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兵馬俑發散開去

31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公元前3世紀到前2世紀,古代中國處於整合時期,從西周大小封國1000多個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翻臉比翻書還快。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秦風·無衣》)

這首秦國的詩是一首戰歌,創作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分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據說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三段文字激昂慷慨,朗誦起來荷爾蒙爆棚。

《無衣》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這樣理解也沒錯。但是,公元前506年的一天,唱起這首歌卻和共禦外侮毫無關係。

那年的某日早朝剛過,一個衣衫襤褸、行色匆匆的男子奮力衝破重重阻攔來到剛剛下朝的秦哀公麵前,一邊行大禮,一邊用焦急的語氣向秦哀公大聲稟報說自己是楚國的大夫申包胥,目前伍子胥率領的吳國軍隊隨時可能攻下楚國都城,楚國危在旦夕,“救救楚國,救救楚國”!

秦哀公從自身利益出發,考慮是否應該支援楚國。假如此次楚國被吳國所滅,秦國剛好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向東部擴張勢力,但是當前北方邊境急需增兵,秦國兵力也很緊張。於是,秦哀公婉拒了申包胥的請求。

申包胥聽罷竟然當即號啕大哭,哭聲傷心欲絕,難掩絕望悲痛之情,以致殿堂內所有大臣都為之一顫。但這關秦國什麽事呢?出於國家利益考慮,秦哀公表情冷漠地離開了。

申包胥走投無路,唯一能做的就是“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站在牆根邊,水米不進,哭、哭、哭,哀求、哀求、再哀求,七天七夜。既是死纏爛打,也是精誠所至,秦哀公最終答應出兵,因此解救了楚國。

秦軍出兵前,秦哀公九頓首而坐,領唱了《無衣》,秦、楚兩國共同演繹了“暴力的溫度”。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

(戰國·楚·屈原《哀郢》)

《哀郢》是屈原的《九章》之一。屈原當紅於楚懷王繼位早期,受破格提拔,操刀楚國變法。之後,楚國打魏國,滅越國,開疆擴土,縱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但是楚懷王在位後期,卻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屢屢處在下風。公元前29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8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麵。楚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昭襄王逼迫他割地保命,意圖達成挾持楚懷王輕鬆拿到楚國領地的夙願。

楚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新王元年“(秦)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秦軍沿漢水而下,郢都震動,屈原隨流亡百姓一起東行。一幅幅悲慘的畫麵,一幕幕奪人心魄、催人肝肺的情景,罪魁禍首就是那個曾同仇敵愾的秦國人。

物競天擇。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

那個永恒的利益是什麽?

從遠古時代的黃帝戰蚩尤,大江南北的古國領導者們躊躇滿誌,朝氣蓬勃,有著很強的探索遠方、相互交流的欲望。他們努力開展遠距離交流,獲得遠方的珍稀物品和神聖知識,這樣的交流催生了一個在地域和文化上均與各個曆史時期的中國相契合的文化共同體,因此被稱作“中國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國”。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經·民勞》)

人民實在太勞苦,但求可以稍安康。愛護京城老百姓,安撫諸侯定四方。毛傳:“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集解》:“劉熙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擇中立都”,因“中”具有“中正”“中和”“中央”的內涵,“中”是相對“諸夏”與“四方”之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戰國·趙·荀子《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

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的大一統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和靈魂。統一天下,裁斷萬物,養育人民,同時有利於天下,凡是貫通達到的類別,沒有不服從的。

秦始皇一生的功績,以建立一種新體製、實現大一統居首。這種體製從表麵上看是領土的統一,實際上人文思想的“統一”更重要。

作為一種“狀態”或“製度”,“大一統”是斷斷續續的;而作為一種“理念”,“大一統”卻從未中斷或破碎過,越來越滲入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中國國民性中難以割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之後,經曆過太多分分合合的中國人反而更加珍視“大一統”的理想,而把實現中國的政治統一當作推動國家興旺發達的首要途徑。

由於“大一統”思想滲入中國人的意識深處,在對重要曆史人物作評價時,人們往往把是追求和順應“一統”還是企求“分裂”當作一個重要的尺度。推動“大一統”的人物,就能得到正麵的評價,反之,則往往會遭到指責。作為第一個造就“大一統”局麵的君主,秦始皇受讚譽的根本原因即在此。

這又讓我想到了唐代。唐朝是非常開放、胸懷廣闊的時代,“安史之亂”之後一如既往,並沒有改弦更張去怪罪異族。公元847年,黑衣大食李彥升被保舉參加科舉考試,得到宣宗李忱特別允許,結果李彥升竟然成功了,成為當時的22名進士之一。

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阿巴斯王朝,國旗係黑色。李彥升是第一個參加“科舉考試”並取得功名的外國人,這個結果令朝堂上一片嘩然,反對之聲此起彼伏。吏部尚書盧鈞勃然大怒,他說:“以地理位置來說有華夷之別,文化難道也有華夷之分?華夷是在心,是在跟我們中華文化所倡導的禮義是否相符合,而不是在語言、在地理上。有的人出生在中華,卻不知書、不知禮、不知義、不知廉恥,這叫‘形華心夷’。有的外國人正好相反,這叫‘形夷心華’。李彥升就是這樣的人。”最終,宣宗將李彥升推薦到了翰林院成為一名翰林。大約30年後,崔致遠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們兩個人共同譜寫了大唐胸懷的高歌。

兵馬俑使我們置身於秦朝,更使我們置身於民族統一的曆史洪流。秦漢時期是中國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其中可以看到區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等多種元素的身影,大一統政治格局下異彩紛呈的文化特性,濃縮了中華文明不泥古的發展精神,濃縮了跨地域和民族至大無外的天性,這些讓以兵馬俑為代表的一部暴力曆史有了溫度,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

武力征伐不代表秦文化,更不是中華文明。要真正看懂兵馬俑,首先不能揪住秦始皇指揮千軍萬馬這個點大肆渲染,應該去多了解兵馬俑及兵器所體現的包容性、多元性,這才是秦文化更真實的麵貌。多元、包容,當時的文明尚達不到嚴絲合縫、整齊劃一的程度。真人真馬大小的陶俑屬首創,總量多,單個形體大,多地、多機構人員各自為政,自創體係予以完成;箭鏃屬於軍事耗材,弓弩性能不一,金屬合成的精度全靠經驗把控,從地方到中央各工室分別鑄成後源源不斷地充實到武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