石刻,涵蓋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題記、誌文無不彰顯香山自然之美,人文之盛。

與香山相關聯的豐富佛經、佛像、詩賦、題詞、題額,透露中華文化基因的片段信息,展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滿清入關以來的清代皇家文化、滿清八旗文化,園林建築文化、宗教寺廟文化遺存豐富。香山留下的石刻多是帝王石刻,石雕造像顯露帝王文化、審美、藝術品位。

香山的金剛寶塔等大型石雕工藝,如明珠般鑲嵌在以自然生態為勝的香山文化王冠之上。以碧雲寺、實勝寺、寶相寺、梵香寺、法海寺等石雕、碑刻曆史文化遺存為引領,可以暢讀香山曆史文化之書,欣賞香山宗教、文學、藝術之美。中華文明在近現代文化的演化,新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文化勃興,都離不開一脈相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都可以在香山豐富的文化寶庫中找到線索和蹤跡。

近代香山,民國慈善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現代休閑旅遊文化、中西並蓄的多元文化不一而足。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文人雅士、墨客騷人、僧侶道士、誌士仁人、中外遊客,“群賢畢至,少長鹹集”。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毛澤東潑墨揮毫“百萬雄師過大江”,為香山曆史文化增添新的光輝詩篇。香山以石刻石雕無愧中國曆史文化名山之列,南與五嶽、黃山、峨眉相呼應。賞香山自然風物之美,品石刻石雕之秀,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加中華文化價值認同,香山功不可沒。遊曆香山,穿梭今古,無愧“我到香山如讀書”!

明代石刻珍貴稀有。現存於國家圖書館的拓片碑文,遼乾統三年(1103年)某某禪師的殘墓幢拓片,顯露香山初現文化勝跡之端,盛況空前。碑文記述了公主仰慕高師學養風範,殷勤備至延請至香山寺弘法,講授唯識論,聲名鵲起,慕名而來的人,皇親貴胄、販夫走卒,絡繹不絕,從之者眾。高師又樂善好施,功德無量。惜七十而終,追思感懷者不可計數。碑文生動記述了盛況空前的禪師講學、禪師涅槃和追思經曆:

“……皇姑宋魏國大長公主聆其風……,慕其高尚,親詣……,請禮甚殷,遂屈師於香山寺,敷唯識之論焉。首啟之際,辟屋皆來,蟻聚風趨末之如也。蓋談吐奇妙,精義入神,塵柄之下,鍾梵之間,其破泛龍,裂世綱,漸離所著相者比比有焉。起成信,見本覺,能發無上心者,時時有焉。以致帝族相思,臣庶緇黃,皆慕敬從。鹹生仰重。加以善興佛宗焉,設貧民,崇禮重賢,好仁存孝。”(2)

明代香山寺的“敕賜香山永安禪寺報恩之碑”,記錄了明代寄望於弘揚佛法,以期國泰民安、聖壽恒昌、佛法長存。玉華寺的“萬古長春”石刻,記錄寺廟靈泉之源,“源源東來,綿綿弗絕。滋我善土,肇我壤業。”製碑者感念眾友人捐資修繕,稱頌此舉將流芳百世,“千百年後,古今一轍。”特也雕刻石碑紀念。天地間小我之外,眾生共存。憂今懷古,曆久彌新。這一中華文化源流,文人士子、僧侶匹夫的襟懷與抱負,無分高下,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