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形勢下,百度的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是未來,也是必然的軌跡

對於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在成為企業界的英豪之前,無一例外地都會麵臨“兩難”的選擇:一是致力於本土的市場,精耕細作;二是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能夠利用國際來運作自己的企業。

國際化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一種潮流,而這也是信息化社會當中,時空距離所帶來的障礙越來越不明顯所決定的。再加上資源配置已經越來越全球化,區域市場之間的界限就變得非常不明顯了,信息交流變得更加頻繁,所有的這一切,都會讓國際化成為必然的趨勢。

在全球化時代,最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就是跨國公司越來越多,而且,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和區域性公司也出現了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區域市場,最多隻能夠誕生壟斷區域市場的優秀企業,而且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的。

由於上麵的事實和趨勢,所以,李彥宏的思想也有了非常微妙的變化。他知道,百度雖然在中國本土市場上占有高達80%的市場份額,但是,這絕對不是百度的終極目標。

因為時代發展,要求百度必須要建立全球視野,把中國市場作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來進行考慮。就在謀劃、鞏固中國市場的同時,還必須要思考未來的全球市場,不然的話,非但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有大的拓展,甚至在中國艱苦打下來的江山都是難以保全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深入的分析,所以在李彥宏的心中才醞釀著國際化策略。

在2003年,百度就已經確定了中文搜索引擎市場上麵的領先地位。尤其是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當時任職百度高級技術總監的崔珊珊就提出來百度要到國外發展搜索引擎的業務的設想。

隻不過,當時她的這一提議很快就被李彥宏否決了。因為在李彥宏看來,此時的百度雖然正在慢慢地夯實基礎,但是百度的整體能力還很弱,而且,中國的本土市場還是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間,李彥宏這個時候應該全力以赴地在中國市場上精耕細作,千萬不能夠分散資源和精力。

可是到了2004年之後,李彥宏認為進軍國際市場的時機基本上已經成熟了。於是,他就開始在董事會上提出百度必須要實行國際化戰略的計劃。雖然已經確定了這一戰略,但是,國際化畢竟也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決定,所以要小心謹慎,因此,李彥宏一直在等待著時機。

2005年,時機已經真正成熟了。百度也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開始與國際資本進行了接軌,而這也就是為百度的國際化奠定了資本基礎。

百度首次公開募集的資金大約是12億美元,而且在之後的每一個季度都出現了盈利,所以,百度的現金儲備也一直處於一種增加的狀態。而且,這個時候,也有人進行建議:“適當投資對於百度的長期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在各個方麵都利好的情況下,百度的國際化進程起步了。

到了2006年,當《大國崛起》在整個中國掀起了巨大的浪潮之後,李彥宏更是有了理論的依托。很快,進軍日本就成為李彥宏國際化戰略要走的第一步,而且這也是實質性的一步。

百度的國際化戰略思維,也是李彥宏對百度現狀和中國現狀進行充分判斷的結果,也是商界環境發生巨變之後的必然情況。可以說,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如果不推行國際化的企業,那麽勢必會被世界所淘汰。

正是因為李彥宏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在百度具備了實行國際化之後,果斷做出了國際化決策。而就百度本身的發展而言,也已經具有了跳出國內、走向世界的資本和實力。

對於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在成為企業界的英豪之前,無一例外地都會麵臨“兩難”的選擇:一是致力於本土的市場,精耕細作;二是走出國門,走向國際,能夠利用國際來運作自己的企業。

但是,有很多的企業為了保險起見,僅僅在本土市場上進行運作,還沒有果斷地走出去,所以也就失去了大量的好機會。而那些現如今已經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企業,則正是報以了“破釜沉舟”的必勝信心,才最終品嚐到了最甘甜的果實。

而本土的很多企業在發展到了行業瓶頸之處的時候,往往都會不自覺地得意自滿,認為企業已經發展得不錯了,根本沒有必要“走出去”,在“龍蛇混雜”的國際大環境中與其他企業進行競爭,在李彥宏眼中,這其實是一種不求上進的表現。

現如今,國際化已經是現代企業的必行之舉。尤其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當中,如果你僅僅隻是原地踏步,而保持著一種固定的業績,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後退。

不僅如此,自然界的發展也始終是遵循著“優勝劣汰”的原則,不求進步、拒絕成長,那麽實際上就是把自己推向了被淘汰的行列。

因此,李彥宏認為,企業經營者必須要具備國際化的思維,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還是重要的。即使你的企業在短時間內難以走出國門,但是,企業經營者也必須要具備國際化的意識,能夠讓自己的企業按照國際化的形態進行經營,這樣才能夠為將來企業的快速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

具有冒險精神,才能走出國門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李彥宏的冒險之舉獲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而百度也在競價排名的帶動下開始了引領業界,逐漸成為翹楚。

