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之後,留給對方反應的自由
例 我已經好好道歉了,但朋友一直不原諒我。我都低頭賠罪了,他也應該要釋懷才對。
自己對對方做出了失禮的事,當然必須“道歉”,但如果被“道歉之後,對方就應該釋懷”的“形式”所捆綁,就會陷入讓人飽受折磨的“虛假的聯結”。
因為,對方是否釋懷,基本上是屬於對方“領域”內的事。有些人很容易釋懷,有些人則需要多花點時間。此外,對方也可能因諸多壓力或感到疲累,導致當下很難保持正麵情緒。
自己的道歉有多麽誠懇,與對方是否能馬上釋懷,並沒有絕對的關聯。
當然,想要建立“聯結”,自然需要誠懇的道歉。
但是,對方是否釋懷,隻能反映出對方當時的處境與狀況,並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
如果缺乏這樣的認知,就會被“隻要道歉,對方就會釋懷”這種“形式上的聯結”所製約,造成對方的負擔,讓原本就難以釋懷的對方,變得更加不安。
“隻要誠懇道歉了,就應該釋懷”,這句話不但是一種束縛,更是一種“論斷”。
對方有“反應的自由”,即使理智上已經接受道歉,情緒卻可能還沒有跟上,這是常有的事。
別人對我們做了失禮的事,就會在我們內心造成一定的衝擊;而想要從這種衝擊中恢複,再一次信任對方,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
盡可能誠懇地道歉,之後就給對方留下空間吧!這就是尊重對方所需要的過程。
重點 做自己能做的事,之後就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