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的紅色印記——“保衛華北”石刻

李進明(1)

“保衛華北”石刻位於京西香山櫻桃溝內。

香山是京西的名山,位於海澱區的西部,而香山的櫻桃溝坐落在而今北京植物園西部的範圍內,位於壽安山麓臥佛寺西北側,是兩山所夾的一條外廣內狹、峰高溝深的幽靜峽穀。山穀內奇石突兀、林木蔥鬱。峽穀兩側是峻秀挺拔的山巒,一條蜿蜒的潺潺溪水清澈見底、順穀而下。一條林蔭小路在山間伴著溪水峰回路轉,小鳥在林中歡叫,不時有鬆鼠跳上岩石,這裏真乃是一座花木茂盛、景致清幽、具有山野情趣的天然花園。

相傳,櫻桃溝在古代時曾是一個盛產櫻桃的溝壑,山澗兩旁遍植櫻桃樹,因此而得名“櫻桃溝”。每逢春季,滿山遍野的櫻桃花染紅了整個山穀,宛若仙境。為此,金章宗皇帝曾在櫻桃溝口建了“看花台”一座,終日笙歌燕舞,豔女美酒,賞花作樂。如今櫻桃樹已不複當年盛況,可地名卻流傳了下來。

櫻桃溝不但景色優美,而且還刻有紅色的革命烙印,這就是著名的“保衛華北”石刻。“保衛華北”石刻,位於櫻桃溝內的水源頭下邊不遠處山路旁的岩石上。該石刻字跡為繁體,字體方正有力,為十字形排列。

那麽,這尊石刻是誰鐫刻,又是何時誕生的呢?

對於這一問題,相關黨史資料和革命老前輩的回憶文章早已給出明確的答案。這尊“保衛華北”石刻誕生於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後的1936年7月。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後,繼續向關內進攻,妄圖占領華北,滅亡中國。在東三省已淪陷、華北麵臨危急、中華民族麵臨危亡的緊急關頭,在中國共產黨北平地下黨的領導下,為反對日本製造的華北事件,北平學生聯合會和民先隊在1936年7月,利用暑假期間組織北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學生,在香山櫻桃溝連續舉辦了三期“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每期一周,一期200餘人,進行軍事訓練。以此來宣傳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開展,為迎接全麵抗戰的到來,培養和輸送抗日骨幹和有生力量,為投身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做準備。

參加軍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主要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多所大中學校的青年學生,以及一些暑期來北平的外埠青年救亡團體的學生,他們其中大部分是民先隊員或中共學生黨員。夏令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營員們在櫻桃溝的山坡上,在元寶石下的泉水邊,在破舊的小亭子裏安營紮寨,接受集體生活的鍛煉。

夏令營期間,營內的生活豐富多彩,內容安排得非常充實。每天黎明,營員中的司號員——來自北京大學教育係的學生陸平,都要登上元寶石旁邊陡峭的山崖吹響軍號,喚醒沉睡的營員。營員們聽到起床號音立即起床,開始了一天的緊張、艱苦而又充滿朝氣的訓練生活。

由於櫻桃溝內峭壁叢生、曲徑通幽、橫向較為狹窄、地域不太寬闊,因此受自然條件限製,營員們晨起後的早操,便改為以班排為單位進行登山攀岩科目訓練。上午安排的是軍政教育課或宣講會。特邀當時的著名左翼教授楊秀峰、黃鬆齡、施複亮等講授時事政治及分析抗戰形勢,課後營員們展開熱烈的討論。軍事教育課程則由夏令營總隊長兼軍事教官白乙化講解軍事理論、闡述軍事戰略。下午主要是進行軍事訓練。

夏令營總隊長兼軍事教官白乙化是遼寧省遼陽人,滿族,1911年6月11日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28年,他考入沈陽東北軍教導隊,後升入東北陸軍講武堂步科。1929年,他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係預科。其間,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大量進步書刊,1930年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向校方提出抗戰申請,返回遼陽組織抗日義勇軍,率部轉戰遼西、熱北、錦西,連戰連捷,得綽號“小白龍”。1933年,抗日義勇軍被國民黨32軍欺騙繳械,他含憤複回北平中國大學讀書。1935年,他獲得中國大學學士學位。同年12月9日,白乙化參與組織了“一二·九”學生運動,他奮勇當先,積極組織同學集會遊行,被稱為運動中的虎將。1936年6月至7月,他奉中共北平地下黨的安排,擔任“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總隊長兼軍事教官。

櫻桃溝的中心腹地有一塊巨大的元寶石,元寶石旁的溪水邊有一塊山石,山石前有一片開闊地,這裏是當年夏令營活動的中心地區。營員們每天訓練歸來,都在這裏洗漱和一日三餐。每天上午的軍政課、講座會、研討會也在這裏進行。這裏儼然成了研討社會問題、理論問題和分析抗戰局勢的“大課堂”。