李彥宏在經營百度的過程中,最為冒險的一次就是為了尋找新的商業模式而推出“競價排名”。在當時,李彥宏正好生病住院了,身體雖然已經“歇息”了,但是腦子卻還不停地轉動。由於互聯網寒冬來襲,百度已經不能夠僅僅依靠為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服務來支撐了,而必須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2001年8月,時任百度深圳分公司經理的劉計平接到了正在住院養病的李彥宏的電話:“接我出院,我要去參加一個電話會議。”重新回到深圳分公司的李彥宏就把自己關在了一間辦公室裏麵,開始了他的電話會議。

在電話會議上,李彥宏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百度嶄新的商業模式——競價排名。通俗地來說,就是把百度從搜索引擎技術的提供商轉變為競價排名服務的提供商。看上去這僅僅是一種形式的轉變,可能對於公司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卻是“質”的變化。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百度的董事們,特別是一些早期的投資者,持有反對的態度。

“不,我們當時的投資可絕對不是讓你做競價排名的!”這是一些董事和投資商在李彥宏提出了競價排名後表現出來的一致反應。

徐勇當時也對李彥宏說道:“我們這麽做會影響到搜索引擎技術的銷售。”作為李彥宏的合作夥伴,徐勇是不可能眼看著曾經付出的努力付之東流的。

李彥宏根本沒有想到會遭遇到如此強烈的反對,他苦口婆心地規勸所有持有反對意見的人,並且還舉出了Overture的例子來支持自己的提議。董事們之所以如此強烈地反對,是因為當時百度依靠門戶網站實現了80%的收益,如果推出競價排名之後,這種收益就會立即消失。

但是,李彥宏的提議則是完全從百度和當時市場的現狀出發的。在當時,百度ASP商業模式並沒有完全實現盈利,再加上市場不景氣,百度的前程更是堪憂。然而,當時的中國已經有數百萬家中小型的企業了,但是卻還沒有一種真正適合他們的營銷推廣平台,而競價排名則恰好能夠填補這樣的一個空白。

而且,在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戶當中,有65%~70%的用戶會在前10條的搜索記錄當中進行選擇,由此可見,競價排名的可行性,於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排名越靠前的企業,那麽獲得用戶的訪問,並且最終引發銷售結果的可能性越大,自然回報也就非常可觀了,這也就是企業參與競價排名的動力所在。

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中國互聯網用戶人數的不斷增加,這樣的動力也會越來越大,百度競價排名的空間將會更加廣闊。

據知情人透露,當天的電話會議是在“爭吵”當中結束的,而最後的結果是李彥宏“罵人”兼“摔手機”再加上以“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別做了,把公司關閉了拉倒!”這樣一種要挾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當時的百度而言,李彥宏的這一舉動是非常冒險的行為,如果稍微有所偏差,那麽, 百度的未來之路必將會布滿荊棘。

2001年9月,百度推出競價排名的第一天獲利1.9元人民幣,第二天獲利了3元人民幣,到了第四天,獲利數字則超過了兩位數,到了第五天,則超過了200元人民幣。競價排名以200%的增長率告訴了人們它所潛在的巨大能量。

就在這時,曾經反對李彥宏推出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的徐勇在看到競價排名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果和發展潛力之後,對競價排名的態度更是來了一個180度轉彎,他現在也已經徹底醒悟了,並且還負責百度競價排名業務的推廣以“將功贖罪”。

他後來說道:“有的公司買了數千個關鍵詞,用來推廣各種各樣的不同產品,但是大多數的競價排名用戶都是中小企業,他們發現按照效果付費的方式能夠給他們帶來以前想象不到的訂單。”

到了後來,隨著競價排名為各個中小企業帶去了巨大的商業價值,百度也迅速成為中小企業的“救世主”,備受業內界的高度關注。

截至2001年12月底,自百度9月份推出的競價排名已經有4個月的時間,加入到百度競價排名聯盟的網站已經超過了800個,百度因此收入了12萬元人民幣,日均收入1000多元人民幣。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李彥宏的冒險之舉獲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而百度也在競價排名的帶動下開始了引領業界,逐漸成為翹楚。

由此可見,冒險這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基礎素質,它能夠讓人在陌生的領域中發現新的商機,從而能夠讓企業獲得更好的進步。勇於開拓是冒險的一種表現。李彥宏能夠成就今日的百度,固然也存在其他的原因,但是在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冒險精神。

積極接納本土人才,讓“外人”幫你拓展新路

隻有日本的本土人才才更加了解日本人的本土用戶,也才能夠更好地有的放矢去製定每一個策略,部署每一個步驟,這樣也才能夠讓公司發展得更加快速。

2006年11月,李彥宏到日本參加了新經濟領袖峰會,並且受邀致開幕詞和發表了主旨演講。當時的與會者主要是日本互聯網企業界的CEO。在峰會上麵,日本互聯網企業的CEO對百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主動與李彥宏進行溝通。

