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日百團大戰〈1940〉——千裏沃野上的搏殺

◇作戰實力◇

◇戰場對決◇

內憂外患的中國

1940年8月,中國進行抗戰已經第四個年頭了。當時的英、美、法無力顧及中國,隻能一味地采取妥協的政策,這也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

在德、意法西斯橫行歐洲之際,日本當時準備通過打通平漢路進行南下,實施所謂的“南進”政策。而日本對國民黨則實行“雙規”政策,一方麵在政治上采取誘降的政策,另一方麵在軍事上繼續向國民黨施加壓力,揚言要兵分三路向蔣介石的後方進行進攻。

除此之外,汪精衛等國民黨投降派也對蔣介石政府進行勸降,為此國民黨內外也是混亂一灘,投降活動日益加劇,國民黨統治區的大片國土已經被烏雲籠罩著。

而相對的敵後根據地卻變得越戰越強,對敵人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日本為了束縛抗日軍民的手腳,於是大搞“囚籠政策”,讓共產黨的敵後抗戰麵臨著非常嚴重的困難。

百團大戰的來曆

1939年12月的一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收到來自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等人發來的一份絕密電報。電報說:“敵最近修路的目的同過去不同……一是以深溝高壘連接碉堡,把根據地收複的井陘煤礦劃成不能相互聯係,不能進行支援的孤立的小塊,便於敵軍逐次分區搜剿。第二種修法是汽車路的聯絡向外連築,敵人的汽車在路上不斷運動,阻擋我軍出入其圈內。”

電報建議:我八路軍“絕不能讓敵修成”,否則“將造成堅持遊擊戰爭的極端困難局麵”。由日本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多田駿親自策劃的這一惡毒陰謀,自然引起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的警惕。

之後,經過多方麵的縝密研究和精心的策劃,一個出奇製勝的作戰計劃就這樣產生了。

1940年8月20日,這是中國抗日戰爭曆史風雲中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在晉察冀軍區前線指揮所駐地一個叫洪河漕的小山村,在120師前線指揮所駐地興縣蔡家崖小院裏正處在大戰前的緊張氣氛中。22時整,各兵團按照統一的規定發起進攻。

為此,從21日晚到22日,八路軍總部的工作人員非常忙碌,劉伯承、聶榮臻接連數次繼續報告正太路各個出擊兵團的破襲戰況,賀龍、陳再道、呂正操和冀察熱挺進軍司令員肖克以及其他配合正太路破襲戰役的部隊領導人也都紛紛來電,報告他們的破襲戰果。

總體來說,戰況發展非常順利,正太、同蒲、白晉、平漢、平綏、津浦、北寧各鐵路及各公路幹線,這些所謂的敵人大動脈很快就變得是“千瘡百孔”。

22日午飯後,彭德懷、左權在作戰室聽作戰科長王政柱匯報戰況。當問到八路軍實際參戰兵力時,王政柱嗓音響亮地回答道:“正太線30個團,平漢線盧溝橋到邯鄲段是15個團,同蒲線大同至洪洞段12個團,津浦線天津至德州4個團……參戰兵力共計105個團。”

王政柱話音未落,左權參謀長搶先說:“好!這是百團大戰,作戰科要仔細把數字查對一下。”彭德懷定性地說:“不管一百零幾個團,這次戰役,就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千裏戰線,百團出擊

8月25日後,日軍準備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第36、第37、第41師各一部,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師進行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8旅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

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鐵路南側的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該師以4個團的兵力英勇進行抗擊,打死打傷日軍200多人。9月6日,第129師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於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了日軍1個營,擊斃400多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

後來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遊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了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

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但是由於缺乏攻堅的器材,日軍又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雙方奮戰了一夜,但是卻沒有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占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占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的日軍100多人來進行援助。而當時的晉察冀軍區立即決定結束淶靈戰役,這次戰役共殲滅日偽軍1000多人。

通過一個半月接連不斷地破襲戰,使華北的日軍極為震驚,一度陷入混亂的狀態。日軍為了挽救局勢,於是決定急調華北境內的所有能夠調遣的兵力,對八路軍進行瘋狂的報複,第三階段,也就是掃**與反掃**的鬥爭開始了。

日軍的掃**首先由晉東南開始,然後轉向平西、北嶽區和冀中區。為了在反掃**中力爭主動,晉察冀的軍區部隊進行了一係列的部署:留一部分兵力同敵人保持接觸;但是主力不利於作戰的情況下適時進行轉移,尋找反擊的機會,在敵人的各公路據點之間展開破擊;各地的遊擊隊、民兵也在主力部隊的支持下活躍於外線和內線,從而通過這樣的方式打亂了日軍的掃**計劃。

11月9日,日軍開始對北嶽區進行掃**,集結的兵力多達12OOO多人,先由北向南,然後由東向西,分路平行推進。日軍所到之處,實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據掃**後的統計,僅就易縣六個區,被燒房屋達2200多間。八路軍主力部隊和遊擊部隊一直在各地尋找著戰機,連續不斷地打擊日軍。

最後,在八路軍軍民的英勇打擊下,進攻邊區內地的日軍到11月底終於開始撤離,至此,威震海內外的百團大戰也悄悄落下了帷幕。

◇知識拓展◇

日軍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

“三光”即燒光、殺光、搶光。日本在侵華時期,日本侵略者對八路軍的敵後抗戰活躍的華北地區始終找不到對付八路軍的有效方法,而日軍在八路軍的廣泛打擊下不斷遭受到巨大的損失,這一切都極大地動搖了日軍的殖民統治並牽製著其兵力的調度使用為了撲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為此對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掃**。1940年以後,這種掃**變得更加頻繁和酷烈。

在掃**中,日軍實施了所謂的“燼滅作戰”。“燼滅”,就是燒盡滅絕,燒光殺絕的意思,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而日軍推行“三光”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消滅抗日根據地的軍民,摧毀抗日根據地的邪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