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兼聽則明

魏徵,也叫魏征,是我國曆史上的名臣,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當過侍中、太子太師、宰相等官,他曾先後規勸唐太宗李世民二百多事,對鞏固唐朝的封建統治,起過重要作用。

公元632年,即貞觀六年,李世民在群臣的慫恿下,準備到泰山進行“封禪大典”。這個大典是從秦始皇以來,許多帝王最喜歡玩弄的一套把戲,統治者企圖用這個迷信的活動來麻痹人民,達到加強封建統治的目的。

魏徵進諫說:“自從隋末以來,山東州縣殘破得很厲害,皇帝車駕出行,必然要跟隨大批官吏和衛隊,這樣不僅浪費許多人力物力,並且要給沿途州縣人民,還會帶來極大的痛苦。”

魏徵堅決勸阻李世民東封泰山的活動,魏徵的話,引起了李世民對隋朝滅亡的回憶,他因而取消了這個計劃。

公元634你啊,即貞觀八年,李世民下令修複洛陽宮殿,陝縣令皇甫德參上書,認為太宗大興土木是勞民傷財,皇甫德參同時還勸阻李世民不要苛斂百姓,並且指出當時婦女流行梳很高的發髻,是一種很不好的風氣,這是宮中傳出來的。

李世民認為皇甫德參有意誹謗自己,惱怒地說:“這人要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取一文租,宮女都沒有頭發,才稱心滿意呢!”

魏徵知道了,諫阻說:“自古以來,做臣下的上書,言語激切是不可免的,因為不這樣,便不能打動皇帝的心意。”

李世民聽了,很是感悟,不但沒有責罰皇甫德參,反而賞賜給他絹帛二十匹。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希望李世民處理問題時,要傾聽多方麵的意見,不要隻聽一麵之詞,魏徵不斷勸太宗“居安思危,慎終如始”。

公元639年,即貞觀十三年,他非常激切而誠懇地寫了一個書麵意見給李世民,說他不像貞觀初年那樣,能夠堅持儉約樸素了,懂得體恤百姓了,也不再孜孜求治、虛心聽取意見了。

李世民讀了魏徵的意見以後,立即反饋:知道自己的問題了,願意去更改。

當然,李世民和魏徵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表,是不可能真正“體恤百姓”的,魏徵經常積極地給李世民提意見,無非是要其記取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不要過重地剝削和壓迫人民,把人民逼得起來“造反”。魏徵的這些意見,對於鞏固唐朝的封建統治,無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所以,李世民把魏徵比做一麵鏡子,認為通過他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對於維護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很有好處。

魏徵死後,李世民對大臣們說:“從此失去一麵鏡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