那塊山石就是當年的“講台”。營員們每天上午坐在山石周圍,聽楊秀峰、黃鬆齡、施複亮等教授分析抗日戰爭的局勢,聽總隊長兼軍事教官白乙化闡述軍事理論、作軍事報告。大家還在這裏爭相傳看紅軍在長征途中於1935年8月1日由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公開發布的“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熱烈談論紅軍北上抗日的消息,激烈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賣國政策。同時,營區內還每天油印刊發《行軍日報》,及時反映營員們當天緊張有序、艱苦快樂、充滿朝氣的火熱軍事生活。

營員們每天下午的軍事訓練課,則是展示大家機智勇敢的實戰課堂。軍事教官把營員們分成敵我雙方,組織編隊攀上櫻桃溝的北山坡,分別展開攻防戰、伏擊戰、遭遇戰及遊擊戰的演練。此時,漫山遍野便會傳來營員們的“殺”聲一片。

夜晚,營員們除了點燃篝火,圍坐在山石旁、溪水邊,舉行時事政治討論會、高唱抗戰歌曲或自編自演一些愛國救亡的小節目外,教官們還要根據夜間特點,時常給營員們搞些緊急集合、急行軍以及“抓舌頭”等相關軍事演練,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營員們的綜合軍事素質。

在軍事夏令營期間,營員們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抗日救國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大家的歡聲笑語匯入潺潺溪流,充滿了整個山穀。抗日救亡的歌聲,伴隨著陣陣山風飄向空中,響徹雲霄。

就在香山櫻桃溝舉辦第一期軍事夏令營期間的一天中午,北京大學學生陸平忽然看到清華大學學生趙德尊在水源頭下邊的一塊山石上手握鋼鏨、揮動鐵錘在雕鑿著什麽。隨著鋼鏨鑿刻山石發出鏗鏘有力的“嘭嘭”聲,陸平連忙走過去察看。隻見在這塊山石上,早已用粉筆勾勒出了“保衛華北”4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陸平見了立即明白了趙德尊的用意。於是他接過趙德尊手中的鐵錘鋼鏨,按照字跡筆畫,也“叮叮當當”開鑿起來。就這樣,他們二人滿懷抗日救國的一腔熱血和**,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交替在這塊山石上揮汗如雨地揮錘雕鑿,共同完成了當時最能表達全國人民心聲的“保衛華北”這四個大字的鐫刻。陸平、趙德尊二人的行動,贏得了來此參加夏令營的廣大學生的一致讚譽。此石刻對當時革命青年和進步學生投身抗日的愛國熱情,起到了鼓舞和激勵作用,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勇氣和必勝信心。

陸平、趙德尊二人,當年都是具有民先隊員和共產黨員雙重身份的學生營員,他倆在一起鑿刻完“保衛華北”石刻以後,都分別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黨領導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並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在對敵鬥爭的革命烈火中,都逐漸鍛煉成長為黨的領導幹部。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為黨工作,不怕流血犧牲,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為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人民新中國,都做出了自己的重大貢獻。

陸平原名叫劉誌賢,吉林長春人,生於1914年,193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係學習。1936年7月,他參加了第一期“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在抗日戰爭時期,陸平曾先後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全國總隊部組織部部長,中共晉察冀分局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冀察熱遼區黨委秘書長,晉察冀平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平北地委副書記、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曆任晉察軍區政治部主任,察哈爾軍區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軍三縱隊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局長兼黨委書記,中共鬆江省委常委、黑龍江省委委員;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中共北京市委委員;第七機械工業部(後改為航天部)副部長、部黨組副書記;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機關黨組副書記;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於1995年離職休養,2002年逝世,享年88歲。

趙德尊是遼寧省遼中縣人,1913年3月出生於遼中縣一戶農民家庭。1933年夏至1937年6月,他在清華大學外國文學係學習畢業,193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清華大學“左聯”支部書記、清華大學黨支部書記、北平市學委秘書、全國民先總隊部黨團組織委員,參與組織了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7月,他參加了第一期“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抗日戰爭爆發後,從1937年7月至1943年9月,趙德尊參加了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曆任太行山冀西、晉中地委副書記、書記、軍分區政委。他率領地方部隊和民兵參加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1943年9月9日,他奉命以黨的七大代表的身份千裏迢迢奔赴延安,不久便作為七大代表進入中央黨校一部學習。1945年4月23日,趙德尊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10月,他奉命挺進東北,先後擔任赴東北幹部團黨組組織委員、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省委副書記。1949年9月,他擔任了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此時他剛剛36歲,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最年輕的一位省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擔任省委書記,不久又兼任省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黨政軍一肩挑。1953年4月,他調任中共東北局委員、農村工作部部長,後又兼任東北局秘書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從1979年2月起,他繼續先後擔任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政法委主任。趙德尊是黨的七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於1985年9月離休,2012年2月5日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9歲。生前出版有《趙德尊回憶錄》《征程鱗爪》等著作。

