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個人感受和情感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一直困擾著當下的年輕人,生活中常常會看到他們陷入清淺的快樂,而忽視了對方的感受和情感,忽視了親密關係的需求,使得親密關係陷入困境。而他們自己卻以為所經曆的痛苦和煩惱都是對方的過錯,在痛不欲生時卻不懂得如何求助。

作為一個兒童教育工作者,看到這種情況常常感到惋惜,如果這些年輕人,在童年的時候,有稍微懂得的人,給他們一個混齡的群體,給他們一點社會性能力的建構,使得他們在玩耍中練習一下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現在當他們遇到心理困境時,就不會以為自己走入了死胡同 。

我建議無論你有多大年齡,如果遇到了困境,請回到當初的成長,回到原生家庭,回到最開始的人格構建,去尋找那個根,在根上下功夫去探索,隻要開始了這種探索,你就會實現自我療愈,並且會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我相信,這也是作者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掌握的一種心理“技能”。

——兒童教育專家、暢銷書《關鍵期關鍵幫助》作者 李躍兒

生活中所有關於“尋找”與“失落”的故事,都能夠在心理學裏找到答案。遇到困惑了,不如來看看這些發生在心理診室裏的小故事,或許,你的思路會由此打開,你的人生也開始峰回路轉。

——心理谘詢師 尹紹雅

閱讀《推開心理診室的門》其實不是“推銷”讀者去找心理醫生,而是通過閱讀,提升我們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覺察,並從中領悟或獲取到一些“自助之道”。

——北京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鍾傑

人格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及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綜合。

人格始於童年,固於一生,一旦出現偏離便很難糾正。我們可以以藥物治療症狀,卻無法用藥物改變人格。

精神心理醫生常說寧可治療十個重症精神障礙也不願接診一個人格障礙患者。可見其難度之大。

人格障礙像一潭黑水,表麵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湧動,慢慢侵蝕著周遭的一切親密關係,親人、愛人、心理治療師。

療愈人格障礙患者是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我們像護一團隨時會炸起的暗刺,把他(或她)成長中導致異常人格形成的每道荊棘一點點撫平,用一生治愈童年。

——《王冠紅人館》資深嘉賓、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醫生 林中小路

做了數百個女性成長的心理谘詢個案,我能感受到,當下女性對於成長的渴望,她們想要變得更好。因為女性在成為母親後,要承擔更多的育兒責任,在職場也要頂起半邊天,和男性一樣拚搏奮鬥。所以,她們選擇走進谘詢室,想獲得改變和突破。而我有幸能成為她們的谘詢師,和她們一起走過一段艱難且浪漫的自我探尋和覺醒的成長之旅。

——心理谘詢師 芳妮

當下來訪的年輕人情緒越發呈為負值,他們容易被負性情緒包裹,也習慣了這種包裹。因為他們通常在訴說或表達這些負性情緒時不被理解甚至被拒絕,沒有人在意或去探尋負性情緒背後的真相。《推開心理診室的門》不僅是一本講述心理案例的書,更是一本探尋情緒真相的書,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給你成長的力量!

——廣安門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 張錦花

這本由心理師劉仲彬所撰寫的書,你把它看成是故事也好,看成小說、散文也好,不管是哪一類,我認為前頭可以加上“知識”兩個字,因為每一篇故事裏麵都承載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學知識。

人是最喜歡聽故事的,就像你在路上看或聽到別人講八卦時耳朵會豎起來偷聽一樣。這本書也描述著許許多多“人”的故事,讓人讀來饒富趣味,但背後並不隻是好笑而已,透過這些故事,可以讓讀者很快地理解到某些心理學知識的內涵。

——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 蔡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