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說的是在公元207年劉備訪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童年時候,因父母先後死去,他跟隨叔父寄住荊州,後來就隱居在襄陽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發奮努力、刻苦學習。在他隱居的期間,他常和許多好友在一起談論國內的政治形勢,對當時那些割據稱雄的軍閥們的情況都比較熟悉與了解,其人是一個有遠大誌向的人,常自比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和樂毅。

顯然,諸葛亮的隱居,並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等候機會、待時而起,熟悉他為人的人都很器重他,稱其為“臥龍”先生。

劉備在多年軍閥混戰中,始終沒有占據到穩固的地盤,後來被迫跑到荊州去依靠劉表,在荊州時,劉備認識了當時很多知名的人士,司馬徽和徐庶,就是他十分欽佩的人物,這兩個人也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他們兩人在劉備麵前極力推薦諸葛亮,認為隻有他才是當今真正有學問、識時務的俊傑,經過他們的介紹和推崇,劉備十分渴望這位“臥龍”先生能夠出山來輔佐自己。

公元207年,劉備為了表示推重的誠意,一連三次,冒著嚴寒親到隆中去敦請,頭兩次都未見到諸葛亮的麵,直到第三次,諸葛亮深感他的熱誠,才出來接見。這就是曆代傳為美談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隆中草房裏,劉備坦率地傾吐了,自己的抱負與目前所處的困境,諸葛亮也縱談了天下的形勢與自己對形勢的見解,他說:“現在曹操占據著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暫時還不能跟他爭鋒。孫權占據江東,已經統治了三代,國勢穩定,不能與他為敵,最好是與他聯合。現在隻有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本,然後內則勵精圖治,充實國力,外則聯合孫權,團結西南各族。等待時機成熟,命令一名上將率領荊州軍北向攻取南陽和洛陽,將軍您則親自率領益州主力西出秦川,取長安,奪中原。如果能照這樣做去,當可以統一全國。”

這一席話就是有名的“隆中對策”,這段話對當時天下形勢的分析,其實是很專業且有見識的,劉備聽了,極為佩服、五體伏地,從此,諸葛亮就結束了自己的隱居生活,成了劉備的主要謀士,正式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不過號稱八十萬的軍馬,準備統一南方,而且有誌在必得的決心與氣勢。這時,劉備剛從樊城逃往夏口,兵力隻有二萬餘人,在這大軍壓境、危在旦夕的形勢下,諸葛亮初出茅廬就表現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分析了敵我形勢和雙方的各種條件,認為隻有聯合孫權、共同抗曹,才會有出路的。於是,隻身赴東吳,說服孫權,成立孫劉聯軍,采用火攻辦法,在赤壁一戰重,大破曹軍。

膾炙人口的“舌戰群儒”、“借東風”等故事,就是根據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的傑出活動而演義出來的。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而赤壁之戰後,劉備先是占領了荊州,而後又占據了益州,並最終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稱了帝,國號漢,後世史稱蜀漢,諸葛亮為丞相,負責管理蜀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公元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又輔助他的兒子阿鬥,大號即劉禪,諸葛亮更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可謂是殫精極慮、恪盡職守!

在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蜀漢一方麵勵精圖治,嚴明賞罰,減少冗官浮員,一方麵注意獎勵農業,恢複生產,推行屯田政策。諸葛亮自己也能夠虛心納諫,謙虛謹慎,生活也比較儉樸。因而蜀漢能成為當時政治上比較清明的一個國家。為了鞏固後方,蜀漢對西南少數民族,采取了和好政策,從而使彼此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和加強。

在做好了以上準備工作以後,蜀漢開始了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諸葛亮親自率領部隊,六次北伐,兩次出祁山,在曆次戰鬥中,諸葛亮表現了足智多謀的軍事才能,以及堅韌不拔、苦幹實幹的精神。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為操勞過度病死在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的戰事前線,據說,他死前是吐血不止,還帶病堅持工作,真做到了他自己所講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二十幾年的戰爭生活中,諸葛亮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他善用計謀、精通兵法,出色地改善和運用了“八陣圖”法,連他的敵手司馬懿,也稱讚他是“天下奇才”。據說,他還創製了一些新式武器和運輸工具:比如經他革新的“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威力比舊式連弩大得多,又比如為了適應蜀隴山區運輸的需要而製造的“木牛流馬”,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

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各種戲曲作品中,諸葛亮就被塑造成了一個忠貞、智慧的典型,並且被渲染、誇張成為一個能掐會算、呼風喚雨、充滿傳奇色彩的神聖的人物,在我國民間有句諺語,“三個臭皮匠,敵個諸葛亮”,這兩句話一方麵表明了,人多智慧大、主意多這一真理,另一方麵也表明了人們對諸葛亮的傑出才能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