白乙化在圓滿完成了三期“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總隊長兼軍事教官的任務後,便奉黨的指示赴綏西的東北墾區工作,曆任中共綏西特委委員、中共墾區工委書記、墾區特委書記。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10月領導了墾區農民大暴動,組織抗日先鋒隊並任隊長。1939年春,他率領抗日先鋒隊從內蒙古來到平西,與冀東大暴動的抗日聯軍合並,組成華北人民抗日聯軍,任副司令員。1940年1月,抗日聯軍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改編後,他即率部參加了粉碎日軍對平西抗日根據地十路圍攻的戰役,屢創日軍,並在今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阻擊戰中擊落敵機1架。1941年2月4日,日軍沿白河向我根據地進犯,白乙化率部在密雲縣馬營西山與敵人激戰,斃俘敵人117名。但在戰鬥即將勝利結束時,白乙化團長不幸頭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0歲。白乙化犧牲後,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發表了《告全軍同誌書》,讚揚他是“優秀的指揮員、民族英雄、無產階級的先鋒”。挺進軍司令員蕭克將軍稱讚白乙化“血沃幽燕、名垂千古”。

光陰飛轉,日月如梭;斯人已去,往事如煙。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那塊“保衛華北”石刻後來也逐漸湮沒在曆史的風塵中。

該石刻首次被找到是在1974年8月6日,起因是石刻作者之一陸平的子女們在聽了父親的回憶後,先後兩次來到香山櫻桃溝當年的軍事夏令營營地,並沿著元寶石水源頭下邊的山穀溪流仔細尋覓,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臨近溪邊的滾滾亂石中將布滿厚厚泥土和青苔的該石找到。他們刮去山石上的泥土青苔,並用溪水衝刷幹淨,再用樹枝在山石上的字跡筆道處摳劃出沉積多年的淤泥,使“保衛華北”四個大字清晰地顯露出來,重見天日。由於終於找到了父親38年前留下的青春革命遺跡,陸平的子女們欣喜萬分,舉起相機與該石刻合影留念。雖然這塊異常珍貴的“保衛華北”石刻找到了,但由於當時陸平還沒有獲得平反,因此隻好忍痛割愛地重新將這塊山石用野草藤蔓遮蓋起來,並對此事秘而不宣。直到1975年4月,在毛主席親自關照下,陸平政治上獲得平反並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後,他才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來到櫻桃溝的穀底,扶石追憶當年那段戰鬥的青春歲月,並欣然倚石而坐,在“保衛華北”石刻前拍照留念。

“保衛華北”石刻再次被發現則是在1980年6月,這時距該石刻誕生已經是44年後了。一天,北京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王保臣和同事們在櫻桃溝清除溝旁的雜草時,忽然發現了溝邊的一塊大青石上有隱隱約約的石刻字跡,他們用溪水清洗後,發現是“保衛華北”四個大字。這時恰逢時任北京市政協主席劉導生到櫻桃溝視察工作,他聽說此事後,親臨現場觀看,並證實這塊“保衛華北”四個字的石刻是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愛國抗日的北平學生聯合會留下的。後來又經過多方調查,終於找到了該石刻的兩位作者陸平和趙德尊。

1983年12月8日,共青團北京市委和首都青年學生聯合會在香山櫻桃溝舉行了“一二·九”運動48周年紀念大會,把這塊石刻列為重要革命文物,並對“保衛華北”石刻進行了整修。1984年12月8日,在“保衛華北”石刻的旁邊開始建設“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一年後正式落成,並由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八個鎏金大字。從此,這裏便成了香山地區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反對日本侵華的浪潮中,北平的青年學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雖然當年香山櫻桃溝的軍事夏令營時間很短,僅僅舉辦了三期,營員也僅僅600餘人,但我黨培養教育出來的這批愛國革命青年投身到民族解放的偉大鬥爭中後,便在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人民解放事業的中堅力量,白乙化、陸平、趙德尊就是其中的代表。

“保衛華北”石刻,作為在全國抗戰暴發前夕誕生的一尊革命文物,具有非常珍貴的曆史價值。而今,雖說距當年“平西櫻桃溝抗日救國軍事夏令營”一晃已經過去了86年,但“保衛華北”石刻依然屹立在香山腳下的櫻桃溝裏,依然激勵著當代中國青年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同時,該石刻早已成為香山櫻桃溝內的一處著名的紅色景觀,也成為對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實物,同時還賦予了香山櫻桃溝一道紅色的革命印記。

(1) 李進明:海澱區政協文史委研究員,海澱區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及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