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具有的讀心術

“臉上在笑,心裏卻在哭。”

這句話說出了人類的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

試想一下,如果對方的臉是在笑,我們又怎麽知道他的心裏是在哭呢?

所以,這句話說明了:就算對方有意識地隱藏了心理活動,我們也能看透他的內心,看透他想隱藏的東西。

這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比如,嬰兒通過媽媽的聲音、目光,甚至皮膚的溫度等,就能讀懂媽媽的心,就是使用了這種了不起的能力。

隻是,與其說是“讀懂”,倒不如說是“感覺到”。感覺首先要轉化為認識,還需要語言腦的發達,以及與前運動區的能力相聯通。

也就是說,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完成這個過程的。

幼兒園的孩子就會經常模仿周圍的人,模仿爸爸媽媽,模仿哥哥姐姐,或是模仿老師等身邊的人。

通過模仿對方的語言和行動,做出相同的語言和行動,就是體驗和學習對方的心理。“為什麽他要這麽說,要這麽做?”所以,讓大腦發達的重要訓練之一就是“模仿”。

孩子就是在反複的模仿行為中,讓前運動區變得越來越發達。

這個行為在理解他人心理的同時,也把自己和他人的區別輸入了腦中。

因為孩子在模仿他人的時候,會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區別所在:他人能做什麽,自己不能做什麽;自己這樣想,而他人卻那樣想。也就是說,孩子在確立“自我”的同時,也就造就了“理解他人的大腦”。

孩子的大腦通過一個行動,可以同時學到許多東西,養成多種能力,所以,人在長大後,就學會了一係列複雜的程序:一邊進行語言交流,一邊觀察他人的行為、讀懂他人的心。

現在的年輕人把那些不會察言觀色的人叫作“KY”(1)1。也就是說,不會看他人的眼色,也讀不懂他人的心理,換句話來說,就是“前運動區功能弱化”的人。

“KY”的流行,說明這樣的個體越來越多。我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核心家庭”這種家庭形態。因為“通過非語言因素讀懂對方”的能力,在大家庭中能夠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

然而,現在基本上聽不到“核心家庭”這個詞語了,換句話說,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小家庭好像已經變得理所當然了。但是,從大腦的發育來看,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最常見的一種特別不利於大腦發育的做法是“讓電視機照看孩子”。

由於沒有其他人幫忙照看,媽媽經常會在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乖乖地看電視”,也就是讓電視機照看孩子。

這種做法,我能理解。

隻是,這不能稱為“交流”,因為孩子對著電視機笑,跟電視機說話,電視機都不會回應。

那些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和直接模仿他人的孩子相比,腦中所起的反應肯定是不一樣的。既然都不能稱為交流,那就失去了通過看對方的反應來修正自己,以達到正確理解這個重要步驟的意義了。

換句話說,因為沒有真正的交流,隻能達到很模糊的理解:“對方也許就是這樣想的吧。”既沒有理解他人,也沒有確立自我。所以,前運動區沒有充分地發育。

孩子小時候由“誰”照看,在很大程度上誰就影響了他的腦部發育狀態。

(1) KY:源自日語“空気が読めない”的首字母,直譯意為“不會讀空氣”,引申意為“沒眼力”“不會看人臉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