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一個學習過程(4)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學習——廣義的學習的過程。區別隻在於有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沒有意識到;有的人主動,有的人被動。而意識到這一點又主動去學習的,其效果往往高於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隻是被動地去學習的。這個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稍一思考,就豁然了。

我們現在把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劃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階段。這隻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為了計算方便、工作方便,不得不爾。每一個階段,都規定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具體的要求。看來階段與階段之間的界限,似乎十分分明。事實上決不是這個樣子。從宏觀上來看,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是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哪一個階段學習完,也不等於整個學習任務完。古人說“學無止境”,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認為,大學一畢業,或者研究院一畢業,就算學到頭了,這是一種誤解,是對學習很不利的。

同上麵說的這一層意思有密切聯係的,是另外一個事實。這就是,從知識結構上來看,它決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時變動,隨時調節。知識結構在上述幾個學習階段中,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樣。世界在千變萬化,社會在飛速前進,特別在今天所謂“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知識結構,必須隨時更新,隨時調節。一天不更新,一天不調節,就可能被時代潮流拋在後麵。我可以借用一句現成的話來表達這個看法:稍縱即逝。

就拿研究學問來說吧。一個人一生不可能隻研究一個題目,探討一個問題。學者們都往往要研究一個以上的題目。而且研究什麽題目,往往很難預先製定計劃,由一個題目想到另一個題目,其中難免有些偶然性。古今中外許多大學者都可以作證。從他們的著作中就能夠看出這種情況。我們自己的經驗,也能證明同一個事實。研究一個題目,隻要深入下去,就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有不足之處。如果換一個題目,另起爐灶,那情況就更嚴重,非調節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行。這種調節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的。開頭時,所知甚少;但是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隨著調節的加多、加速,知識也越來越多,知識結構也調節得越來越能適應研究工作的要求。這反過來又能促進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提高。如此循環往複,宛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以至無窮。

在這裏,我不妨舉幾個我自己的研究工作來作例子。我是搞語言研究工作的,研究過古代印度語言——吠陀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後來把興趣集中到佛教語言——巴利語和佛教混合梵語上,又擴大到中亞古代語言——吐火羅語。回國以後,受到資料的限製,被迫搞佛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從表麵上看起來,都同自然科學聯係不大。但是,當時想確定巴利語和混合梵語的āsīyati這個字的含義時,就碰到了水結冰後體積膨脹的問題,這屬於自然科學。在這裏,我必須調節一下自己的知識結構,看一點自然科學的書。後來,我因為探討中外文化交流的問題,必須弄清楚中國沙糖製造的曆史。在某些環節上,這又與自然科學聯係起來了。我的知識結構又必須調節了。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是,我覺得,這兩個例子也足以說明問題了。

怎樣來調節自己的知識結構呢?

本書中王通訊同誌的文章《知識結構與智能結構》,提出了調節知識結構兩個要訣:一是靠反饋,二是靠預測。我認為,他提出這兩個要訣是非常重要的,深中肯綮的。文章俱在,我不必重複了。

我在上麵講到,在人生的青少年階段上,人們人為地劃分為許多階段。每一個階段同另一些階段,既互相聯係,又互有區別。從調節知識結構的觀點上來看,也是如此。但是我在這裏想特別強調一點:調節知識結構,大學(包括研究院)是一個關鍵時期。這是因為,在中小學時期,學習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地進行,主動性少而被動性多,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者不多。到了大學,也就是按部就班學習的最後階段,畢業後就要進入社會,轉入人生一個新階段。此時,按部就班的學習,雖然依然存在,但是學生的主動性增多,被動性減少。知識結構逐漸豐滿,獨立思考問題的必要與可能都與日俱增。在這個關鍵時刻,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反饋與預測兩個要訣,隨時注意調節自己的知識結構。至於怎樣進行調節,本書中許多老師的文章都講到了自己的經驗。隻要仔細閱讀,認真思考,必有收獲。

最後,我還想再重複一遍我在開頭時講的那一段話:人的一生是一個學習過程。大學或研究院畢業,隻是這個過程的一個階段的結束,而決不是學習的終結。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下去的,一直到不能學習的那一天。我們畢生的座右銘應該是:鍥而不舍,持之以恒,老而不已,學習終生。

199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