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呆子VS運動迷”謬論

我特別喜歡有關書呆子對陣運動迷的故事。在讀《聖經》的時候,我看到了大衛對陣歌利亞,就是典型的《菜鳥大反攻》(Revenge of the Nerds)式的故事。一方是高個低能的歌利亞,另一方是瘦弱但聰明的大衛,大家都以為大衛會被打垮,但是聰明的大衛運用高智商連續打擊了笨蛋歌利亞,然後和熱辣的啦啦隊隊員一起離開了。或者他至少可以娶8個妻子,這跟《聖經》中的故事結果一樣。

我們其實可以把曆史看作一場為了爭奪霸權而發生的書呆子VS運動迷的戰爭。作家本傑明·紐金特(Benjamin Nugent)在《美國阿呆》(American Nerd)中寫道,當工業革命迫使人們進入室內,長期坐在椅子上從事沒有男子氣概的工作時,緊張局勢加劇了。一些男人開始意識到必須要重振雄風了。

對此,人們的觀點兩邊倒。一部分人,像常在戶外活動的健壯的總統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他就抨擊肩膀“斜得像個香檳酒瓶子”的年輕人。另一派,像極客英雄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一個有著“香檳酒肩膀”的法國人,他在撰寫巨著的十年間,很少離開他的床。

可以想象,我和我的朋友們總是對溜肩、書呆子的形象感同身受。我的觀點是:這是不健全的身體搭配著健全的頭腦。

但這個計劃對於書呆子的世界觀來說算是一種轟動。因為聰明的書呆子和沒文化的運動迷的刻板印象是不準確的。恰恰相反,從科學角度來說,用聰明的運動迷這樣的說法更為準確——有氧運動能增強腦力。這似乎不太公平,大自然像是開了一個宇宙級大玩笑。

幸運的是,對於瘦弱和肢體不協調的人來說,不需要通過成為一名全明星英式橄欖球運動員來提高智力。因為任何運動、任何類型的鍛煉都是有效的。(我去的健身房的銷售人員執教一支魁地奇球隊,這對於喜歡運動的不合群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瑞迪(John Ratey)是鍛煉和智力方麵的專家,他是《運動改變大腦》(Spark:The Revolutionary New Science of Exercise and the Brain)一書的作者。瑞迪認為,鍛煉既能在短期內改善你的大腦(在有氧運動之後的幾個小時裏,大腦會變得更敏銳),也對長期改善大腦有極大效果(可以延緩大腦老化,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鍛煉可以在各個領域刺激大腦,包括注意力、記憶力,以及情緒和衝動的控製等。

他的書中針對鍛煉的研究有幾十項,我挑了其中一項。《鍛煉和運動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每天做20分鍾鍛煉的學生相比,佐治亞州的一些每天做40分鍾鍛煉的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更大;而那些沒有鍛煉的學生,則沒有表現出任何學業上的改善。

這些發現具有進化意義,正如瑞迪所說,“在追蹤獵物時,我們的祖先需要耐心、樂觀主義、專注和動機才能堅持下去。而所有的這些特性都受到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的影響。”所以,當我們在走路或跑步時,我們逐步進化,能夠分泌更高水平的這些化學物質。

在細胞水平上,瑞迪說,鍛煉可增強神經可塑性,增加血流量,以及一種被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質的水平,他給它們起了個昵稱——大腦的美樂棵(2)。如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辦公室裏有一台橢圓機,他可能已經破解了大統一理論。

那麽,運動隊裏的人也可能成為學術明星,則是理所當然的。隻有一個複雜的因素會對此產生影響:運動迷可能沒有足夠多的時間用來學習,畢竟一天的時間隻有這麽多。

我還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運動隊隊員成績和平均成績之間有關聯的嚴格的研究。但是,瑞迪相信,曲棍球隊和足球隊運動員的成績一般高於平均水平,而橄欖球隊和籃球隊運動員的成績則不然,因為他們忙於成為“學校之王”。謝天謝地,這種理論居然沒有讓憤怒的高中橄欖球運動員把他暴打一頓。

我真的要感謝我的跑步機辦公桌,它幫我把思想和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做了結合(順便說一句,我已經在上麵跑了652英裏)。在讀完瑞迪的書後,每當我遇到難題時,我就會做一些跳躍運動,嚐試把解決方案從大腦裏“取出”。有的時候這方法還真會起作用,起碼能把我搞清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