一個月之後,12月7日,百度正式宣布進軍日本。媒體則將百度的這一決定稱之為“中國企業走出戰略”的標誌性步伐。

讓李彥宏沒有想到的是,在日本,百度受到了比在國內更多的關注,而日本國家電視台一個和我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相似的節目,對百度登陸日本更是進行了長達三分多鍾的報道。

這樣一來,日本的其他媒體也開始對百度,對李彥宏進行了爭相報道,似乎要告訴全世界,百度必將在日本刮起一陣颶風。

在此之後,百度果然在日本快速發展,不負眾望,很快取得了讓李彥宏驚訝的優異成績。

在2007年的時候,百度以優異的業績表現受到了很多投資人的關注,其股票全年的累計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000億美元,平均每天就是100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在同年的12月份,百度更是第一次超越了中國概念股,進入到了全球科技股的全明星陣容裏麵,並且還入選了納斯達克100成分指數。

百度在資本市場上麵的出色表現,似乎也它在日本的發展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助力。但是,百度自從進軍日本市場以來,始終都沒有找到合適的總裁。

在2008年1月24日,百度的日本分公司正式開始運營,李彥宏也是第一次向外界透露了百度選擇日本分公司總裁的幾大必備條件:親和、年輕、善學、明決。

而且李彥宏還一再強調,百度日本分公司的舵手必須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為什麽李彥宏會如此安排,他說:“百度在中國成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更加依賴於一個本土化的團隊,那麽進入日本市場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們必須要依賴日本本土的人才開拓市場,尋找機會,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品質。”

李彥宏也知道,隻有日本的本土人才才更加了解日本人的本土用戶,也才能夠更好地有的放矢去製定每一個策略,部署每一個步驟,這樣也才能夠讓公司發展得更加快速。

在此之後,經過大半年時間的尋找,終於有一個適合的人選出現在了李彥宏的麵前——他就是擁有長達10年互聯網搜索業務經驗的井上俊一。井上俊一在日本的互聯網領域頗負盛名,極具影響力,而且被稱為是“日本搜索第一人”。

自1998年起,井上俊一便在全球非常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Excite日本擔任首席技術官。在2004年的時候,他又加入到了雅虎日本,曆任搜索事業部部長、主管搜索業務的副總裁,負責雅虎日本所有的搜索產品,為雅虎在日本市場上成為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搜索引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年輕而富有決策能力的他,自然是完全符合李彥宏對於百度日本分公司總裁職位的設想,而由他來填補虛懸半年之久的百度日本分公司總裁的職位,想必也是非常合適的。

在2008年8月1日,井上俊一正式出任百度日本分公司總裁。李彥宏說:“井上先生在日本具有長達10年從事互聯網搜索業務的經曆,而他的技術和產品經驗,也必將為百度日本帶來嶄新的活力。”

不僅如此,當時時任百度負責國際業務的市場和拓展副總裁任旭陽也表示,井上俊一加盟百度之後,必將會促進百度日本各項業務的迅猛發展。因為找到了本土的人才,李彥宏也相信百度日本一定會和百度中國一樣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

走國際化道路,我們就必須要尋找國際型的人才,而且還要組建國際型的團隊。談到國際化,李彥宏則更喜歡用“本土化”來形容。

李彥宏曾經對別人說過:“不要把進軍日本看成國際化,應該叫作‘本土化’才對。”從聘請井上俊一這一舉動我們也能夠看出,李彥宏希望用本土的人才搶占本土市場,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讓“外來”的百度更容易契合本土用戶的心跳。

人才的本土化,團隊的本土化,這才是“知彼”的根本表現。特別是在企業剛剛組建起來之時,取得發展、壯大的一個有利依托就是行業的團隊,可是當一家企業走出國門的時候,創業團隊似乎是難以迅速融入到國際快車道上的,甚至有的時候根本無法跟上國際的節奏,那麽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由企業經營者組建“本土化的團隊”,能夠借助“外人”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2年,劃洋而治的大戰略

百度的雄心或者說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太平洋為界,能夠在太平洋西岸的市場,甚至是所有的西岸的市場我們都需要。

李彥宏把百度的第一個全球化市場選擇了日本,不僅僅是外界,就是在百度的內部,也有很多人對於李彥宏的這一決定感到迷惑不解。

首先,很多中國公司在選擇國際化試點市場的時候都非常喜歡選擇發展中國家,理由其實也非常簡單,進入的阻力很小,有利於公司迅速地站穩腳跟。而日本的搜索市場已經比較發達,並且已經駐紮了像穀歌、雅虎這樣具備實力的跨國公司,那麽這樣一來勢必就會有進入的難度。

