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山的曆史與文化形成

(一)唐至金:香山文化的發軔期

香山地區的開發,始於唐朝:在普通村落基礎上,開始出現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宗教空間。

唐朝貞觀(627—649年)初年,朝廷在香山東北側的壽安山麓營造兜率寺,殿內供奉檀香木臥佛一尊,俗稱臥佛寺。這是當前所見關於香山地區人文活動的最早文字記載。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遼太宗將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定為“南京幽都府”,成為遼國五京之一。明人徐善《冷然誌》載:“香山寺址,遼中丞阿勒彌所舍,殿前二碑載舍宅始末。遼朝末年,末帝耶律淳病死,葬香山永安陵。”(2)

金海陵王完顏亮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二十六日,金國正式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定名為中都大興府,北京正式成為北方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全國範圍內地位的提升,帶來了北京地區、香山的大發展。

金世宗、金章宗祖孫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對園林、宗教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先是,“大定中,詔(巨構)與近臣同經營香山行宮及佛舍。”至“大定二十六年三月,香山寺成,幸其寺,賜名‘大永安寺’,給田二千畝、栗七千株、錢二萬貫。”(3)金章宗時代,在海澱西山一帶大興土木,在玉泉山建造芙蓉殿行宮(4),在香山建會景樓、祭星台等(5),不時巡幸。香山遂成為皇家園林所在區域。

(二)元明時代:香山文化的發展期

元代,定都北京,名中都,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作為京師近郊的香山地區自然備受關注。因此,元代是香山地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

作為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不僅支持郭守敬引西山水,東入京師,濟大運河,還巡幸香山永安寺,並在香山南麵的萬安山建造了大宣文宏教寺(也作弘教寺),即後來的萬安山法海寺、法華寺。

皇慶元年(1312年)四月,元仁宗“給鈔萬錠,修香山永安寺”。(6)仁宗子英宗則極力擴建臥佛寺,即壽安山寺。《日下舊聞考》引《元史·英宗紀》雲:“英宗即位,是年九月,建壽安山寺,給鈔千萬貫。十月,命拜珠督造壽安山寺。”

(至治元年)三月,益壽安山造寺役軍;十二月,冶銅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二年八月,增壽安山寺役卒七千人;九月,給壽安山造寺役軍匠死者鈔人百五十貫,幸壽安山寺,賜監役官鈔人五千貫。

元文宗在位六年,大興香山佛事。先是,於玉泉山東,創建聞名後世的功德寺前身大承天護聖寺:“天曆二年五月,以儲慶司所貯金三十錠、銀百錠建大承天護聖寺。”“九月,市故宋太後全氏田,為大承天護聖寺永業。”“冬十月己醜,立大承天護聖寺營繕提點所。”至順二年九月,“命留守司發軍士築駐蹕台於大承天護聖寺東。”是月,“幸大承天護聖寺。”(7)

不僅是大修大承天護聖寺,同時,元文宗還繼續了臥佛寺的擴建工程:“至順二年正月,以壽安山英宗所建,寺未成,詔中書省給鈔十萬錠供其費,仍命燕鐵木兒、撒迪等總督其工役。”“以晉邸部民劉元良等二萬四千餘戶隸壽安山大昭孝寺,為永業戶。”(8)

元代,香山還興造了一座不起眼的建築,但對後世影響極大,即耶律阿利吉建造的碧雲庵。

明代,太監大興,多有太監居高位、挾巨資者,而太監年老出宮居住的規定使得他們大力扶持寺廟,以備老年居住。在皇帝、王室和太監的推動下,香山地區的寺廟得到極大的發展。

香山寺、碧雲庵、功德寺、臥佛寺都有較大規模的複建和擴建,尤其是香山寺與碧雲庵,更新建了宏光寺、玉華寺、寶藏寺、隆教寺、金山寺、圓通寺等諸多規模不等的寺廟。

香山寺殿五重,崇廣略等,斜廊平簷,翼以軒閣。世宗幸寺,曰“西山一帶香山,獨有翠色”。神宗題軒曰“來青”。來青軒右上,轉而北,為無量殿,轉而西,曰流憩亭……正統中,太監範宏拓之,費七十餘萬,今寺有宏墓,墓中衣冠耳,蓋宏從幸土木不歸。(9)

香山寺是大太監範宏擴建的,其北的碧雲寺則經過大太監於經、魏忠賢兩次擴建:

正德中,禦馬監太監於經所造。經以便給得幸導上,於通州張家灣榷商賈舟車之稅,歲入銀八萬之外,即以自飽,斥其餘羨為寺於香山,而立蒙域於寺後,上嚐親幸焉。(10)

碧雲寺後有魏忠賢墓,本於經舊墓道,忠賢拓之,翁仲石麟羊虎森列,扶闌皆以白玉石為之,雕刻精巧。(11)

明代,香山地區還創建了兩座規模不大、但極有特點的“宗教空間”,一是香山寺上側的洪光寺,一是萬安山法海寺側的晏公祠。香山附近諸寺廟名稱與洪光寺情形,《帝京景物略》載:

洪光寺徑上指玉華寺,再上指玉皇閣,下指碧雲寺,再下指弘法寺,十有八盤,而徑盡至寺門,香山乃在其下。

寺建自鄭常侍同,生高麗,其國王李祹貢入中國,得侍宣宗,後複使高麗,至金剛山,見千佛繞毘盧之式,歸結圓殿,供毘盧,表裏千佛,麵背相向,自為碑文,自書之。

晏公祠的情形又不一樣,它是全石頭雕刻、堆造的,以儒家曆史、聖賢、經典為基本元素的祭祀性空間。《帝京景物略》載:

