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玄奘取經
玄奘,俗姓陳,河南緱典故典故氏(今河南偃師)人,他在青年典故時,讀過很多佛經譯本,並且到過長安、成都等許多地方,向著名的法師問過典故道。但是,他感到許多佛教的理論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於是決心出國到印度等地去遊學。
公元629年,即貞觀三年,唐朝和西突厥的關係還比較緊張,唐政典故府禁止人民從西北地區出境,玄奘一再申請到印度,都沒有得到批準,其誌向典故堅決,就獨自一人西走。在過玉門關後,經過大沙漠時,幾乎因缺水死去,等到高昌時,高昌王鞠典故文泰留其講經,想讓玄奘住下來,別走了,被玄奘給拒絕了,然後繼續往西走。
玄奘戰勝了沿途高山峻嶺,飛沙走石、荒坡野林、毒蟲猛獸、暴客偵卒,關典故卡國界等困難、障礙和危險,穿過了現在我國的新疆、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達了印度。
當時印度最主要的佛教學術中心是那爛陀寺(今印度比哈爾邦伽雅城西典故北),玄奘在那裏跟隨廟中地位最高、學問最好的戒賢法師學習。此後,玄奘繼典故續到各處遊曆求學,所有印度著名的學者,幾乎都請教過,玄奘的足跡幾乎踏典故遍了,整個印度和巴基斯坦。
有一次,玄奘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雷利城)學典故術辯論大會上宣讀論文、進行論辯,這個大會有十八國的國王,以及無數的各派學典故者參加,大家都很佩服玄奘學問的精深,玄奘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不僅以自己的典故學說豐富了佛教哲理,同時,也將我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帶給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典故人民,玄奘回國後,又把中國古代的重要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印度古文字),介紹給印度。
公元643年,即貞觀十七年,玄奘攜帶了他曆年尋訪所得的佛經、佛像等,離開典故印度回國。
公元645年,即貞觀十九年,當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從這年春天起,他便專典故心一意地開始進行佛經的翻譯工作,經過將近二十年的辛勤勞動,玄奘把梵文典故佛經七十五部(總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譯成了漢文。
此外,玄奘的《大唐典故西域記》十二卷,還翔實地記載了,當時唐朝國境以西的一些國家的曆史本末、典故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位置、山脈河流、生產情況等。
這部書成為研究這些地方和國家的古代曆史,以及當時中西交通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