其次,如果是從市場成熟的角度進行考慮,李彥宏在美國生活了很多年,不管是人脈還是創業環境,美國都應該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李彥宏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

李彥宏第一個考慮的是搜索引擎的大本營——美國,準備直搗黃龍;或者是進軍英語的市場國家,比如歐盟。但是美國的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穀歌和雅虎進行了多年的深耕,百度直接到美國市場與之“血戰”,絕對不是最好的選擇。

歐洲市場同樣也是如此,而且作為英語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地區,百度如果貿然進去,那麽始終會出現一個在文化方麵區隔的問題,這是需要花費非常大的精力去適應的。

這樣等於就否定了將第一個國際化試點放在英語市場的方案,因此,李彥宏進一步明晰了百度未來幾年內的國際化戰略目標:“2012,劃洋而治”。

在題為“飛得更高”的百度2006年年會上,李彥宏向大家解釋了什麽是“劃洋而治”:“在百度前六年,我們隻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中文搜索。而且這件事情我們做得還不錯,大家也已經看到了,在中文搜索的流量方麵,我們已經占到了將近70%的市場份額。但是,百度的雄心或者說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以太平洋為界,能夠在太平洋西岸的市場,甚至是所有的西岸的市場我們都需要。太平洋的東岸,我們則可以留給另外一些公司。這就是‘劃洋’。”

在李彥宏的眼中,搜索引擎這是當今世界,乃至整個高科技領域當中最受追捧的一個領域,競爭也是非常的激烈。百度2000年從中國起步已經比較晚了,在全球範圍內,更是在時間上麵落後於其他的對手。而在講求技術積累的互聯網世界,如果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現如今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那些著名的美國互聯網公司,無不誕生於1998年以前。當然了,也沒有哪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夠在短時間內,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四處開花。百度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李彥宏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即使他的胸懷想要成為世界第一的野心,在時機還沒有到來的時候,他也是不會輕易采取行動的。但是,想要成為亞洲第一,這個目標並不是很難。在百度拿下中國本土2/3的市場份額之後,更是給了李彥宏足夠的底氣提出這樣一個“劃洋而治”的國際化目標。

因此,李彥宏決定在今後的一段時期裏,將百度國際化重點放在太平洋之西,換句話說,要做亞洲最大的搜索引擎。

那麽,為什麽李彥宏把時間定於2012年呢?根據李彥宏對於搜索行業的理解,他認為,任何一個成熟的搜索引擎,從開發到逐漸建立競爭優勢,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百度在中國的發展經曆也是這樣。

因此,李彥宏認為百度日本的發展軌跡可以分為:2007—2008年為投入階段,2009年為產品年,2010年則為流量年,而從2011年開始,就成為百度的盈利年。百度也已經占據了中國這個世界上潛在網民數量最多的市場,如果再加上日本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市場,那麽百度在2012年將毫無疑義地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搜索引擎,完全有實力和穀歌在國際搜索市場上互相抗衡。

當然,雖然將亞洲市場列為百度未來的必爭高地,但是到底選哪一個國家作為第一個市場進入,李彥宏等公司的高層也頗費思量。

剛開始的時候,進入可選範圍的除了日本,還有韓國、俄羅斯和越南,但是最後經過調查發現,韓國搜索市場的前三名都是本土公司,規模最大的Naver公司早已經占據了韓國70%以上的市場,它和百度以及俄羅斯的Yandex是世界上麵僅有的三個在本土擊敗過穀歌的搜索引擎,李彥宏承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知道Naver稱雄本土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百度的“撒手鐧”——本土化,短時間內在韓國並沒有占據“先手”,所以,李彥宏決定暫不考慮韓國。

也是基於類似的原因,俄羅斯也不在考慮之列了。至於越南,李彥宏本人親自去做過考察,發現其搜索市場相對很少,也不是理想的選題。篩選之後,日本市場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一,日本市場還沒有一家數得上的本土搜索公司;第二,目前領先的兩家公司穀歌和雅虎,是百度在中國市場的“老冤家”,大家都非常熟悉,打起“架”來,心裏有底,也有勝算的信心;第三,日本的市場足夠大,有規模,所以這根“骨頭”啃起來也會非常有味道。可以說,占領了日本市場,那麽百度對於其他市場就會更加具有信心和經驗。

李彥宏看好日本市場,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經濟地位。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的付費搜索市場雖然弱於美國、英國等相對發達的國家,規模卻是相當於中國付費搜索市場五倍左右。第三方數據顯示,2005年,日本網絡廣告收入達到了2808億日元(約為215億元人民幣),比2004年增加了55%;而2005年中國網絡廣告收入約為27億元,比2004年增長42%。因此相比之下,日本市場的潛力更加巨大。

所以,李彥宏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2012,劃洋而治”的計劃,相信,在李彥宏的帶領下,這一計劃一定會順利實現。