晏公祠,正德中晏常侍忠所立也。過澗石橋,過橋,石門曰道統門,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諸聖賢,右像周程張朱諸大儒,壁五石龕,一龕標一經名,維以藏其經。殿外一石亭,亭壁列鍾簴幹戚錢鏄弁裳之屬,一如五經,以便治是經者,左龍馬馬毛旋五十五,數具一如河圖;右雒龜龜甲四十五,數具一如雒書。東堂三楹,壁列忠臣龍逄以下、孝子曾閔以下,右圖而左書其行事,以告觀者。石像渾樸,不類漢以後及西域像。法堂後累石為洞,洞壁標先儒格言及詠道詩。

晏忠之所以為此,與明朝中晚期太監專權、學習文化有關,也與明朝理學的發展密切相關。此建築不獨中國少有,更是後人了解明朝儒學形而下化的標本載體。

另外,明代還是香山地區墓葬文化的大發展期,明朝景泰皇帝(其兄英宗親征蒙古瓦剌部,被俘,景泰繼位,後英宗放回,趁景泰病重複辟)及諸多皇妃、公主、皇子、太監葬身此處。《長安客話》即載:

景皇帝陵,在金山口,距西山不十裏,陵前坎窞樹多白楊及樗凡。諸王、公主夭殤者並葬金山口,其與景皇陵相屬;又,諸妃亦多葬此。

在紅山口到金山口、到香山,長達十數裏的山邊,盡是明人顯貴墓葬,將香山地區的墓葬文化一下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香山一帶的傑王府、四王府、娘娘府、小府、景泰陵、董四墓等地名和村民,都是以明代墓葬的墳戶為基礎,聚集轉化而來的;而這又開啟了近代香山地區墓葬文化的先河。

(三)清代:香山文化的繁盛期

清代是香山地區文化的繁盛期。

清代皇帝不慣京師夏季潮濕悶熱——明末李偉治清華園、米萬鍾作勺園於海澱已開其緒,以海澱建造園林,避喧理政,先後建造起十數座皇家園林,並數十座達官顯貴園林。

康熙十六年(1677年),皇帝於香山永安寺東麓建香山行宮,此為清代香山地區皇家園林的最早工程。十八年,以海澱清華園為基礎修建園林,二十六年完工,名暢春園。十九年,於玉泉山建澄心園,三十一年,更名為靜明園。二十七年前後,於暢春園西建西花園,供諸皇子居住、讀書,於西花園南建聖化寺行宮。

康熙四十六年,在暢春園北部為三、四、五、七、八、九、十等(皇六子允祚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殤)等七位皇子賜地建園。皇四子胤禛園名圓明園。六十一年,康熙駕崩暢春園,皇四子胤禛繼位,即擴建圓明園,為其駐蹕之地。乾隆繼位後,繼續擴建圓明園,使圓明園成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嘉道年間仍有修改擴建。

乾隆還對原有的香山行宮(乾隆十一年完工,更名“靜宜園”)、建碧雲寺行宮(十三年)、玉泉山靜明園(十八年完工)進行擴建。十五年,於甕山、甕山泊修建園林,名清漪園,二十九年基本完工。三十一年,複於聖化寺東建泉宗廟行宮。四十八年建十方普覺寺行宮。

伴隨皇家園林興擴建一同發展的是,香山地區的稻作文化。

清朝初年,於青龍橋西建稻田廠,為內務府所轄,種植、征收稻米,供應皇家。隨著園林的建設,水係有所調整,園林內也點綴稻田;加之,康乾二帝極其重視農業,海澱京西稻的種植麵積不斷擴大,自六郎莊、青龍橋、北塢一帶皆有種植,甚至石景山、黑龍潭有泉水處也有種植。於是,京西稻成為三山五園、香山地區重要的底色,構建了清代西山地區的稻作農業體係。

(四)民國、共和國:香山文化的轉型期

清朝滅亡,帝製在中國結束,民國、共和國時期,是香山文化的轉型期,與以前傳統文化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色彩。

先是,諸多皇家園林被私人化,有的保持了原有風貌,如基督教青年會租用十方普覺寺行宮,有的則被改造成近現代建築,如諸多軍政要員對香山各景點的占用和改造。周肇祥則在櫻桃溝建造了退翁別墅。

這一時期,香山地區的主要大事有二:香山慈幼院的建立、中共中央遷移到香山辦公。

1917年9月,直隸省發生特大水災,民國政府任命賦閑在家的前國務總理熊希齡督辦水災善後事宜。熊希齡走馬上任後,於府右街北口路西成立慈幼局(局長為英斂之),收養災民子女。

隨著情況的轉好,兒童多被父母領回,但仍有200多個兒童沒有父母前來認領,在熊希齡、英斂之的努力下,由大總統徐世昌出麵,撥靜宜園為辦學場所。1919年2月17日,香山慈幼院正式動工,經過一年多的建設,於1920年10月3日正式開院。

香山慈幼院的整體教育理念是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糅成一個整體,采用歐美國家單元教學模式,總院下分六個分院,將慈善與技能教育結合起來,培養了一大批有益於社會的人才,並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遷至北平,進駐香山——香山慈幼院於本月遷往城內,毛澤東住雙清別墅,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住在雙清別墅北麵不遠的來青軒。6月15日,因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暫住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前夕,毛澤東由香山雙清別墅移居菊香書屋。

中共中央在香山時間隻有半年,但卻與全國戰局和新中國建立關係極其緊密。在雙清別墅,毛澤東指揮了渡江戰役,籌劃新政協、建國大業,並寫下許多重要文獻和《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等不朽詩篇,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952年10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園林局開始接管臥佛寺、碧雲寺、八大處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如今的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香山公園、八大處公園等,奠定了香山如今大略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