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題目

文章是廣義的提法,細分起來,至少應該包括這樣幾項:論文、專著、專題報告等等。所有的這幾項都必須有一個題目,有了題目,才能下筆做文章,否則文章是無從寫起的。

題目是從哪裏來的呢?這不出兩端,一個是別人出,一個是自己選。

過去一千多年的考試,我們現在從小學到大學的作文,都是老師或其他什麽人出題目,應試者或者學生來寫文章。封建社會的考試是代聖人立言,萬萬不能離題的,否則不但中不了秀才、舉人或進士,嚴重的還有殺頭的危險。至於學術研究,有的題目由國家領導部門出題目,你根據題目寫成研究報告。也有的部門製訂科研規劃,規劃上列出一些題目,供選者參考。一般說來,選擇的自由不大。50年代,我也曾參加過製訂社會科學規劃的工作,開了不知多少會,用了不知多少紙張,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規劃終於製訂出來了。但是,後來就沒有多少人過問,仿佛是“為規劃而規劃”。

以上都屬於“別人出”的範疇。

至於“自己選”,表麵上看起來是比較自由的。然而實際上也不盡然,有時候也要“代聖人立言”。就是你自己選定的題目,話卻不一定都是自己的,自己的話也不一定能盡情吐露。於是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八股”,隻準說一定的話,話隻準說到一定的程度。中外曆史都證明,隻有在真正“百家爭鳴”的時代,學術才真能發展。

特別是有一種傾向危害最大。年紀大一點的學術研究者都不會忘記,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有某一些人大刀闊斧地批判“從雜誌縫裏找文章”的做法。這些人大概從來不看學術雜誌,從來也寫不出有新見解的文章,隻能奉命唯謹,代聖人立言。

稍懂學術研究的人都會知道,學術上的新見解總是最先發表在雜誌上的論文,進入學術專著,多半是比較晚的事情了。每一位學者都必須盡量多地盡量及時地閱讀中外有關的雜誌。在閱讀中,認為觀點正確,則心領神會。認為不正確,則自己必有自己的想法。閱讀既多,則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見解,發而為文,對自己這一門學問會有所推動。這就是從雜誌縫裏找文章。我現在發現,有頗為不少的“學者”從來不或至少很少閱讀中外學術雜誌。他們不知道自己這一門學問發展的新動向,也得不到創新的靈感,抱殘守缺,鼠目寸光,抱著幾十年的老皇曆不放,在這樣的情況下,焉能寫出好文章!我們應當經常不斷地閱讀中外雜誌,結合隨時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一心一意地從雜誌縫裏找文章。

1997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