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好自己

我要冒昧地指出,在導致死亡的所有15種原因中,男性的死亡率都要高於女性(不包括阿爾茲海默症)。我們有必要從這裏開始研究。傳統的男子氣概怎麽會對男性造成這麽不健康的影響?我們怎麽看待這種情況?

在男子氣概標準和男孩的身體需求之間有著太多的錯配。為了成為兩性中理想的強勢一方,結實、勇敢、獨立,男孩們采用了對自己的健康會造成負麵影響的態度和行為。心理學家威爾·科特尼以皮膚癌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男性因皮膚癌死亡的比率要比女性大2倍。合理的應對方法也許是:一定要讓男孩用護膚霜。然而與女性相比,男性卻很明顯地不大願意使用護膚霜。青年男子更願意順從主流的、更急迫的、更直接的需求來展示他們的強壯。正如科特尼所說,“男子漢不關心健康,男子漢是疾病攻不破的金剛,用護膚品是女人做派,男子漢才不會嬌慣自己的身體或者大驚小怪。”

另外一個例子是安全帶的使用問題。美國高速公路安監局在2018年夏季開展了一次針對男性的行動。根據他們的統計數據,在2016年,公路死亡乘客中有10 418位沒有係安全帶,在這其中,44%的人是15~34歲的男性。據安監局估計,在所有死亡人數中,其中的2 500位乘客如果係了安全帶,他們本可以被救回來的。

男孩這種對身體的忽視並非與生俱來。再舉個男性特有的癌症和預防疫苗的例子。男性在這方麵的選擇就反映出了他們的家人和醫生的態度。據疾控中心估計,男性口腔癌和喉癌的70%源於人**瘤病毒,其年發病人數接近13 000例,與女性患宮頸癌的比率相當。對於性活躍的青年來說,和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接觸實際上無可避免。有80%的人在其一生中某些時刻會接觸到這種病毒,20%~30%的青少年可能會隨時受到感染。疫苗對此有明顯的作用。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從疫苗開始接種後的十年時間裏,在澳大利亞這樣實施了強製免疫項目的國家,人**瘤病毒的感染率下降了多達90%。

然而,在美國,隻有60%的青少年接種了疫苗,而在十年前,這個比率更是隻有30%。男性疫苗接種率低於女性的原因很多。當藥業巨頭默克公司剛引進這種疫苗的時候,他們的市場目標是年輕女性,因為所有宮頸癌都可以歸因於人**瘤病毒的感染。調查人員研究了父母選擇不讓兒子們接種這種疫苗的原因,他們發現,父母們提出的最常見原因是:他們的健康指導師沒有給出這樣的建議。事實上,雖然這種疫苗剛開始是推薦給女性的,然而在2011年,它也被推薦給了青年男子。但是人們普遍認為男孩沒這個必要,此外,他們還擔心,這會鼓勵男孩的性**行為。結果,大家發現,根據2016公布的數據來看,雖然男性疫苗接種率從2011年的7.8%上升到了2016年的27%,但是它仍然落後於女性48%的比率。

從忽視防曬霜和逃避接種疫苗這兩件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男子氣概、父母和喜歡冒險及體育運動的青年男子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沒錯,男孩自己肯定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他們這種不明智的選擇難道沒有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青少年醫學專家大衛·貝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寫到:“與女性相比,青年男子的死亡率和需求未能得到滿足的比率都要更高,而初級護理的參與度較低。”這篇文章證實了,青少年堅持男子漢標準的程度越高,他們就越有可能采用不健康的保健做法。在吸煙、喝酒、粗心駕駛、高危性行為和其他危險活動中,男孩的參與人數比女孩要更多。

在健康狀況方麵,差別最大的年齡組是15~24歲。在這個年齡組中,75%的死亡者是男性。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可能死於因摩托車、自行車、體育運動、摔傷和脊髓損傷及腦外傷帶來的損害。此外,男性自殺的可能性是女性的4倍。在2014年,10~14歲男孩的自殺死亡率超過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比5年前的2009年高了1倍。在這個年齡組中,自殺者中有2/3是男孩。根據疾控中心的數據,這個上升部分要歸因於新社交媒體文化,因為公眾的羞辱造成的影響更為廣泛而深刻。

但是男孩之所以防曬霜用得少,之所以作出不明智的健康選擇,剛才所說的隻不過是部分原因。即使在進入醫保體係之後,醫生對他們的治療也會由於性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治療患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的兒童時,醫生對男孩使用興奮劑藥物的比率要比女孩大1倍,尤其是在這些孩子來自貧困家庭的時候。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患有注意缺陷障礙的男孩處於穩定增長狀態,從2003年的7.8%到2007年的9.5%,再到2011年的11%,但是在過去三十年裏,針對此症狀的處方量增加了20倍。心理學家艾倫·索洛夫說,醫生根據腦掃描的結果,判斷男孩有天生缺陷,從而采用與女孩不同的治療方法,這種做法是有瑕疵的。索洛夫認為:“不論采用何種方式來測試大腦功能,所有研究都無法判斷,這些觀察到的異常是否屬於先天性現象,同樣也無法判斷它們是來自於創傷、慢性應激還是其他幼兒時期的經曆。”

有些壓力的原因來源於某些人的觀念,他們鼓勵男孩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工具,而不是血肉之軀。在粗野的活動、不受約束的比賽和常見的軍事遊戲中,男孩常會接受一種暗示:重要的不是他們的身體,也不是藏於其中的人,而是他們所擔當的角色。從冒險的次數、對身體的關愛程度、事故和死亡的比率上,我們就能看出,男孩們是多麽信奉這樣的信條。世界衛生組織說,男性中發生的70%的夭亡要歸因於他們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行為模式。

從我第一次做谘詢師起,我就看到很多置自己於冒險境地的男孩。蒂米就是這樣一個我們可以研究的範例。他生活在城市的一個社區裏,也許本可以成為一個天真、可愛的男孩,但是最後卻變得魯莽而暴躁。我見他的時候,他11歲,和奶奶住在一處工人排房裏,穿過狹窄的街道,就是他上的那所狹小的學校。他的校長因為擔心他生活中缺少男性的榜樣,也怕他混跡街頭,所以建議他來向我谘詢。那個時候,他天真、坦誠、可愛,喜歡看電視上的動物節目。

可是到了九年級並準備上商學院的前幾年,他開始混跡於夜晚的公園、娛樂中心的籃球場和棒球場,而且還經常和其他球場的團夥打架,暴力的程度也越來越重。我問他是否害怕打架,他冷靜地說不會。他說,他的綽號叫“鐵頭”,從這個名號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擊打有多大的承受力。他說:“我從不感覺害怕。”對於參加橄欖球和街頭曲棍球的比賽,他說:“我喜歡碰撞。”我問他這話是什麽意思,他解釋說,當他攔截或者控製了對方球員時,他有種“釋放感”。蒂米為他的怒火找到了一個合法的發泄渠道。

為了培養男子氣概,訓練者會要求男孩們不要考慮自己的身體,要把身體看作是運動中、工作中,甚至是性活動中可以驅使的工具。重要的是,他們的說法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同。所以,為了實現目標,很多男孩對自己身體的痛苦竟然可以忽視到完全不管不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